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展览:红烛颂

 大能猫的天地 2022-05-13

这是一个和清华大学密切相关的展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展览就是“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之后的王国维、现在的梁思成“栋梁”展,其实都是基于清华大学的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弘扬清华大学杰出师生校友。
闻一多自1912年起在清华学校读书,不是清华大学,那时候清华是中学(梁实秋有一篇文章就叫《清华八年》),出国到芝加哥学美术回国后,1932年起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他一生只活了47岁,读书教书一半时间在清华园度过。

闻一多我们更熟悉的是他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角色,其实他是学美术的。闻立鹏是他的儿子,也是画家。这次是将闻一多和闻立鹏的一些作品,加上清华大学的档案资料,联合办展。展览也是分为父子两个单元。
闻一多的艺术和文献


     速写和写生

     就是西南联大成立之前,湘黔滇徒步团从长沙到昆明途中的速写。

飞云崖,这里今天应该是个景区。

有一些后来破四旧就毁掉了。

徐志摩是闻一多的好友,这幅徐志摩的速写是《晨报副刊》的插图(徐志摩就是主编),原图大概就火柴盒大小,这是复制放大版。
徐志摩有点 地包天。

水彩画

    书刊插图和封面设计

    这一部分展的是闻一多为《清华年刊》作的插图:

    《清华年刊》就是这一届学生的成果汇报集册。

      在“栋梁”展上有一张梁思成当小号手的照片,

其实闻一多和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都是一届的中学同学,还有潘光旦、罗隆基等人。这一届后来学建筑学美术的挺多,这应该受到当时清华基础图画课的影响。
所以这些插图都非常有清华的特色:

↑ 为什么要扬帆起航,因为清华中学念完了大部分都是要出国的,清华就是庚子赔款建立的,开始就叫“游美肄业馆”。

↑ 为什么要走入社区,因为当时的理念来自美国的大学理念,大学没有城墙,和社区是在一起的,大学就是大学城。
清华一直到上个世纪末还在办夜校教社会公众文化知识,这就是来自回馈社区的理念。

↑ 在美国当总统第一步是演讲。

(左下角菱形中有个“多”字,算是闻一多的签名)

闻一多是比较喜欢中国传统纹饰的。
也很直白,指日高升、平步青云。

这些插画风格受到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的影响。

《清华年刊》里还有插图是董大酉画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建筑业曾有“北梁南董”之说,“南董”即董大酉。
展厅里复制了这两本《辛酉年》(初中 辛酉就是1921级)和《清华年刊》(高中),《辛酉年》以文字为主,还是竖版的,《清华年刊》是英文的。

《清华年刊》花了2000多块钱复制的(图片也修复了),博物馆还出了这本《清华年刊》的礼盒(所以一定要在展厅翻一翻)。

目前原版1921年的只已知两本,一本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本就是闻一多的,在家属手中,看来梁思成的丢了。

(孔夫子上其它年份年刊的价格)

在这本年刊里,闻一多是叫闻多的,这也不是他的本名,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他哥哥叫闻家驷 ,骅驷都是良驹,可见闻一多家庭是有文化的。上学的时候闻一多自“多闻阙疑”给自己取名叫“闻多”,后来因为发音和widow相似,改名闻一多。

(闻一多兄弟与父亲)

闻一多的儿子分别叫闻立鹤、闻立雕、闻立鹏,都是鸟。

王国维早就提出,美术者是上流社会的宗教。
封面设计这里是一些复制版:

(中间是《猛虎图》 就寥寥几笔画了虎毛)

闻一多24岁就出版了《红烛》,封面也是自己设计的。

好友徐志摩的《玛丽玛丽》,设计了一个很前卫的封面,这封面我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什么《疯狂的代价》失足少女之类的。

这个合译作者沈性仁(下图中)

清华文创有一个名品“但不可太用功”,取自胡适写给陶维正的信,陶维正小名小芳:

陶维正就是社会学家陶孟和与沈性仁的女儿,因为沈性仁原名沈景芳,所以女儿叫小芳。
设计这个封面事宜在后面的书信展部分有一封书信提到,“刺眼的封面”。

部分原版在地面展柜里:

(环衬就是去掉书皮那个衬里,可以看出是一整页)

篆刻
含有这段文字的书信也展在墙上:


因为孩子多,家里全是老弱妇孺,靠闻一多一人养家。

(右二是保姆)

为了养家糊口,闻一多接单刻印,由梅贻琦(清华校长,曾是闻的代数老师)、蒋梦麟(北大校长)、熊庆来、浦江请、冯友兰等12位社会名流背书润例,据说刻了近1000方印。
因为都是订单,都在他人手中。当然我感觉下面这些并不是订单,都是与他有交往的人,比如华罗庚在清华执教的时候就曾借住在闻一多家,印是闻一多主动送给华罗庚的。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三强、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
这件由其孙子吴军捐赠,成为清艺博第一件金石篆刻藏品。

冯友兰的印章,女儿宗璞收藏(宗璞居然还健在)。

这一件要仔细看边款,闻一多和孙毓棠抗战时期约定“不出国门一步”,抗战胜利后孙毓棠应聘出国,也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精英的家国情怀。
老照片和信札

清华大学档案馆襄助
为学生写担保信:

毛泽东、朱德唁电:

闻一多遇害后,清华大学继续发了一年的工资给其家人,包括还写信给其他学校要证明,给闻一多加工龄,多发一些抚恤金。
闻立鹏


闻一多有四子二女,闻立鹏是第三子,而长子闻立鹤1946年接演讲完的父亲回家,身中数枪侥幸活命。我特别感慨,虽然终生残疾,但应该终生都庆幸、也不会后悔当时挺身保护父亲吧。
开始是四幅人物画,就是画父亲。

叼烟斗是闻一多的一个经典形象,



《红烛颂》早期也是有烟斗的,1979年版藏于中国美术馆;这幅近年画的时候可能由于种种考虑去掉了烟斗。

我们在这幅画上其实也能看到,烟斗的痕迹。

左边这件形象来自于闻一多(左)与顾毓琇(中)、潘光旦(右)的照片。

右边就是创作《七子之歌》时候意气风发的闻一多。
第四幅就是父亲牺牲:

闻立鹏本身是画风景画的,他的风景画不是写生,表现的是一种情感。

展现的是一种悲壮美。

喜欢用一些鲜艳的颜色。

我看了开幕式,90岁的闻立鹏思路还是很清楚,希望赶紧有人找他做口述史,成长于清华园,跟父亲一起去西南联大,闻一多遇害后全家投奔延安,家族对闻一多遗物保存的也特别好,看看前面闻一多的朋友圈,这得有多少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