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勤俭自律的生活,沉下心来提高认知。 ——遇言姐 疫情没结束,股市又大跌,最近大家都过得不太好。 遇言姐自己过得也不好。不过算啦,我自己的事就不老说了,再念叨我就成祥林嫂啦。 昨天,理财顾问还打电话给我,说怕是去全球化要升级,建议我卖掉一些科技股,置换成房产和大宗商品。 我想了想没有同意。 我想我骨子里还是一个乐观的人,相信科技可以改变社会,希望看到马斯克成功。 ![]() 所以,今天,我想写写一位朋友的故事。 他跟我一样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用10年时间,在45岁实现1000万美元的净资产。 究其原因,是他总能在市场大萧条的时候看到机遇。 虽然他住在加州湾区,但他的财富跋涉之路对于我们来说仍然颇具启发性。 因为,他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是医生律师,只是一个湾区中等收入的打工人,中途还因为支低薪创业,一度造成贷款买房困难。 但是,他通过敏锐的观察,积极的学习与筹划,10年中抓到了3个窗口期,中美两国的红利都没有错过,在中年时实现了财务自由。 ![]() 在大家都丧气的现在,打这针鸡血似乎不合时宜。 然而,我记得那位朋友说,财富的窗口,每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机会,一生能抓住一次就够了。 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写这个故事,只要我们沉着憋住一口气,总会等到大口呼吸的时候。 ![]()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贝版,70年代初生人。 贝版是大家给他起的名字,因为他的网名是Bayfamily,做过海外华语论坛理财版的版主。 遇言姐之所以写这个故事,并不是想渲染1000万美元这个数字,而是感慨于贝版热爱学习、善于思索、饱有毅力、勇于纠错,最终赚到了认知带来的钱。 ![]() 很多人发家是懵懵懂懂吃到了时代的红利,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反正就是运气好赶上了。 但是贝版,始终是一个主动思考的人,他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敢于做出与众不同的决定,像巴菲特一样,在贝版投资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会变得有钱。 也因此,他可以不断地抓到财富的窗口期。 我很喜欢贝版说的一句话—— 财富伴随法则而生,当你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财富就只是附赠品。 ![]() 为什么要选择10年1000万美元这个目标呢? 贝版说—— “有生之年我只想做这么多劳动了。我一生短暂,只想奉献十年,通过赚1000万来换取财务自由。 我不希望太太为了支付账单而工作,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没有时间陪幼年的孩子。 财务自由之后也不是就此不工作了,而是可以不计酬劳地去做喜欢的事。” ![]() 作为一个70年代初出生的人,贝版跟同时代的孩子们一样,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期。 他的父亲早逝,家中兄妹又多,当工人的母亲凭着60块钱的工资养大了3个孩子。 贝版读高中住校时经常吃不饱饭,连校办工厂两毛钱一个的面包都买不起,他宁可忍着饿也不会跟母亲要钱。 读大学时,贝版作为南方学生,领到15元冬装费,他没有给自己买新衣,而是给母亲买了一件灯芯绒的棉袄。 很久以后,贝版赚到10万美元一年时,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他说,自己一直有一个信条,不管收入多少,一定要有结余,你永远可以存下1/3的钱。因为,母亲当年就是用2/3的工资供出了2个大学生。 ![]() 贝版是个聪慧的人,17岁上大学,又读了研究生。 90年代末期,贝版怀揣着200美元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临走前,他用1600块钱给母亲添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 去机场接贝版的是一位计算机系的师兄。 安顿下来后,师兄给贝版上了10分钟的理财课,传授给他6条中国留学生口口相传下来的箴言,这堂课令初来乍到的贝版终身受益—— 第一:尽快去办一张信用卡,积攒自己的信用记录,坚持用一张卡,不要开更多卡,欠款要及时付清,不要欠信用卡债。 第二:买车最好买5年新的日本车。残值高,保养易。 第三:手脚要勤快,从换机油到通马桶,能做的尽量自己做。 第四:用现金买车,用贷款买房,除了房贷以外不要有包括车贷在内的任何消费贷款。 第五:保持健康,不惹官非,不要把钱送给医生和律师。 最后一条是—— 资本主义国家鼓励资本生财,所以人最重要的是持有资本。不能只存钱,要学会投资。 ![]() 遇言姐说,我真的很羡慕贝版,他在刚出国门时就遇到了热心的师兄,当年师兄告诉他的这些箴言,是我用了许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悟到的。 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经济出现问题,很多都是因为违背了上边的几条原则。 遇言姐自己也踩过坑。 比如,我曾经贪图0利率而去贷款买新车,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不贷白不贷,直到买房时才发现贷款额度不够了; 比如,我一直觉得好好工作才是正道,不屑于去琢磨什么股票和房子,后来才发现, 工资收入的每一分钱都是计税的,而资本产生的增值只有50%计税; 比如,我拿到工资后只想着老老实实付房贷,后来才明白,你的工资应该省下来去投资,然后用挣来的钱把房贷付掉。 这样的坑我踩过很多,回想起年轻时的我,真是满脑袋水还不自知啊。 ![]() ![]() 贝版的故事很长,令遇言姐印象深刻的是他的3个重大的财富增长点。 第一,是对居住地的选择。 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候,他有3个工作选地。 旧金山、亚特兰大、丹佛。 那时大家对于社会经济学的认知普遍比较稀薄,不明白一个人选择的城市决定了ta的财富等级。 导师和同学都劝说他选择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丹佛,但贝版在去了一次斯坦福大学后决定留在北加州。 他是这样想的—— 越是贵的地方经济越发达。人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很多聪明人之所以一生没有能做出什么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一个能激发潜能的环境里。 斯坦福的每一个师生都在讨论创业,自己应该选一个有正面影响的环境。 同一年,贝版的一位同学受不了湾区的房价,搬去了房价只有湾区1/3的芝加哥。 这些年,身处铁锈地带的芝加哥人口持续流出,两个昔日同学的财富水平也越拉越远。 ![]() 第二,是贝版对投资地的选择。 2002年,工作一年半后,贝版家庭存款达到10万美元,他在自己还在租房的情况下,决定先拿着这笔首付款去投资中国的房市。 他认为,这个时间点投资中国的房市会比投资美国的房市回报率更高。 根据他的分析,当时上海白领的平均工资是3000元,手持美元回国买房尚且能以一当十,但是这个收入差距很快就会被拉平。 ![]() 贝版在海外华语论坛中公布了自己要去上海买房的决定,引来形形色色的回应。 那时候,别说好不容易考T考G出去的留学生,就算国内的人也没能看到房市将起。 当时,贝版的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的决定,国内也没有针对海外人士买房的规章。 此外,论坛里有一些华人存着古怪的心思,他们喜欢唱衰中国,仿佛中国越是不好,才能证明他们出国的选择是正确的。 对于这些担忧和嘲讽,贝版的回应是:人要尊重经济学规律。 ![]() 贝版的理论是:不要和有钱人去拼财力,而要和未来的有钱人混在一起,比他们早一步看到他们的需求。 以前的湾区,后来的德州,早期的币市,都曾是这样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屌丝”聚集地。 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是,贝版的一位美国同事曾向他感慨,自己年轻时在韩国军事基地当兵时,一个月的津贴可以在当地买一套房,20年后自己再去首尔时,惊觉物价已经负担不起,在餐馆吃碗冷面都嫌贵。 财富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如果韩国能行,中国也一样适用。 这个故事让贝版确信,投资中国的时候到了,当一切手续都正规化时就晚了。 ![]() 从2002年到2010年,贝版持续在上海买房,在过早卖掉一套房后,他悟出:不动产是要长期持有的,从此坚持只买不卖原则。 这套理论,后来又应用到他在美国的投资上。 第三,为了达到理财目标,贝版系统学习了经济学,还拿到了名校MBA的学位。 尽管我们都知道,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之内的钱,但很少有人愿意费力气去学习。 2007年,贝版自费10万美元修读商学院的课程。 MBA学位并没有给内向的他带来一份投行的工作,但在道与术上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帮助他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经济学规律,头脑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模型。 尽管所学的公式已经记不清,但是在之后次贷危机发生时,贝版立刻意识到,人们的预计过于悲观,世纪抄底的机会来了。 ![]() 当时,湾区房价跌倒腰斩以下。 刚付清MBA学费的贝版,手上只有8万美元现金,当时一个小房子10%的首付是4万美元,而他计划买8处房产。 为此他不惜支付重税取出了全部养老金,甚至借出了1年免息的信用卡贷款。 太太觉得他太过极端,你一个从没在美国买过投资房的人,弄一个试试水就算了,居然上来就要弄8个。 贝版坚持自己的理论—— 房地产的启动需要克服一开始的阻力,并且有一定的分量,不然雪球是滚不起来的,雪球一旦滚过了临界点,自己就会滚下去,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控制方向,而不用再往上边添新雪了。 ![]() 仅仅4年后,2012年,湾区房产价格就回到2008年的高点,贝版的8套投资房成为8头现金奶牛,产生的回报足以支付自住房的房贷。 按照他预估的模型,每隔几年房价涨了,就重新做一次贷款,把增值的钱取出来再投资。 这是一个指数增长机器,每年都能增加一套房子。10年后,一年可以增加两套房子。 人如果看得清局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可以all in的,前提是你要有卓越的认知。 ![]() ![]() 贝版最早在网上发布自己的1000万美元计划,是在2006年。 论坛里嘛,你懂的,永远充斥着反调,唱衰的声音居多。 之后的每一年,贝版都会在网上总结当年的投资进度,十多年来风雨不改,讽刺声中坚定前行,最终他用12年时间完成了这个目标。 开始投资时,贝版一家的工资收入是14万美元,目标达成时,贝版一家的工资收入是20万美元,与夫妻双码农的湾区家庭相比不算高薪。 贝版说,财富和收入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很多人做不到财务上的自律,是因为他们看不清财富的未来,如果你确切知道今天的一块钱,在5年之后会变成10块钱,那么你是不会舍得花掉这一块钱的。 ![]() 疫情以来,朋友圈中充满焦虑情绪,一直有朋友在唉声叹气,觉得世界不会变好了,去全球化的时代来了。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贝版。 他的回答是,没有危机,哪有机会? 过去100年,这个世界经历过许多次危机,战争的危机,对抗的危机,金融的危机,瘟疫的危机。 但是每一次的危机结束后,世界都在往好的方向前行。 ![]() 投资是属于乐观者的游戏。 前些天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提到大通胀时代,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勤俭自律的生活,沉下心来提高认知。 如此,才能够识别出下一个机遇的到来,而这种机会每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 比如,不管小扎的Meta能不能成事,人类进入元宇宙都是必然。 就让遇言姐陪着大家冷静观察、默默蓄势、静待来年。 要相信更好的机会永远在前方,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抓住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