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灰犀牛2》:你如何看待和应对风险,向世界说明了“你是谁”

 天下小粮仓 2023-02-02 发布于福建

《灰犀牛2》| 董鸿英解读
39097人加入学习00:00 31:32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带来的是《灰犀牛2》。《灰犀牛》第一部的中文版于2017年问世,副标题叫“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第二部的中文版出版于2021年,副标题是“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每天听本书”曾在第一时间为你解读过《灰犀牛1》,今天和你聊聊《灰犀牛2》。

自作者的上一部引进中国以来,在国内带火了“灰犀牛”这个概念。说起“灰犀牛”,很多人的头脑中不仅会出现一只灰色独角犀牛,而且可能还会浮现出一只黑色的天鹅。这些年,“灰犀牛”常常与塔勒布的“黑天鹅”概念相提并论。前者指的是大概率会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而后者指的是小概率、难以预测的突发风险。像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信用体系脆弱,迟早会爆发的次贷危机就属于是“灰犀牛”,而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中心,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就属于是“黑天鹅”。从定位理论来看,这两只颜色和形象鲜明的风险动物已进入了公众的“心智”,就像IP一样凝结了我们想要交流和表达的众多意义。人类用动物的意象来辅助理解复杂的世界,这一招不管对孩子还是成人,都同样适用。

“灰犀牛”系列的推出,也说明了这个“心智”概念的号召力。我也看到有人说,《灰犀牛》第一部除了一个劲儿地提醒我们注意不远处,那头身形巨大、行动迟缓,却有可能突然向我们奔袭而来的灰犀牛,也没讲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啊。其实,“灰犀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戳中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共通的弱点:面对如影随形或是已经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得过且过,不是由于愚昧,也不是由于无知,而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类。这种人性的共鸣,其实是广大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难道不是吗?

那么《灰犀牛2》又说了些什么呢?从《灰犀牛1》到《灰犀牛2》,其实是由问题引发的。那就是,作者不遗余力地唤起人们正视那只“灰犀牛”,但是当她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接触时,发现人们对“灰犀牛”的态度其实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风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认知问题,它还隐含着文化、社会、心理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个人,风险敏感度和风险偏好的差异很大。甚至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个人主观因素,对于他们的风险感知和应对,也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说到这里,《灰犀牛2》的写作轨迹就非常清楚了,这不是一本单纯可以归于经济学的论著,而是从经济问题延伸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从宏观的政策和商业领域,扩展到个人日常生活层面。因为探寻风险背后的人性因素和人格差异,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驾驭风险至关重要。不得不说,很多时候,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融合,是不得不完成的蜕变。比如,谁都知道做买卖靠的是会打算盘,但直到制度主义经济学关注到交易背后的社会习惯、文化环境等因素,经济并不只是经济问题,经济学才获得了宝贵的深化。

这本书的作者是米歇尔·渥克女士,美国经济学家、作家和政策分析师,着迷于研究危机预测和风险应对。渥克就是“灰犀牛”概念的提出者,她创造的这个词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牵动了世界各地的政府决策和商业战略。她身兼数职,在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纽约国际政策研究所和《国际金融评论》杂志担任领导职务,曾被授予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和古根海姆学者奖等荣誉。

今天,我们的解读就围绕作者撰写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意图来层层展开,每一层都将拉近你与风险的关系:第一层:风险再认识,风险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第二层:风险人格,从风险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第三层,风险素养,如何用风险思维来装备自己,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与风险共舞。

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层,风险再认识。

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说: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少数的黑天鹅事件几乎能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从思想与宗教的胜利到历史的变迁,一直到我们的个人生活。而渥克说:每一只黑天鹅的背后都有一头灰犀牛。比如在“灰犀牛”概念出来之前,次贷危机被认为是“黑天鹅”,但实际上,美国信用体系的岌岌可危在几年前就早有征兆。如果一起空难发生,背后必然有300起事故未遂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叫做“海恩法则”。如果一个人倒地猝死,那么很可能他的身体已经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抗争了数年,持续地发出过警告。

很多时候,风险是有迹可循,甚至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不用费心去寻找“黑天鹅”,我们的生活中就四处游荡着“灰犀牛”。可有意思的是,“灰犀牛”就在每个人的不远处,为什么有的人会主动跑过去拥抱它,而有的人则别过头,刻意地回避它;有的人在它狂奔过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而有的人只会仓皇逃窜,直到被它撞翻。多数人从没有想过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而有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遗嘱都立好了。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人会在某些方面风险的应对上,非常积极和务实,而在另一些方面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具有自我毁灭性。也许你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所谓吃最全的保健品,点最多的外卖;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

这些矛盾而迷惑的行为一度困扰着我们这位研究风险的作者。她意识到,人们处理与风险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经历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就是说,风险不光涉及理性的评估和计算,它也是一种情绪反应,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要人准确地区分感觉和现实是很困难的,我们并不善于将未来的“结果”和我们当下的“直觉”相区分。所以我们谈论风险时,如果只讲道理,那基本上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为我们刻画了风险的更多向面,让风险突破工具理性,进入社会建构的范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有明显的专栏化、个人化色彩,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用众多的事例和故事连缀成篇。不少读者不太习惯这种散文式的论述方式,我整理了结构,将其归纳为理性、情志和本能三个方面来和你分享:

第一,风险反映了人类的理性进化。

在西方语言中,“风险”一词可以追溯到波斯语-阿拉伯语中,与军事和航海相关的术语。后来这个词融入拜占庭希腊语,最终代表了“机会、危险,以及命运”。到了16、17世纪,风险在欧洲国家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意思都隐约对应了“大胆探索、发现新航道和新大陆”,寓示着积极的内涵。比如在中古高地德语中,它表示“勇敢、承担、希望和经济成功”。到了现代用法中,“风险”有了谋生或维持生计的意思。

我向你描述“风险”的西方词源,不是为了递给你书袋子,而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人类的过去和现代对于风险的认知,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就是对风险的掌控。在古典时期,风险描述的是潜在的威胁,中世纪时它同时也寓意着机会,而到了近现代,人类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等方法发展出风险计算、控制与对冲的理论。风险始终描述的是人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但它从过去冥冥之中不可测量的神秘之物,现在变成了一种人类可以凭借理性去衡量和使用的东西。这就是最粗线条的人类风险认知进阶之路。

所以,当我们的祖先面对不可知事件,需要通过占卜、祭祀和崇拜来趋避风险时,现代人则不再寄托于上天的护佑,而是学会用法律、金融、贸易、国际政治、大数据等人造的体系来掌控风险。风险成为现代经济的底色,变成了可测量的不确定性,人们正式地谈论它、定价它、交易它。在商业世界中,真正参与游戏的人甚至把风险视为一种需要主张拥有的资产。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风险决策是二元的。比如天气预报说有30%的降水概率,你只能要么带伞,要么不带;股市据说可能会上涨,你要么投资,要么不投。但在风险专业人士眼中,风险不是这样非黑即白“扁平化”的东西,而看到的是一系列的概率,并根据这一大片的灰色区域来考虑对应的组合策略。总而言之,现代的风险观念已进化成一种突显人类意志的理性思维。

但是,就此认为风险是可客观衡量的,那也是非常片面的。接着我们就说说风险的第二个层面:风险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首先,风险与信念和价值观有关。人类有很多的原则来指导和决定哪些风险值得去冒,哪些又不值得。换句话说,我们冒什么险,以及为什么要冒险的逻辑,都与我们所珍视的东西有关。谨小慎微,奉行平安是福的人,和为了某种主义而赴汤蹈火的人,基本上是两个世界的人。宗教体系也在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起着指引的作用,围绕风险的道德假设可以位于经济和社会运转的核心位置。所以马克思·韦伯会发现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重要的信仰基础,搭乘“五月花”号、开辟新大陆的冒险文化就是新教徒的杰作。

其次,风险也与情绪、意愿有关。如果人们越认为自己是自愿接受风险的,他们能接受的风险就越大。如果人们越是情绪高涨,有一种自我不可战胜的感觉,他们对损失的厌恶也越小,也就是他们肯冒的险也越大。就是说,人对风险的敏感度,与其所感受到的自愿性、可控性有关。年轻人通常比他们的长辈更有冒险精神,因为他们的情绪和信心状态支持着他们更高的风险偏好。

就像哲学家斯文·汉森所说:“有些人认为风险是客观的,并由物理事实决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风险是一种独立于物理事实的社会建构。风险既是由事实承载的,也是由价值观承载的。它既包含客观成分,也包含主观成分。”

风险感知不仅由人的大脑调控,还受人身体的支配。因此风险还有第三个层面:风险的神经生物学表现。

你知道以下这些有趣的现象吗?当吃辛辣的食物时,人的风险承受力会上升。房间中的音乐、光线、温度、含氧量,以及若隐若现的气味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对风险的反应程度。比如,嗅觉与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部分相连,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压力水平。有些香味能降低血压和心率,平缓情绪,而有些则相反,这也会影响人的风险决策。更不用说压力、疲劳和饥饿程度对于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当我们大脑中葡萄糖水平降低时,自控能力也会减弱,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力亦会随之下降。这套生物学规律并非清谈,实际上,赌场、商场都是它们的应用场景。

曾经是交易员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翰·科茨在他的《豺狼时刻》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大脑往往在我们意识到风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它,这是我们的身体在面对风险时的本能反应。当市场波动、交易结果不可控时,交易员的压力荷尔蒙也会飙升。人的神经系统事实上为它所监测到的风险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下丘脑、杏仁核、前额叶皮层都参与了进来,肾上腺素、皮质醇、血清素、多巴胺等林林总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也忙碌地运转在风险所引发的风暴中。

如此梳理下来,我们可以把风险的这三个向面串起来,分别对应人脑中掌管理性、情绪和本能的三种不同部位。三个向面的并存,也更立体地反映了人对风险的认知与反应。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层:风险人格,从风险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这也是《灰犀牛2》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很多人对中文版《灰犀牛1》的封面多少有点印象,上面有一只醒目的犀牛。《灰犀牛2》的封面上还是那只犀牛,不过这一次是由指纹图案构成的。英文原版第二部的封面直接就是一枚指纹。这是因为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概念:“风险指纹”。

“风险指纹”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指纹可以识别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它是每个人独有的标记。不仅侦探破案、法医鉴定会用到这一点,我们留意一下生活中,一个人的一天很可能是这样的:上班打卡,刷指纹;电脑开机,按指纹;手机解除锁屏,用指纹;家里有智能门锁,也是摁指纹。就是说,指纹包含了足以区分人和人的生物信息,向世界说明:“你就是你,不是别人”。渥克创造“风险指纹”这个词,迫切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人对待风险所表露出的不同人格特征,也在告诉世界“你是谁”。

在书的开篇,作者讲述了一个传奇的冒险故事,美国老妇人安妮·埃德森·泰勒在她63岁生日的那天,坐在一个定制的白橡木腌菜桶里,顺流而下,成功穿越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一个多世纪以来也不乏勇士追随其后,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她那样能幸免于难。想一朝成名的人不少,但敢纵身一跃的人屈指可数,是什么促使这位女士开创了这样的壮举呢?事实上,泰勒的一生有很多次以身犯险,是她所处“镀金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造就了她不可思议的行为。

泰勒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利用极限挑战向世界宣告了她的名字。那如果我们把那座标志性的大瀑布换成其他的风险呢?比如股市、创业、跳槽、竞赛、求偶,或是其他任何需要谋略和勇气的事件。正如泰勒一样,我们所愿意承担的每一项风险,以及我们在风险的舞台上做何表现,都在向世界说明着我们是怎样的人。

即便我们没有将自己置身于那些疯狂或拼搏的时刻,或者也不是战地记者、救援队长、特技演员、拆弹专家等风险职业中的一员,我们每一天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也都在透露着我们的风险人格。比如,你总是有条不紊地提前支付大大小小的账单,还是频频收到账单逾期的通知;你通常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赶飞机,还是往往在值机口关闭的最后一刻抵达机场;你会认真地寻找另一半,还是在猛然间感受到个人问题的隐痛;你会未雨绸缪,为自己的职场晋升或职业转型早做打算,还是任由自己与中年危机不期而遇;你总是按预约的时间去进行健康检查,还是病倒了才会去医院报到……一个人事业、财务、健康、亲密关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状况,都与其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不同的人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全然不同,你的生活状态取决于你的风险态度,而你的人生,一定意义上,也是由一次次面对风险时的选择所构成。

作者将商业领域的“风险”泛化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将风险人格作为观察人们生命过程的一扇窗口。人说“性格即命运”,那么风险人格,即每个人的风险态度、偏好与承受力,都切切实实地在定义着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把个人层面的“风险人格”再反馈回商业层面的“风险”概念时,有意思的事情同样会发生。那就是很多时候,一个公司是否能基业长青,一项投资是否能走到最后,很有可能无关乎商业模式、行业竞争,抑或是经济环境,而是受制于创始人或CEO个人在风险决策上的表现。一个生活中就风险偏好高,容易超速行驶、婚姻不忠、家庭暴力的人,在商业上的重大决策上也很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有经验的董事会或投资人会重视创始人或CEO的个人冒险行为,也就是要观察他们独有的风险指纹所留下的印记。

人们风险人格上的差异,有些是先天因素决定的,有些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比如从神经生物学上讲,X和Y染色体在你还没出生时,就已将代码写入了你的风险指纹。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有可能进行高风险的押注,这是因为睾酮这样的性别荷尔蒙会带来“非理性亢奋”。而基因遗传学上荷尔蒙受体基因的差异,也决定了人的冒险本性。像基因对多巴胺敏感度较低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风险刺激才能感到相同的愉悦。而后天因素则综合地反映了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文化。你的风险指纹里有你原生家庭的烙印,大多数的人对待风险的模式都有父母的影子。即使是父母因循守旧,孩子反其道而行之,偏不走寻常路,这也是出于对父母的反向模仿。

一个人的“风险指纹”放大来看,还反映了他周围人的信息。因为身边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给予他的压力或期望,也会影响这个人与风险的关系。甚至这个原理还会扩展到他所在的组织、社群和社会。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截然不同,在衡量国际间对于风险的理解和应对时,还应该考虑到国别因素。

渥克的本职工作是研究世界经济,具体方向是危机应对。她就风险问题访谈过各大洲很多国家的人。在当今这个被称为“风险社会”的世界里,各个国家对于经济震荡、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等带来的危机,感知和应对方式都很不一样。包括她写的《灰犀牛》这套书,在不同国家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到中国成为大热的畅销书,比在欧美的受欢迎程度更甚。作者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最有意义的答案就是:“风险”这个话题,是否说出了一个国家人们头脑中本已存在的一种思考方式。总体上,作者认为亚洲人、拉美人比西方人的风险意识更强。如果希腊能具备更高的风险敏感度,在主权债务危机中也不至于猝不及防地被“灰犀牛”撞翻。如果美国不是充斥着天生的冒险者文化,人们也不会只想继续做大泡沫而眼见着金融危机爆发。

“风险指纹”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日常行为背后隐秘而独特的成因,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所谓“风险同理心”,也就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风险问题。从一个人的风险指纹,可以透视他的希望与恐惧、忍耐与动机。这能促使我们与他人就风险问题更好地进行有价值的对话,甚至是跨组织、跨文化的沟通。

第三部分

好,说完“风险指纹”这个核心概念,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层:风险素养,个人和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

这本书英文版的副标题也可以直译为:驾驭不确定性世界的新技巧和新科学;或者说是:在风险世界中的游走之道。是的,世界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一切尽在掌控,有现代精神的人,会把与风险携手同行当作一项人生技能。

这是一个知先于行、知行合一的问题。应对事业和生活中众多的灰犀牛,最为关键的是拥有自我意识。那是一种自我觉察的状态,就是你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获得了对自己“风险人格”的强大洞察,你能越来越确切地看清你周围最大的灰犀牛是什么,并且能以恰当的方式去应对它。书中有这样一句:“风险的性质在我们捕捉到它的那一刻就会改变,就像量子力学一样。因为当我们对风险的认知越清楚,我们对它的控制力就越强。”就是说,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接受风险,是全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例如面对每个人必将面临的衰老和死亡,有人生发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正值盛年就开始制定和完成遗愿清单,最终成就斐然,不枉此生。

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恐惧而消失。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用中国话说就是:“内求诸己”。一旦我们的内心对风险有了目标感和价值感,我们也会从对它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坦诚地接受自身的脆弱性,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大概率的成功。那些从事极限运动的人,其实往往并非“肾上腺素瘾君子”,他们反而是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自我意识,严格奉行风险管理的有条理的计划者。

对于风险这张人类世界的隐形之网,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谈风险色变,而有人却视之为资产,甚至是特权。风险的外观会随着人们的视角而变化,当人透过风险的视角来觉察自己的选择时,逻辑就会发生改变。若主动迎战风险,做空机构可以从股市下跌中大赚,普通人也同样可以通过择时、择城、择业,埋伏在机会旁边,等待变化带来的更多可能。与人朴素的直觉相反,最大的风险反而是回避变化,停滞不前。就好像在幸存者游戏中,最差策略,往往就是退避三舍,以为躲在一处就能苟活。

解读到这里,相信你也认同,风险技能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生存技能。当人工智能的大水正在漫过我们的脚面,风险技能也将是人优于机器的关键技能。随着技术重塑我们的工作场所,机器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完成重复性、可预测的任务。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就是AI世界留给人类职业最后的根据地之一。这项能力与人的创新、策略、同理心、沟通和协作能力有关。因为,按图索骥、照章办事都可以转化为一段计算机程序,而挑战确定性则是一种冒险活动,需要人调用综合性的软技能。

一个组织要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行稳致远,也同样取决于它与风险共舞的能力。每个组织都有自身的风险文化,这些文化植根于组织决策层对可接受风险的定义,以及组织结构、评估和管理风险的模式。组织的规模越大,所面对的内外部风险就越错综复杂,但是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核心关键仍然是那个原点:组织领导层的自我洞察,以及对于风险的共识。形成组织的风险共识绝非易事,因为决策层中不同成员的风险人格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家族企业,代际之间的风险偏好都大相径庭。常常是老子谨慎,儿子冒进。对此,书中的见解是,高绩效团队的建立有赖于成员间的风险同理心,也就是组织成员对他人风险人格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作者在这本书里创造了一个以“风险”为词根的词汇体系,用来构建个人和组织的风险管理系统。比如,我给你串一下:你要打开你的风险雷达,建立自己的风险安全网,打造健康的人际风险圈,提高风险能动性,积极迎战和控制风险,就像训练自己的体能一样,通过主动研习和适应风险,来锻炼自己的风险肌肉……这些新词汇不一而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作者这是在通过塑造概念来重构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

回归本质,我们从这个词汇体系中吸收最值得记住的那一个核心词“风险指纹”足矣。尝试去思考究竟是哪些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着我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就像作者常常提到她的祖父母,在他们90多岁去世时,除了离世的日子自个没法决定,其他的一切都是老人自己安排好的。从预先凿好的墓碑到悼词,甚至是自己的葬礼午餐上的菜单。与草草撒手人寰相比,这种对待人生中巨型灰犀牛令人惊叹的积极态度,极大地启发了作者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语

好了,《灰犀牛2》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本书主要是想传递给读者三项价值:刷新风险认知、理解风险指纹,以及提升风险素养。

风险作为一个参与构建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它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人类如何处理与它的关系,是祈祷上天和命运的垂青,还是把它握在自己的手中,代表着人类过去与现在风险认知的革命性飞跃。风险完美地反映了人类理性的觉醒,但它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信念、价值观、情绪、意愿等都影响着人对风险的感知与偏好。甚至,从神经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就连人体内与本能相关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也在影响着人对风险的反应和决策。因而,风险是个高度复合的概念,包含着人的理性,也映射了人的情绪与本能。

很多时候,你如何看待和应对风险就意味着“你是谁”。我们总是根据自身独特的风险人格作出风险抉择,而风险抉择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人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会与后天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相互作用,创造出独属于每个人的“风险指纹”。也就是说,风险指纹记录了我们来时的路,和经过的人与事,透露出一个人的希望与恐惧、忍耐与动机。很多时候,你需要洞察自己或他人的风险人格,才会更深地读懂那些风险决策背后的人性因素。

风险并非无法掌控的东西,它有一个被不确定性包围的核心确定性因素。就像人终有一死,这不是风险,而是必然。我们生活中确定存在的灰犀牛,比稀有的黑天鹅要多得多。如何处理和灰犀牛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和风险态度。就像量子力学一样,风险在我们捕捉到它的那一刻,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一旦我们的内心对风险有了目标感和价值感,我们也会从对它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正如尼采的那句话:“知生命之意者,可承生命之重”。

好,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董鸿英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电子书

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

用户留言
左星星
昨天

通常认为,一个人爱不爱冒险,这事儿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会要求你填写一个关于风险偏好的测评,看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不能购买高风险的基金。 但是根据《灰犀牛2》,我们的风险偏好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 第一,味觉因素。过去,心理学家发现,吃辣和冒险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作者渥克认为,吃辣和冒险行为不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关系。不管你平时喜不喜欢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风险偏好水平都会明显升高。 第二,听觉因素。你听的音乐节奏越快,你的决策门槛也就越低,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你要是在开车时听歌,那么,节奏越快、音量越大,你变道、超车的次数就会越多,闯红灯和超速的风险就会越大。 第三,触觉因素。当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大脑会释放大麻素和阿片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减轻疼痛、减缓焦虑,但同时也会激活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更容易做出高风险决策。 第四,血糖水平。当你饿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脾气也会变差。 因此,如果你想让你的老板同意一个高风险项目,就带他去一家川菜馆,把空调调低,放周杰伦的《双截棍》当背景音乐,再点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说不定有奇效。

通常认为,一个人爱不爱冒险,这事儿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买基金的时候,基金公司会要求你填写一个关于风险偏好的测评,看你的风险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就不能购买高风险的基金。 但是根据《灰犀牛2》,我们的风险偏好水平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体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 第一,味觉因素。过去,心理学家发现,吃辣和冒险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作者渥克认为,吃辣和冒险行为不仅仅是相关关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关系。不管你平时喜不喜欢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风险偏好水平都会明显升高。 第二,听觉因素。你听的音乐节奏越快,你的决策门槛也就越低,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你要是在开车时听歌,那么,节奏越快、音量越大,你变道、超车的次数就会越多,闯红灯和超速的风险就会越大。 第三,触觉因素。当人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大脑会释放大麻素和阿片类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减轻疼痛、减缓焦虑,但同时也会激活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更容易做出高风险决策。 第四,血糖水平。当你饿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脾气也会变差。 因此,如果你想让你的老板同意一个高风险项目,就带他去一家川菜馆,把空调调低,放周杰伦的《双截棍》当背景音乐,再点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说不定有奇效。

收起
6
4
103
分享
Scenery
昨天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都要有风险的预估和防范的能力,特别是像灰犀牛这样能够预测,甚至让人习以为常的风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有句话说得好,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本来可以避免,却最终因为侥幸,因为拖延,或因为其它因素,终没能幸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时代在抛弃你之前,早就打好了招呼,早就有了征兆,是你自己没当回事。 就像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说的,「很多人如同待在一个破漏的船上,只要水没进来,他们就不急于逃生」。确实是这样,有时候明明知道一种不好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却总觉得怎么也不会轮到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应该像马云在湖畔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顶」。 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船大难调头,就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微小元素,只要它们变成像犀牛一样的庞然大物,最终却无能为力。 真正压死骆驼的,是前面99.99%的稻草。多数不幸的事情是层层累加的,而非100%的意外事件。只不过,我们的潜意识倾向于将它们称之为“意外”。不要忽视小事故给出的信号和警示,要及时采取行动,不要心存侥幸。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日常把握机会,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偃旗息鼓。看似岁月静好,实则自掘坟墓。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我们都要有风险的预估和防范的能力,特别是像灰犀牛这样能够预测,甚至让人习以为常的风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有句话说得好,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本来可以避免,却最终因为侥幸,因为拖延,或因为其它因素,终没能幸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时代在抛弃你之前,早就打好了招呼,早就有了征兆,是你自己没当回事。 就像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说的,「很多人如同待在一个破漏的船上,只要水没进来,他们就不急于逃生」。确实是这样,有时候明明知道一种不好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却总觉得怎么也不会轮到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应该像马云在湖畔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顶」。 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船大难调头,就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微小元素,只要它们变成像犀牛一样的庞然大物,最终却无能为力。 真正压死骆驼的,是前面99.99%的稻草。多数不幸的事情是层层累加的,而非100%的意外事件。只不过,我们的潜意识倾向于将它们称之为“意外”。不要忽视小事故给出的信号和警示,要及时采取行动,不要心存侥幸。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日常把握机会,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偃旗息鼓。看似岁月静好,实则自掘坟墓。

收起
# 每天听本书
4
4
86
分享
董鸿英
昨天

渥克的文字糅合了专题研究和个人感悟,属于是经济学类写作中特别接地气的,甚至也可以说,这不是一本可以单单归于经济学的论著。世界是融合的,我们需要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当把风险作为观察每个人生命过程的一扇窗口,风险就不止是一个商业概念。 风险是这个世界的隐形之网,每个人的生存都连结在它的上面。如何认知风险,决定着个人或组织如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航行。每一只黑天鹅的背后都有一头灰犀牛,每一种意外的背后都有系统性的风险。而每一种系统性风险都有一个被不确定性包围的核心确定性因素。所以,风险管理要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从变化中找规律的东西。这本书告诉我们,从风险人格的自我洞察开始,主动研习风险,与它携手同行,做一个面对不确定性,具有自主和能动意识的人。

渥克的文字糅合了专题研究和个人感悟,属于是经济学类写作中特别接地气的,甚至也可以说,这不是一本可以单单归于经济学的论著。世界是融合的,我们需要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当把风险作为观察每个人生命过程的一扇窗口,风险就不止是一个商业概念。 风险是这个世界的隐形之网,每个人的生存都连结在它的上面。如何认知风险,决定着个人或组织如何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航行。每一只黑天鹅的背后都有一头灰犀牛,每一种意外的背后都有系统性的风险。而每一种系统性风险都有一个被不确定性包围的核心确定性因素。所以,风险管理要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从变化中找规律的东西。这本书告诉我们,从风险人格的自我洞察开始,主动研习风险,与它携手同行,做一个面对不确定性,具有自主和能动意识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