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对钱不再感兴趣,是一个人生命的真正开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谢耳朵馆长 2022-05-1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记得马云在采访时有很经典的一幕经常被网友拿来说笑,主持人一本正经地采访他时,他却说:“我对钱不感兴趣”,主持人都偷笑了,所以马云真的对钱不感兴趣吗?
心理学上把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社交需要(Social needs)、尊重需要(Respect needs)和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需要。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从出身社会起到退休,多是关注的第三层的社交需要和第四层的尊重需要,第五层的自我实现需要意味的是——为自己而活,它将个人潜力、理想、抱负发挥到了个人能力的最大程度,意义在于: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期待中的自己,当一个人到了第五层次,才是生命真正的开始。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是不愿意相信有人不喜欢钱的,有钱能换来别人的巴结和卑躬屈膝,能换来爱情,甚至有人爱财如命,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来追求钱财,有钱能使鬼推磨。
贫穷的人关注的是生理需求,只想吃饱饭活下去,你跟他谈理想别人认为你有病。
曾经有一个富人实验,他们认为穷人之所以穷在于他们不愿努力,不愿为了目标而拼搏,可当他们真正体验穷人生活时就明白了,每天的吃喝拉撒就是最大的难题,根本没有精力关注精神上的东西。即使有超强信念的人,那也是十万里挑一,能克服心理和人性的承受能力
所以不是我们马爸爸在狂妄自大,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伟大的人,比如钟南山,袁隆平这些人,他们的财富已经达到了所需要的目标,再多的钱对他们而言也只是数字,他们看重的是如何为这个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如何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钱不再感兴趣,是一个人生命的真正开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可是很少有人能做这么绝对,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说明你也在逐步迈向这个境界。

接纳一切泰然处之

接纳现状对一个人是最难的,有的人至死都从未真正满足过,许多人年过半百,当你问及他此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不是夫妻和睦,也不是儿孙满堂,而是一个字:钱。
这类人从来没有对自己真正满意过,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理论有三个词:
  • “虚体自恋(Virtual narcissism)”
  • “实体自恋(Entity narcissism)”
  • “全能自恋(Omnipotent narcissism)”
全能自恋是每个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我是无所不能的,我的父母能给我想要的一切”。
到了儿童或者是青少年早期,父母如果能寄予正确的爱,孩子就能发展成“实体自恋”,如果不能他就会慢慢发展成“虚体自恋”,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过于关注外在条件,比如金钱、外貌等。
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钱人”,有的人没有那样的能力却不自知,他们拼了命的努力却换不来车贷房贷,于是埋怨老天爷的不公平,而有些乞丐一中彩票就是千万,让前者蹬鼻子红眼,得个绝症便一命呜呼了。可真相是乞丐的钱在十年内霍霍一空,又重新变回了乞丐。
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你永远只能匹配到与你价值相等的财富,如果多得了也会被这个社会无情地收回,这是社会运行的真相和规律。
那些对钱不敢兴趣的人,恰恰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真正接受一切关注眼前的幸福。

对人生怀有使命感

当对人生有使命感的时候,就会将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自然而然不会对名利有强烈的追求。
这也决定了他们重归童年的“单纯”,怀揣着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伟大的人永远是善良的”即使看尽人性丑陋,却仍有悲天悯人之心。
能透过丑陋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在生活中也像天真好奇的孩童一般,能从平常的生活中领略人生之美,在工作中更多在于追求快乐,实现自我潜能,股神巴菲特九十几岁了仍在为事业奔波,他的目的在于挣钱吗?
当然不是,当清晨到来时,巴菲特脑子里第一句话便是:怎样让我的工作变得更有创意更有乐趣,这样我就能帮助到更多人。
这也是他高龄仍能坚持工作的原因——当人生有了使命感,金钱都不再是主导。

不依靠别人获得安全感

不需要依靠别人获得安全感,在于他已经满足了第二层“安全需要”和第三层“社交需要”,此时自身就像个福杯,喜乐有余,常常分享自我,而不愿意向别人收取什么,比如许多有钱人都会定期做慈善,甚至有些人死前会把所有钱捐献出去,钱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身外之物。
但是仍然有这样一些人,即使“前四层需要”都有满足却仍然爱财如命,远超过对爱的渴望,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个人曾经极度缺乏“贫寒”。
他们吃苦吃的太多以至于成年后想要疯狂弥补,对金钱的渴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永远填满不了内心的空虚和欲望,这类人只有真正有一天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在马斯洛看来,世界上只有约百分之一的人能真正做到上述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真正将钱视为身外之物,大多数人可能永远不会到达,但是当一个人愈发朝这个境界靠拢的时候,他的人生也将开启新的篇章,人生也会愈加充盈而富有意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