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藩王制度下: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博弈

 大果说历史 2022-05-13


剪灭群雄,驱赶元廷,统一天下,重视生产,与民休息,屯兵边关要塞,防备来犯之敌,兴科举,重视天下人才,组建锦衣卫,维护皇权的统治,设立藩王保卫大明江山基业。


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大明内外一切太平,随着朱元璋永远闭上了双眼,他亲手种下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结下了果实,不过亲手种树的人是朱元璋,而亲口品尝的人却是朱允炆。



明朝藩王

洪武三年,朱元璋以“天下之大,必建藩屏障,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为理由将皇亲宗室25人分封为王。


1、朱元璋分封诸王


明朝建立之初,元朝虽然战败,国力大不如前,退回蒙古草原,但势力依旧不可小觑,时时刻刻威胁北方安全,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为了维护大明北方安全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朱元璋采取分封诸藩王的策略。


在北方边境由辽东到甘肃,分封藩王,领兵抵御蒙古残余势力入侵,诸位藩王在边疆设立军事要塞,也称为塞王。而境内同样分封了一批藩王,分封这些藩王的目的是成为大明的屏障,保卫大明中央的安全。



朱元璋在设立藩王时赋予很大的权力,虽然不准许藩王干预民政,但是却让藩王拥有军队指挥权,藩王的王府拥有自己的卫兵,人数少的则有3000卫兵,人数多的话则有2万左右,和平时期可以监视地方部队,如遇战事可以率军作战。


尤其燕王和宁王,燕王朱棣常年与蒙古作战,军队素养极高,号称带甲十万,宁王朱权拥有朵颜三卫精锐骑兵也号称佣兵八万,由于功勋卓著,被特许军事事务自行决断,如无大事可不必上报朝廷的特权,这无疑又增强了藩王的权力。



2、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十岁便受封燕王,21岁在北平管理藩王事务,史书记载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字里行间说明朱棣为人文武双全,有容人之量,但也看得出朱棣绝不是甘愿为人臣下的,而是有大志向的人。




在朱元璋众多藩王皇子中朱棣坐镇的北平势力最为强大,朱棣常年镇守北平防备蒙古贵族,曾数次参与北方军事行动,逼降了蒙古重臣乃儿不花,居功至伟,在军中威望极高,数次的军事作战使朱棣自身掌握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统兵才能,也同时培养起来自己的嫡系军官团队和精锐的作战军团。


诸王势大,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为防备北元势力侵扰边疆,保证明朝江山永固,设立了分封藩王制度,但是随着太子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开始,各藩王开始蠢蠢欲动,让朱允炆感到危机。



并向明太祖朱元璋发出疑问,蒙古军侵扰,各藩王可以抵御,若藩王作乱,谁来平定他们?朱允炆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他深感大明各藩王几乎没有把他这个年轻的储君放在眼里,藩王手握重兵,始终是个隐患,加之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1、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孙,朱标次子,朱元璋的继任之君,朱允炆据史书记载,从小聪明好学,孝顺,为人宽容,温文尔雅,饱读诗书,力主施行仁政,推崇儒家,建文帝即位之初,推行建文改革,对明朝严苛的刑法进行删减,


这是朱允炆的优点,但对于皇帝这个职位来说,他的很多优点恰恰是缺点,尤其是周围环伺着如豺狼虎豹的藩王叔叔们,想要对付豺狼就必须有猎人的手段和心机,仁慈和柔弱既不利于对抗藩王也不利于对抗群臣,天性纯良加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在于藩王博弈中屡屡失去先机。




2、实行削藩,步步紧逼


朱允炆称帝后便将削藩提上日程,太常寺卿黄子澄与尚书齐泰看出建文帝的心思,对于削藩,两位建文帝重臣非常支持,并且齐泰将矛头首先对准燕王朱棣,原因很简单,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心怀大志,如果削藩一定要先干掉首祸。


而黄子澄认为,朱棣势力最强,而且距离太远,早有防备,不容易成功,可以先拿其他势力薄弱的藩王下手,第一成功几率大,第二剪除天下藩王势力,也可以敲山震虎。


朱允炆接受了黄子澄建议,首先对势力薄弱又有违纪现象的周,齐,湘,代,岷等藩王进行削藩,在处理完势力较小的藩王后,建文帝开始将目光锁定势力庞大的燕王朱棣身上。



建文帝首先出手,先发制人,先是以抵御边疆敌军进犯为理由调走了燕王府精锐护卫出城,离开王府直接控制范围,逮捕燕王府官吏,进行审讯,诛杀燕王府武将,


削弱燕王府文武势力,并对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进行撤换,由中央任命心腹张昺,谢贵接替,控制北平军政权力,在王府安插内应时刻监视燕王府一举一动。



燕王起兵,靖难之役

随着建文帝朱允炆的步步逼近,朱棣不得不提前做出准备,朱棣以装疯卖傻打算迷惑朱允炆,失败后,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交付所逮属官为名义,将张昺和谢贵骗入王府,埋伏刀兵卫士除掉了二人,并以区区800卫队控制了北平,自此朱棣与明朝中央彻底决裂。


1、靖难为名,起兵南下


朱元璋在设立藩王之时曾经交付藩王一项特权,朝中如有奸贼,藩王可带兵上京,护卫大明江山社稷,这也为朱棣起兵获取了借口,在全面控制北平和周围部队后,朱棣发布祖训,声称“朝中若有奸贼,诸王可以发兵诛讨,要求除掉齐泰,黄子澄二人,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以北平为大本营,但此时朱棣军队并不多,仅800卫队,在稍作整顿和补充兵力后迅速出击,攻占通州,控制居庸关,拿下蓟州,此时燕王军队并不多仅万余士卒,而怀来则有朝廷军队3万生力军,幸运的是怀来将领很多忠于朱棣,很快便被朱棣8000军队击败并收编;


在攻克怀来收服大批士兵后,密云,遵化也相继被攻克,仅仅20天,此时朱棣军队已由最初800达到数万之众。



2、朝廷与燕军对决、三次北伐双方兵力对比


建文帝得知朱棣起兵后迅速调集13万明军,号称30万交于耿炳文镇压燕军,北伐军在雄县遭到燕军袭击损失9000人,将领潘忠被俘,莫州失守。


在明太宗实录中记载这场战役,耿炳文北伐大军还没有正式与燕军决战就已经损失三万生力军。


随后双方真定大战,耿炳文接连战败,损失士卒不下3万,耿炳文因屡战屡败被撤换,第一次北伐建文北伐军13万大军,败于燕军数万,损失惨重。


建文元年八月三十日,建文帝发起了第二次北伐,领军主帅换成了曹国公李景隆,发兵50万大军,进攻朱棣,朱棣此时领兵在外身处大宁,在向宁王借兵,获得了朵颜三卫蒙古精锐骑兵,此时燕军总兵力应该在8至10万左右。


李景隆趁燕王在外,加紧攻打北京,但遭到北京守军顽强抵抗,朝廷部队一时间无法攻克,十一月,燕王带主力部队回师,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决战,燕军虽人数占据劣势但士兵精锐战斗素养极高;


此战双方互有损伤,大概损失在5,6万左右,朝廷军兵多没有伤到筋骨,还有再战的实力,朱棣兵少虽然斩获颇多,但无法形成优势局面,双方都在预备下一场决战。


建文帝二年,李景隆得到补充和休整,会和郭英,吴杰,总兵力达60万,从德州北上,与朱棣军对峙于柏条河,此时燕军得到了休整和补充兵力达到15至20万,此次战役李景隆惨败,损失兵力达10多万,横尸百里;


李景隆遭到朱棣数千精锐骑兵冲击,李景隆身边诸将损失严重,失去指挥能力,燕军趁机乘风纵火,朝廷军失去斗志,全军溃败,李景隆逃亡德州。


数次北伐朝廷军屡战屡败使得燕军势力崛起,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相反朝廷军自身巨大优势兵力,损失惨重。取得优势后,朱棣乘胜追击,5月攻克德州,获得粮草百万石,自此建文帝第二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朱棣攻克德州后发兵攻打济南,但遭到济南守军顽强抵抗,朱棣围攻三个月后无功而返,这给了朝廷军喘息之机,朝廷迅速组建第三次北伐军,以盛庸为主帅,兵分三路讨伐朱棣;


朱棣奇袭沧州,生擒守将徐凯,取得胜利,建文三年朱棣带兵10万燕军发动藁城之战,朝廷军损失六万军队,此时燕军和朝廷军军队数量优势彻底逆转。


建文四年,燕军与朝廷军大战齐眉山,燕军大败,但朱允炆没有把握机会,听信朝中官员谏言,调走了徐辉祖的军队返回南京加固城防,致使前线朝廷军实力被削弱;


燕军趁此时机大举进攻,朝廷军大败,燕军一路南下,直抵金川门,守卫城门的李景隆投降,建文帝失踪,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笑到了最后。


总结:

朱棣与朱允炆的对抗中前期始终处于巨大劣势,为什么能战胜朝廷军取得最终胜利,其一,在于朱元璋封藩制度给了朱棣积攒实力,训练精兵的机会,其二,在于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导致朝廷武将素质太低,很难与百战余生的燕军对抗,


其三,朱允炆性格善良,优柔寡断,一方面下令讨伐朱棣,一方面不准前线将士杀害朱棣,无异于养虎为患,让将士无法放开手脚,而在战争关键时刻听信朝中大臣,调回大将,致使前线明军战败,


其四,朱棣文韬武略,工于心计,麾下将士都是精兵猛将,朱棣善于统兵,决断力强,在重大军事事件能力挽狂澜,出手老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