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管院后E云尚学 | 姜鹏: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历史事件

 大奔h1wmjlcm1r 2022-05-13

后E云尚学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复旦管院后EMBA持续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做客后E云尚学直播论坛,引领同学们静心思考、知所进退。

5月8日,复旦管院后EMBA邀请复旦大学姜鹏教授,做“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主题分享,解构历史、参悟人生,带领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姜鹏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资治通鉴》研究专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名师,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含:中国史学文化,《资治通鉴》研究,宋史研究。姜教授多次主讲百家讲坛的系列节目,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和樊登读书等音频节目的主讲人,代表作包含:《五万年中国简史》、《汉武帝和他的时代》等。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老师主持。

以下为当天论坛的主要内容,经由姜鹏教授本人审核确认。

图片

历史给予我们的,不是现成的答案,

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不要期待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钥匙

大家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读了一些历史书,尤其是读了所谓的以史为鉴作为写作目的历史书,就真的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钥匙。如果我们遇到什么问题找一个历史书就找到答案了,或者期待历史课程能够给商战和企业管理带来一些真正有益的东西,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和浪费时间的。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我们人类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不能用一些最粗浅的比附的思维去说,历史当中对于我们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是有帮助的,做一些想当然的推测。历史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没有那么简单。

那么,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历史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历史能够给予我们的,永远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永远不是一个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因为我们对于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地方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以后的走向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没有办法把思考这两个问题的信息全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历史,相对来说,那些信息是比较确定的、是比较系统的。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去总结一些更加底层的逻辑、更加深刻的东西,以提高我们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

因此,大家看历史不要去看一个具体的故事、一个过程、一个内容,而是要看我们是如何去处理这些相关的信息,从这些大家都看到的信息里面能不能找到一些独特的视角?能不能拼凑出一幅别人看不到的图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习历史的意义,比我们简单地用一个历史案例来比附要深刻得多。

 以“长平之战”为例,来认识解读历史的方法

我们用发生在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这个案例来和大家讨论:如何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方法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有明显逻辑缺陷的

关于“长平之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叫“纸上谈兵”,用它来形容“长平之战”的赵括。这个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因为战国时代连纸都没有,哪里来的纸上谈兵。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某种东西,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某一种观念,它的出现都是有历史条件的。强古人所难,古人没有的东西、古人没有的观念,我们要硬加给他们,这是我们看历史经常犯的错误,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有明显逻辑缺陷的。

我们以“长平之战”为案例来分析历史,首先就要破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的偏见。

必须建立整体历史观

解读“长平之战”至少需要两个维度,既要有宏观的历史观念,也要有微观的历史观念。

对于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你要是看不见宏观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给它很好的定位,定不了位,你就定不了性,这两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它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这个位置你找不到,你就无法给予他定性。宏观的历史观,也是我们的分析框架。

对于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细节,你就支撑不出具体的分析路径。我们面对历史上的事情、身边的事情,我们都要去注重细节。有一句话叫做“魔鬼就在细节当中”,你只要能够抠出细节,就能找到很多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最后就能够建立起或者勾勒出一幅别人看不到的图景。

图片

大时段中的长平之战:战国局势变化

我们看“长平之战”,首先必须要有大的历史观,这是我们说的宏观的历史观念。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26-公元前260年,距离秦始皇的统一大概还有40年左右,所以它是属于晚期战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是把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战国的开端,是非常合理的。我们讲到《春秋》,你马上就想到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我们通常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里面有齐国、楚国、秦国。晋国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再加上在今天的河北和辽宁地区有一个国家——燕国,就是“战国七雄”了。所以韩、赵、魏,三个国家是三国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是晋国。晋国分裂成韩、赵、魏,实际上是春秋五霸向战国七雄过渡的事件。战国的历史可以用三次战争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国独强

战国历史上首先强大起来的是中原的魏国。魏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潮流就是变法,也就是改革,魏国是战国时期率先实行改革的。其中代表人物有变法法家的鼻祖李悝,他有一本著作叫《法经》,简单的理解就是如何依法治国。以及战国初年的军事天才吴起,也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魏国最初的土地制度改革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军队的改革也是比较先进的,所以魏国一下子强大起来。从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魏国的大业坚持了三代。这个就是战国的第一阶段:魏国独强,这个阶段大概维持了半个世纪左右,五六十年。

在向第二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当中,东方大国齐国也完成了它的改革。改革之后,魏国在西,齐国在东。魏国要往东发展,齐国要往西发展,两个大国碰上了,打了两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分别发生在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经过这两次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魏国独强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魏、齐两强并峙

战国历史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是魏国和齐国两强并峙的阶段。

当时,魏国、齐国两国都很强,但是发展势头不一样,齐国是往上走,魏国往下走。在这个过程当中,齐国讨伐燕国,灭掉宋国,齐国的霸业也持续了三代人: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商鞅跑到秦国,秦孝公变法了。与此同时,赵国也变法了。无论是秦国的变法,还是赵国的变法,都是以增强军事力量为核心,结果就是发生了非常著名的“乐毅伐齐”。表面上看是齐国和燕国的矛盾,但我们去看历史的话,你会发现“乐毅伐齐”,五国联军伐齐的确是秦国跟赵国在后面拱火。秦国离得那么远,不远千里迢迢给五国联军供应粮食。所以五国联军伐齐是第二次战争,这次战争使得第二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完成了,把当时的老大齐国给干掉,真正的推手是新强大起来的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

第三阶段:秦、赵对峙

战国历史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是秦国跟赵国的对峙。

秦国和赵国的改革完成以后,打败了齐国,接下来他们两国就成为敌人。所以战国历史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秦国跟赵国的对峙,从中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第一个阶段:魏国独强,结束这个阶段的是齐国通过两次战役把它的霸权给打掉了。第二个阶段:魏、齐两强并峙,秦国跟赵国通过五国联军伐齐给齐国打掉了。第三个阶段,秦国跟赵国对峙,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战争。

大家看历史,一定要注意两个事情:

第一,历史书上讲的故事,尤其是那些绘声绘色,有细节、有情景、有对话有人物表情,越是讲得绘声绘色的故事,它的真实性越可疑;

第二,你要明白这些故事哪怕全是假的,但是它还是有意义的,这背后的用意是真实的。这就是历史学家的本事,不被它的表象所迷惑,我知道你每一句话是假的,但是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说。

学历史的意义就是你要知道背后的道理,每个历史故事都是假的,这不妨碍我们认清历史,因为造假一定也有造假的逻辑,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抓住就可以了。蔺相如其实是一个历史形象,他代表的就是战国第三阶段,秦国跟赵国的斗争。荆轲刺秦王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它代表最后六国的一次挣扎,你要去看到它背后的东西。

第三阶段以什么来结束?就是“长平之战”,秦赵决雌雄。所以“长平之战”是必然发生的。这就是佛家讲的叫缘起,缘就是外部条件,但是这个事情它的发生一定是必然的。

“长平之战”决出雌雄以后,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秦国统一六国。至此,我们给“长平之战”找到了它该有的位置。在这个位置里面,我们去思考它发生的必然性。对于这样一次战争,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要决一雌雄,定不会儿戏对待。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仅仅用赵国用了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将领就能够把这个事情给解释清楚。

因此,看待历史,首先是定位,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定位;定位之后,才能定性;定了性,你就知道以前人云亦云、比较肤浅地、比较简单地看历史,是有多么不靠谱。

这是我们说的宏观的历史观念,你必须要有大的历史观,这是第一步。

在细节中寻找魔鬼:中时段中的长平之战

如果我们把整个战国历史看成是一个长时段,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个中时段,即具体的历史背景,再到战争当中的细节。“长平之战”既然是大历史当中的一环,在它之前几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分析后面的事情有没有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第一件事情: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为相。

在“长平之战”之前四年,即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赵何,也是赵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赵惠文王去世了。他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完璧归赵、跟蔺相如相关的这些历史故事当中的赵惠文王,《庄子》里面称他为赵文王。当时整个赵国政治决策的核心层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赵惠文王、廉颇、蔺相如,我们称之为叫“赵国铁三角”。

第二件事情: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公元前265年,秦国的宣太后芈八子死了。她是昭襄王的母亲,在她在世的时候,秦国政权由她控制,所以当时最有权力的人就是她和她的弟弟魏冉。秦太后死后,魏冉直接就被贬了。

两国各死了一个人,但政治意义不一样,实为是一升一降。那么何为一升一降?

在赵惠文王死的时候,他年轻的儿子孝成王赵丹成为国君,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廉颇老矣,蔺相如生病了,其实整个赵国的统治者的统治能力是下降的,赵惠文王之死直接导致了赵国政治头脑的死亡。

再看秦国,宣太后去世时,她的儿子昭襄王已经继位了。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为后面的统一做出最大贡献的王,他已经在秦王的位置上40多年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虽然现代政治文明认为权力是需要制衡的,但是在战争年代要讲效率。宣太后一死,秦昭襄王受到牵制减少,他的统治能力上升。

熬死对手,是最好的竞争方法。在战争年代,最高统治者控制这个国家时间越长,他越能够对这个国家战斗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赵惠文王在赵王的位置上是34年。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一个国家34年的话,他的控制力一定是很强的。秦昭襄王在位57年时间,他的管理能力也是超强的。从高层、管理层的角度来讲,两国的优劣已经明显发生变化了。

第三件事:秦伐赵,取三城。

就在赵惠文王去世的第二年,秦宣太后去世的同一年,昭襄王就发动了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秦伐赵,取三城。秦国攻打赵国了,打了它三个城池。赵国赶紧找齐国求救,赵国算是躲过一劫。

第四件事:齐襄王薨,子建立。

这一年的年底,齐襄王也死了。只能说秦国的国运极好,因为齐襄王如果还在的话,历史的舞台上起码还有一个老资格的政治家,他还是能够纵横捭阖,协调各种资源,在秦国跟赵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只可惜,当时的历史舞台仅存唯一一个老资格的政治家,就是秦昭襄王。

接下来,让我一起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节奏。据《资治通鉴》卷五记载:

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BC.264)

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BC.263)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BC.262)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BC.260)

秦国从公元前264年开始,采取连续三年攻打韩国的策略,而不是直接攻打赵国。韩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它从来没有打赢过一场战争。韩国始终是一个二流国家,它跟赵国和魏国都是从晋国脱胎出来的,因此它跟赵国之间有比较强的联系和同盟关系。秦国先打更弱的韩国,也是想试探赵国的反应。

到了公元260年,秦国即将把韩国打残的局面已蓄势待发。秦国攻击韩国的上党郡,并占领之。秦国野蛮,韩国老百姓都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就跑到了赵国去了。我们看《资治通鉴》和《史记》,有一个争论说当时赵国应不应该接受韩国的难民。如果我们有大历史观,你就知道不管赵国接不接受韩国的难民,赵国跟秦国迟早是有一个决战。因此很多人讲你如果不接受韩国的难民,秦国就不会跟你打,就不会有战争,这是完全错误的。上党的老百姓来不来投奔你、你接不接受,这只是具体的路径,不管你这个路径是九曲十八弯,还是两点一线,目的地都是一样的。以此为契机,秦国和赵国之战蓄势待发。

韩国是从山西南部平原发展,然后迁都中原河南新郑。它的大本营和新国都中间有一个通道野王。野王被攻占以后等于秦国的军队把韩国切成两半,你在上党郡就不可能得到中原地区韩国本国部队的支援,所以上党郡就只能往东走。往东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地方就是昌平,是赵国的地盘,跑过去就等于投降赵国。

这是一个中时段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就是说从几位政治家的生死存亡的角度,我们看到秦国抓准了这个时机发动了战争,而且它是一步一步来。我们不能仅仅看公元前260年那一次的“长平之战”,而是要把在此之前秦国试探性地对于赵国的出击、对于韩国的三次出击,都把它看成这是一次大战争当中的几个环节和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到问题。

图片

在细节中寻找魔鬼:长平之战始末

细节一、秦国使反间计,赵国临时换将。

秦国使反间计,故意说不怕廉颇,廉颇一点能耐都没有,怕马服君的儿子。因为当年马服君作为赵国的名将曾多次击败秦国,认为他的儿子赵括继承了马服君的军事天才。赵王也是一个新人,是一个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年轻政治家,判断能力不够强,马上就相信了。

加上一开始开打的时候,廉颇率领赵军去抵抗秦军,廉颇连连吃败仗。因此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说,临阵用赵括为将。

细节二、秦国换将。

继赵国换将之后,秦国也换将。秦国换上了战国时代著名的杀人魔头武安君白起,而且是严禁走漏消息。赵括怎么可能是白起的对手呢?白起埋伏伏兵,然后把赵括引出来,一下子把赵括的后路给断了。赵括率领的一部分人等于变成游荡在外面,回不到自己的军营,得不到补给,没有粮食。后面又死死地被秦军给卡住了,如同一条长蛇被斩断,分开来吃掉你。

细节三、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赵括被白起成功地引诱出来,粮道被截断,得到这个消息以后,60多岁的昭襄王、堂堂的天下霸主,亲自跑到离战场最近的秦国河内,将所有年龄十五以上的男性全部动用起来。

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为什么这个时候十五岁以上都要动员起来?历史上都说最后的结果是白起坑杀赵军40万,你要让40万战士全部把他给屠杀掉,你自己得有多少力量。然后秦王到河内所有十五以上的动员起来,说明之前交给白起的已经是他秦国所有的家底了。也就是说这次“长平之战”,秦国是倾巢而出的。说明昭襄王已经计划了好几年的战争,就看准了这次机会,这次叫志在必得。这得益于他稳定的统治结构,这个最高领导层政治智囊团相对来说是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他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来策划这样一场战争,而赵国就是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

昭襄王要亲自跑到河内去下动员令,可见他对这次战争是多么重视,可见他当时押宝押到什么程度。所以,赵括面临的不是一个敌人,他同时面临着两个可怕的敌人:一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杀人魔王武安君白起;二是比白起更厉害,是能够杀白起的老板昭襄王。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战场上,一个年轻小伙子第一次上战场,你口才再好,兵法再熟,原则掌握得再熟,这个事情也玩不过。所以“长平之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是必输的,换谁都是输,只不过怎么输。

至此,大家还觉得“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应该由赵括来负责吗?赵括当然是有责任的,但是他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能够改变这个历史的一部分,但是改变不了整个历史局势的走向。

只有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全都抠出来,一个一个仔细去分析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历史的全部。所以我们既要有宏观的大历史观,同时又要掌握细节,两者相配合,你才能够更好地认识“长平之战”。

用历史观照当下

我们从历史里面学到什么?历史如何跟今天呼应?

以长平战争为例,赵括本人要对这个历史事件和他自身的命运要负一定的责任。作为战略战术的执行者,他存在两个问题:

1、能力问题:也是他父亲批评他的主要问题,在于打仗需要随机应变,兵机不可预设;

2、心态问题:“年轻人”的特有心态,就是想讨好领导,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了。

赵王作为领导者,他对于这种局面的把握,对于长久斗争观念的缺乏,存在比较幼稚的“人老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问题。另外从秦赵局势的角度,其实是不可扭转的。

那么,从整体与细节两个方面入手,我们观察乌俄局势或者当下疫情,能看到什么?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我们可以套用分析“长平之战”的几个维度:第一,长时段;第二,中时段;第三,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细节争论是无意义的,我们只需要检查自己的思路是否能闭环。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检查:

第一个是出发点。我们一定有自己主张的原则和所要申诉的利益,我们可以从原则出发,也可以从利益出发,也可以原则兼顾利益,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比如说,我的价值体系是传统的儒家的传统体系,我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中国思想史和研究儒家的,所以我的价值体系是儒家价值体系,儒家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人,对于人的尊重、人的重视、人的尊严的至高无上性,这是我最重要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原则,没有时间界限、没有空间界限。

第二个是事实。你掌握的事实够不够系统,当然比够不够系统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不是真实。所以对于这样细节的判断,首先得依赖于自己宏观的大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还有,事实不能是零零碎碎的,它得是系统的。所以大家掌握的事实是不是全部?有没有掌握到位?有没有被别人的宣传意图所绑架、所引导?这都要好好检验。

第三是逻辑。逻辑是什么?就是你从这个事实串联那个事实,把它们放在一起得出一个结论,你这个逻辑是不是准确?是否能推断出来?

第四是结论。得出结论以后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回过头去,结论跟你的出发点符不符合?比如说我的出发点,对于人的尊重是没有条件的,这是最底层的逻辑。我们用什么去反对错误,不能因为他做错了,我们也什么都不顾,不问原则、不问是非,不问其他的任何东西。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反对一个错误,它的结果是两个错误,而不是正确。

从以上四个方面思考,我们也就不难得出俄乌战争的结局:在这场冲突中,俄罗斯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我们找一个更长的历史跨度来讨论我们的一些原则,我们经常要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它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复原,还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立体更新?我们所谓的伟大复兴是简单的回到过去吗?我们的文明自身需要进化吗?我们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过程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必须是一个立体更新的,和美国的竞争就不应该是我们拒绝现代文明的一个借口。

荀子有一句话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太阳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并不因为尧的存在,这个太阳运行的更好了,不因为桀的存在,太阳不正常运行了,所以现代文明是一个原则,它可以不以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政治体而存在。作为儒家价值观念的秉承者,绝不意味着我讲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孔子已经讲过的,只不过最基本的原则,我仍然是认同的。如何理解它?应该如何用它来观察这个社会?如何去应用?我们必须更多地去观察不同的文明,尤其是同样有深厚的历史、同样是跟中华文明一样伟大的那些文明,他们的优点在哪里,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他们做了什么,这就是一个立体升华。我们不是学美国,我们是要抓住现代的根,我们如何去根据现代化必须要有的一些要求来反观自己。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你能不能战胜自己,能不能克服自己,能不能跨过这个瓶颈。

我们看历史不能这么简单,“长平之战”,简单化的模式就是希望找到一个解释理由,成功了就找一个英雄,失败了就找一个替罪羊:“长平之战”就是赵括的错。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历史原因总结的简单化,所以没有所谓的英雄造时势,只有时势造英雄

我们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要用复杂的观念、复杂的思维、多维的角度,把时势看透,这是历史能够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