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思汗在开挂的人生中,四处征战,每到征服一个地域,他都要征服那里的女人。所以成吉思汗一生当中女人无数,甚至有人说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流有成吉思汗的血脉。元朝灭亡之后,这些曾经的蒙古贵族们自然是要改名换姓各自逃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600年后,这些人竟然能够靠着一首诗团聚在四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他出身贫苦,幼年葬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中年和兄弟决裂,两个人打得你死我活。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强大,对于成吉思汗来说还真的就是这样。 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有多强大,这个帝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包括现在的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大部分土地以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等多个国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的那种。 ![]() 根据史书记录,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四十几个孙子。这些只是记录在册的,没有记录在册的就不知道多少个了,毕竟成吉思汗是一个酷爱播种的人。 成吉思汗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自从元朝帝国覆灭以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谁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呢!这些人现在生活的怎么样呢!他们还记不记得祖先的强大与荣光呢!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 历史学家们说,忽必烈这一支元朝王室,应该是没有活过明朝的,毕竟他们是明朝的死对头,朱元璋那么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对自己的大臣都下得了手整顿,更别说元朝王室。 ![]() 有时候让人不仅想,如果真的如《倚天屠龙记》中演得一样,让张无忌当了明朝的皇帝,他的妻子赵敏就是蒙古族人,那么蒙古族会不会卷土重来呢! 六百多年过去了,成吉思汗的后人现在早已经融入了茫茫人海,要把他们找出来谈何容易呀!但是在四川,成吉思汗的后人们却依靠一首诗而认祖归宗了。 这支后裔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铁木健那里,这个铁木建是成吉思汗的重孙子,也就是比忽必烈小一辈。 在历史上,铁木健有一段"九子十进士"的佳话。铁木健有九个儿子,全部中了进士,还有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说是"九子十进士",而他本人也被元顺帝封为西平王。 不过元朝的科举制度,有点让人怀疑其公平性,并经他们都是属于种族制度中的上等人,考试的天平对他们应该是有一定的倾斜的。不过这也说明铁木健治家有方,家风很好,毕竟不是每个蒙古族的家庭都能出这么多进士的。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如潮水般涌来。元朝宛若风雨中的一片树叶,随时可能落在地上,消失的无影无踪。西平王铁木健为了防止防止这片树叶飘落,常年四处征战,可是谁知元顺帝竟然自毁长城,他担心铁木健的权力太大会威胁到他。 铁木健也察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于是以年老体衰为理由,请求回家养老。元顺帝也就准了。可是辞官后的铁木健并没有回到蒙古草原上,而是一路南下。 600年后的重逢 不得不说,铁木健真的是太有眼光了,他已经看出来了,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要是继续抱残守缺,苦守着自己蒙古贵族的身份,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于是他带着子孙更名换姓,大隐隐于市,希望可以躲过这即将到来的劫难。 铁木健在逃离元大都后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十个进士儿子们在把他安葬之后,讨论着,如果这么多人一起逃走的话,人太多,太引人注目了,不如化整为零。 于是他们先是把蒙古姓改成了汉姓,自此他们就都姓“余”了。可是他们毕竟是一家人,不想就此没了联系。文化人就要用文化人的方式,于是他们决定留下一个暗号,以便子孙相认。 这个暗号就是,每家作诗一句,十句凑成一首完整诗,只要把这首诗代代相传,那么不管过多少年,他们都能够相认。 这首诗是这样的:"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作完诗之后,众人挥泪分别,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这一别就是六百年。 明朝清朝的时候,这些后裔们都不敢站起来公开寻找自己的亲人,怕自己成吉思汗后裔的身份会给自己招致什么祸事。新中国成立之后,隐匿在四川省余家湾的成吉思汗的后人们,终于按耐不住相思之苦,开始寻找自己的亲人们了。 余家湾的村名就是当年铁木健长子的后代,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说这那首古诗,每一代都在告诫子孙,千万不要忘记了寻找亲人。 这些村民已经完全汉化了,他们不会说蒙古话,也不认识蒙古的文字。只不过村子里还保留了一些祖先留下的东西,比如有蒙古字羊皮卷,祖先用过的蒙古弯刀,以及几套元朝官员的服饰。 余家湾的村民是这样寻找亲人的,他们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询问是否有人知道"本是元朝宰相家"是哪一首诗,何人所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 余家湾人看着收到的来信,看着信上一首首完整的,只有他们的亲人才知道的古诗,热泪盈眶。600年后,他们终于又是一家人了。原来大家尽管历经千辛万苦,所幸都活了下来,并且他们谁也没有忘记祖先的这个约定,都在积极地寻找着对方。 结语 那十句古诗,十句让他们历经六百年又重逢的古诗,被他们用蒙汉两种文字抄下下来,供奉在成吉思汗画像的一侧,感谢祖先成吉思汗的庇护,也让成吉思汗和他们一起见证这段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