分享

学医沉思录(27)——临证的困难

 西安Water 2022-05-12

  我在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胆大,后来,吃过几次亏以后,在很长的一段实际中,我又变得特别谨慎,再后来,我似乎进入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处境中,碰到疾病,就像捉贼一样,瞧着瞧着,办法就出来了,用起来也往往能够药到病除。而整个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

  有人说,从医者须“剑胆琴心”,我认为非常在理。当我读中医书籍的时候,我的头脑总是比较清晰,但是,当自己处身于疾病面前,却常常一半是肯定一半是怀疑。并非是性格的原因,大抵是,随着读书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不敢轻易肯定自己的判断,真相和假象常常一线之隔,面对疾病,越来越有“如临薄冰,如履深渊”的感觉。

  常常看到一些人读了几本医书,就好像觉得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一样。曾看到某自认为深谙“火神派”的年轻人,给某人猛投姜附,我问他,你对你这个方子有多大把握,他说他把握很大,我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非常慎重的。他说我读书太少,不能领会“火神心法”云云。虽然我一笑而过,但是我还是非常替那位患者担忧,因为我学中医就是从“火神派”入门的。治病就像打仗一样,用药如同用兵,而用兵时做不到自己胜利,那就是自取死路。套路固然有套路的优点,但是,一旦套错了,是会出大麻烦的。

  关于医案,有一些医案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读医案的时候,感觉各个都是高手,让人信念大增。但是,反思一下,这些“高超”的医案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失败的案例,有人把失败的医案写成书吗?对于失败的案例来说,这些成功的案例到底有多少价值?我曾经跟人打过一个比方,医案这件事,就像股票操盘手的回忆录,都是在事后弄明白了,再回过头来看事前,如果不记录失败案例的话,成功的案例则有很大的误导。另一个原因来自人体的自愈机能,服药病愈,病虽然好了,一定就是药的效果?不吃药这个病人就一定扛不过去吗?或者说,不吃药这个人自愈的效果就一定没有吃药效果好?我看都未必。常见病也许还行,真正遇到有难度的状况,大抵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如今为了推广宣传需要,竟然有很多人编造“医案”而且四处张贴,我就多次在QQ群和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编出来的医案,病不像真的病,方不是治病的方,又为何要这样做?

  我认真读过全国排行靠前的某几位知名中医的著作,读了以后大为感叹,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医术,而是,他们也许一生都没有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著述所体现出来的中医水平非常有限,大多数观点也都是庸碌之言。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治好了很多病,并且因此成名。这是为什么呢?——幸存者偏差。那些“倒霉”的事情被别人遇到了,所以成就了他们的美名。

  患者服了药康复了,虽然也有中医水平高低的因素,但不要认为一定是自己的水平高。我常常说,世界上没有成功者,只有幸运者,而我们总是误认为幸运者是成功者。著名周易学者潘启明先生说,“所谓成功,就是瞎猫撞到个死耗子”,我对此非常认同。我们看看一些历史人物,打了些胜仗就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自己著书立说,一群人阿谀奉承,只能说,他是幸运的,该他们为自己的胜利买单的时候,他们已经提前去世,留美名于后世,仅此而已。所谓伟人,常常是普通人撞上了好运气,研究他们的经历,没有什么过人的智慧,他们自己似乎也没人能察觉到自己是幸运者,反倒觉着自己的成功是因为抱负远大、智慧过人……。战争、权力斗争、敛财,本质上和身体运行的正邪交争并没有太大区别,真正的明白人太少太少。

  我曾在某年冬季连续两次为家人治偏头疼,我当时认为是血虚血热引起的头疼,喝了知柏四物汤就好了,但是,后来经过反省,那不是内伤病,应该是甲型流感在成年人特定体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当时并没有完全弄懂病因,只是根据脉象机械地调整脉象。两年之后,我孩子因“流感”几乎让我束手无策,我不得不尝试“瘟疫”,后来以“达原饮”治之而愈,我才霍然明白其中缘由。然而,中医书籍中讲伤寒者颇多,讲温病、瘟疫者亦有,但是,系统的讲外感病的我至今没有见到。

  我小时候非常崇拜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他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多么豪迈的气魄!后来,当我知道黄巢是怎么失败的时候,我对这件事有了深刻的反思。第一,在自己这朵花未绽放的时候,一切已经开了的花都是平庸之辈;第二,当自己这朵花开了,似乎并不比过往的花朵艳丽多少。对比一下不难发现,这类事情,就好像有一个空的容器,究竟能装些什么东西、能装多少东西,必须装了以后才知道。真实情况往往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每个人的这个“容器”实际上都差不多,什么人很难比其他人优秀多少。

  王国维认为做学问的人需要经历3个阶段,这与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非常类似,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过了第三阶段,遗憾的是,目前见到的中医从业者,大多数人还在第一阶段,少数人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人总会闹出大麻烦,第二阶段是谨慎的,第三阶段,出错的几率会比较低。

  绕这么大个圈子想说什么呢?人要知道自己半斤八两,不要被“幸存者偏差”所误导。当我们未临证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件事情不难,当我们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很难比其它人高明出多少,只有经历了“凤凰涅槃”的生死穿越,才有可能出现“少出错”的佳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