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关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十分认同迈克尔·林辛《教师精力管理:让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这个观点:“老师才是关键!”教师的教学热情,研究精神,尤其是他的个性特点、人格魅力,以及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本事,这些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培训需要不需要,理想的角度讲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学习与研究的动力,或者只是一味地希望通过培训得到可直接拿来就用,以不变应万变的金科玉律,那么这样心态下的培训,就可能出现如迈克尔·林辛所说的状况:“实际上,培训可能反倒起到反作用。参加过培训的老师往往很机械,缺乏灵活性,没有激情,教学很难有杰出的表现。”而且,这种状况更多地还是会出在那些渴望拿来的老师身上。
迈克尔·林辛认为,“不管你教的是18世纪文学、美国革命、几何学,还是其他课程,要实现你的梦想,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热爱、可以激励学生的老师,你就必须成为那门课程的专家。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你只有靠满腹学识,才能给学生讲授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时代背景和奇闻逸事,才能让你教的课程活起来。”“掌握了某个学科的渊博知识,你就有源源不竭的方法,为课堂增添色彩,营造更活泼的氛围,能够给学生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你能够告诉学生故事发生的背景,揭开戏剧性的一幕,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也骑着借来的马,深夜向列克星敦奔驰,那么他们阅读《保罗·雷维尔的奔骑》时,一定会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渊博的学科知识就是秘诀所在,掌握这个秘诀,你在讲课的时候就能够从细节入手,让学生沉醉不能自拔,这就是卓越的教学。同时,你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事乍看貌似鲁莽,却可以让你获得迷人的个人魅力。”
教学活动是个性化很强的一种智力活动,虽然教学研究与设计需要依赖集体的智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很多人强调的集体备课得到的统一的或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操作,它一定是那个具体的人。操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学科教学理解,尤其是他的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如果他还能有更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可以信手拈来,那就完全有可能将课上好。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没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无论接受了多少层面的,多少轮次的培训,无论是线下的,还是线上的培训,都是不可能把课上好的。学校管理者更多地应该将精力放在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