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偏好“确定性”?

 雾霭霾 2022-05-13
图片

这几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现象,就是“确定性”。

我从抖音短视频爆火的逻辑里面看到了一种“确定性”,就是人的心理其实是蛮喜欢确定性的。

比如某个短视频的博主,一旦她骑猪的视频火了,那么无一例外,她余下的骑猪的视频也会爆火,风格单一,类型单一,不用去变化,而且用户已经准确地知道这个博主所有视频都会骑猪。比如放羊的春林,我们期待和偏好的,甚至确定的就是春林放羊这件事情,甚至王杰向天再问500遍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浪子心声》竟然会因一个放羊的小子播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而我们后来确定了,春林每一个视频都会配上王大哥的浪子心声。

图片

抖音上还有两个广西的老表,叫汉山八两斤,片头从山洞里出来,古旧木箱装着的灰扑扑的皮鞋,用猪皮或者猪肉擦亮皮鞋,永久牌自行车,劈腿炸开的裤裆,飞身落座等经典动作,然后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好人好事……这是固定的框架,甚至可以说是老套(只要看多了就是老套),虽然填充的细节和内容是可以变的,但风格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一种用户熟悉的能够预知到的“确定性”。

还有早期流行的港风变装的博主,永远只需要一个不变的音乐,灯光,背景,这些都是固定的框架,老套的剧情,也是用户喜闻乐见的“确定性”,变的细节在于今天变成李嘉欣,明天变成王祖贤,后天变成吴倩莲,等等。

这种确定性,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是抖音触发了我这种思考。仔细一想,“确定性”这个东西在我身上发生的现象是此前早就有了的,比如我以前很喜欢看电影,只要我知道了哪个导演拍的,哪些演员阵容以后,一旦我确定了这些,我就会比较期待上映。同样在导演和演员的阵容里面,把这种“确定性”一再延伸,某位导演的手法风格是什么?哪些演员一定会按什么样的风格去演。这些都是一种可遇见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很奇怪,一旦跟你所确定的稍微不符合,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或者说不喜欢,除非这种“不确定性”变得非常成功。举个例子,我很喜欢周星驰,我已经知道他的风格,他的无厘头搞笑方式,每部电影基本是会按照他固有的这种令人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去表演,哪怕剧情老套得不能再老套,依然会乐于再见到这种“确定性”的表演方式。

比如《美人鱼》(虽然星爷只是作为幕后导演,不是演员),虽然是老套的剧情,依然是老梗,但是观众的反响,票房,观影人数效果都特别好,虽然很多观众内心里面是有所指责,没有创新,但行动上是接受了这种行为。而反观《长江七号》这种类似一改以往风格的创新,反而不叫座,因为它已经彻底颠覆和改变了观众内心里面深埋的那个“确定性”。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不变是一种“确定性”的收益,是可预见的效果,而“变”,就是不确定性,他需要担当的风险是比较大的,要承担效果低,收益低,流量低这些风险,而且“变”,肯定是依托于强大的创新能力的,制作成本的都会比较高,人类很难做到天天出新花样,玩创新。

从观众,消费者,或者用户的角度来说,“确定性”也是一种降低损失,或者规避风险的方式,也有可能暗示着人就是喜欢“确定性”,他厌恶这种风险,厌恶这种不确定性,害怕“变数”。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