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框架脉络|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

 文学漫笔 2022-05-13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

(二)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基本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历史功绩
胡适的“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基本内容
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历史功绩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迁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①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
②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③傅斯年围绕“文言合、一制定国语”提出一些设想。
④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⑤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⑥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三)  文学革命的三大论争
林蔡之争
林(舒)蔡(元培)之争
概述
林纾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译过大量外国小说,影响和贡献甚大,但他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普文言文,于是便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并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针对林纾的攻击言行,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李大钊、鲁迅等也发文谴责“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影响
林舒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按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与“学衡派”
“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啸、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他们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针对“学衡派”的攻击,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有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先后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与“甲寅派”

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四)  文学革命的收获与意义
收获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1)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等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2)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语言和形式上,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接近人民大众。
(4)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