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中西医协同发展!西医要接受“西学中”培训、中医继续教育…… 来源|赛柏蓝-基层医师公社综合 编辑|晓琳 01 又有多地明确:西医要接受 “西学中”、中医继续教育 继上海后,近期北京、四川等地也加速了中西医协同发展,提出非中医类医师要接受中医相关培训和教育,且与工作任务和绩效挂钩。 1.所有执业医师可开展中医诊疗 北京卫健委发布的《北京市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 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并在本市医疗机构注册执业的西医医师,在完成不少于850学时(45分钟/学时)的培训内容(其中理论学习不少于550学时,临床实践不少于300学时),且结业考试合格,取得“西学中结业考核合格证”后,可以在其执业范围内使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此外还要求,执业机构应加强对取得“西学中结业考核合格证”西医医师的管理,其开具的中药饮片处方应纳入中药处方点评中,并组织其参加中医药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取得“西学中结业考核合格证”西医医师定期考核应增加中医药相关内容。 四川省在《关于印发四川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2-2025年)的通知》中也明确: 要加强高层次西学中人才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每年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同时,将中医诊疗量等纳入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指标。 02 所有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 真的可行吗? 近两年,“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掀起了一股“西学中”热潮。 “值得全国推广”“最适合我的具体情况了”“真是个好消息”…… 不过,也有医生直接指出“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中医的功底不是一个短期培训就可以拥有的。 中医医师刘立红告诉基层医师公社,“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我见过有的医生,拿着一两个方子生搬硬套治疗某种疾病,不能真正掌握理论。” 对于“辩证”这件事,是多位中医医师强调的,甚至有西医也向基层医师公社表示,“本人就是西医,热爱中医文化,感觉中医药要求更加精准细致。不是看几本书就能参透的,或者参加几次培训就可以掌握的,用不好反受其害。” 为此,不少医生建议要加强“西学中”的系统性学习、考核,再运用于临床,尤其是辩证思维,同时对西医人员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2.不能强制,还是要看天赋和兴趣 多位医生向基层医师公社坦言,如今学中医、开中药成了一种硬性规定。 比如中医院有指标,一些不需要中医治疗的,也不得不开中药或者采用中医治疗;部分西医同样为了完成任务,才开具一些中成药。 此外,刘立红表示“学中医还需要一定天赋,并非人人都适合学中医,做中医。” 西医李林林也认同这一观点,“我本人是学中医后转西医的,中医看似容易,但临床很奥妙,真正懂了的就觉得容易,不懂的就难了,医不好人。” 的确,西医和中医是两种不同的诊疗方式,如果医生本身无想法,甚至排斥,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和采用中医诊疗,效果会适得其反。 相反,现在有很多基层医生,甚至民间中医对中医兴趣浓厚,却得不到正规培训或无资质行医,这部分人群也是发展中医事业的重要力量。 3.注重培训学习质量和临床交流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青年医生分会副秘书长韩玉峰向基层医师公社解释,一部分医生通过对中医的慢慢了解和熟悉,开始喜欢上了中医,但还有一些医生确实不喜欢中医,属于被动学习。 如何让后者转变对中医的看法,韩玉峰认为,老师授课水平、医院绩效管理和临床应用环境以及病人反馈等因素都很重要。 比如加强师资力量,做好教培工作,最好能够把中医的一整套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再增加一些临床上的应用,自然而言把学生带到中医的氛围里,让更多人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喜欢。同时,再建立一些交流学习平台,让中西医互相促进。 陕西省漫川关镇卫生院中医馆负责人黄良军还向基层医师公社表示,多研究中医药文献,从古文献中找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也非常重要。 如屠呦呦就是从中医古文献中找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加以研究提炼出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办法。 关于西学中培训,您有什么好想法,欢迎下方留言~ |
|
来自: 河洛娃 > 《中医的发展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