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即使生气,也要向孩子传递爱

 装装子的书房 2022-05-13

2021年第7本


文/装装子 

刚开始读时,觉得这本书很一般,核心是正面管教,但它更像学徒,不如“师傅”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正宗。

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列举自身的某些教育案例,在我看来其实并非“正面管教”的范畴。

譬如,作者为纠正孩子吃饭爱玩闹的行为,会事先和孩子制定规矩,再不老实吃饭就会把饭碗端走,一直饿到下一顿。

虽然这个规矩说起来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但孩子太小了,很明显是妈妈为了强行改正孩子的小动作而单方面制定,端走饭碗更像一种惩罚,而非正面管教里说到的自然后果。

如果想了解什么叫“正面管教”,最好还是先读概念创始人简·尼尔森的那本书。

不过,整本书读完,能让人借鉴的教育方法仍然很多,进一步强化了我“正面管教”的观念,更内化了我的“正面管教”言行。

所以,在学习教育的途中,这一本仍然值得一读。

何为正面管教?即摒弃责罚、打骂、批评等教育手段,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基础上,无条件支持孩子想做的一切事情。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特别难,因为它的内涵太深奥,包含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

所以,得不停读这类书,不停累积这方面的知识,不停内化自己的言行,才能尽量做到,并做好。



 

总结书中好的教育方法:

 

1

孩子发脾气时,不要试图让他立马停止。

每次小孩发脾气,我都有按照书中所讲,与孩子共情,理解他的情绪,但我发现这时无论我说什么,其实他都听不进去,他就想先把脾气发个够。

后来我发现“不理他”,让他冷静了之后再沟通;或不停转移他的注意力,直到他能重新投入新的事物;或引入一个能融入情景的游戏,才能让他平静下来。

比如,有一次他发脾气扔布娃娃时,我就把扔娃娃变成了游戏,他很快就忘记了发脾气,和我玩起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游戏”有很大魔力,父母要多动脑筋,用游戏来引导孩子,或是逗孩子开心。

 

2

即使是生气,也要向孩子传递爱。

孩子天生会读心术,当我们觉得打骂或责罚孩子是为孩子好时,孩子才不会领情,只会先感受到“我们不爱他”了,并不会觉得我们这种行为是因为爱。

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向孩子表露我们的爱,哪怕我们在生气时,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先让他们真实感受到我们是爱他的。

 

3

允许和包容孩子犯错,摒弃批评。

当孩子犯错时, 一是告诉孩子“没关系”;二是告诉孩子怎么做。

只有让孩子知道他可以被原谅,他才不会纠结于错误,向前看;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才能从中得到经验,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

原谅孩子与帮助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工作;而责备与批评,是父母最不应该做的事。

当我们对孩子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让我看看我可以怎么帮你”时,孩子一定会敢于面对错误,敢于接受挑战,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学习到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技能。

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安全、不害怕犯错的健康成长环境。

具体还可以这样做:

首先,家长应该用同情与和善去回应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而不是羞辱、抱怨或说教。

其次,在合适的时候,家长可以使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索错误的后果,比如:你觉得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用的是“我们”而不是“你”,这样的说法能让孩子感觉父母和他站在一起,会和他一起面对问题。

最后,父母可以选择一个时间,邀请家里的每个人分享自己当天所犯的错误,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样,孩子就没有心理负担,能够真正学会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微笑着面对错误,并从中学习。

当一件事情已经发生,如果一味地去追究责任,并通过惩罚的方式想让孩子吸取教训,只会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而且他的关注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如何逃避与抵挡这些责难与惩罚上。

相反,关注于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从过去的束缚中跳出来,放下对犯错后的局限性反应。

 

4

多使用游戏引导和教育孩子。

如果家长想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所以要多动脑筋设计游戏教育孩子,而不是说教。

 

5

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少对孩子说“不”,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式就行了。因为告诉孩子“做什么”和“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6

孩子的事儿让孩子自己做。

小孩子如果缺乏自己动手的勇气,害怕失败,那原因一定是从小开始,他们想做的很多事情不是被大人代劳,就是被大人否定,因此他们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表达自己、挑战自己,只要父母肯给孩子耐心,把孩子的事儿交给孩子自己做,譬如穿衣服、吃饭等,父母多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他们就会越来越自信,独立性越来越强。

 

7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是可悲的。

记得有一次给孩子的幼儿园联系手册写“你眼中的宝宝是什么样”,他爸爸居然一口气说了好几个缺点,然后一个优点也想不到。

就这件事我和爸爸进行了反省,才发现平常对孩子的教育太焦虑,所以总是关注缺点,而关注不到优点。

可只有给孩子更多正面评价,才更有利于他改正缺点。

书中讲:

如果你觉得孩子存在某个缺点,那么“亮点原则”几乎是改掉孩子缺点的唯一渠道。所谓亮点原则,就是说家长要睁大关注孩子优点的眼睛,看到孩子身上好的一面,去挖掘缺点背后的优点。用支持和鼓励去帮助孩子,孩子反而更容易改掉缺点。

当孩子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随时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期望时,他们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慢慢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

8

鼓励孩子要走心和具体。

那些类似于“你真棒”“你真听话”“你真乖”之类的赞美,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听起来很敷衍,不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感觉。

如果家长实在不知道怎么表扬孩子,可以只是描述一下自己当下的心情,孩子能感受得到你的想法。

具体可以记住鼓励的3个句式:

1)描述式:我看到、我注意到……例如,我看到你把书桌上的书都归类放好了。

2)感激式:谢谢你、感谢你……例如,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收拾桌子。

3)赋予力量式:我相信、我坚信……例如,我相信你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

 

9

孩子做得再差劲,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书中有个故事讲得特别好,就是有个母亲每次给孩子开家长会,总是收到老师对孩子负面的评价。

但这个母亲相当智慧,每次回家都把批评变成鼓励,再转达给孩子。

比如,老师说她孩子像有多动症,在凳子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还建议她带孩子去看医生。

回家后,母亲却这样跟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凳子上只能坐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

真是特别智慧和爱孩子的父母!自愧不如!

 

10

和孩子沟通时,多用启发式提问。

不要孩子一出问题,就问他“为什么”,因为这个问句会让孩子感觉到质疑与否定,引起他本能的反抗和拒绝回答。

正确的方式是使用“怎么”“哪里”“什么”等疑问句来问,提的问题越具体、越小,就越有效。

 

11

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仪式感。

现在的物质生活太丰富了,每个孩子家里都会有一堆玩具,以至于孩子不停要玩具,但满足感却越来越少,每个新玩具玩不到一两天,又开始“喜新厌旧”,而每次收到新玩具,那种惊喜感和开心感也越来越勉强。

这让孩子的生活缺少了充实和期待,幸福感会打折。

那怎么办呢?就是要多为孩子制造仪式感。

譬如,告诉他十天后,某个节日,他会收到自己去挑选的礼物。这样,他会在这十天都充满期待,每天都会更开心,直到拿到礼物,开心到极点,再回落。

这跟我们大人一样,达成目标虽然很开心,但更充实和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些追逐和奋斗的日子。

所以,给孩子设定一些有期盼和惊喜的日子,能让生活更充满欢乐。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