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蕹菜、荸荠、芫荽(盐须)是学名,你还认为荔浦话很土么?

 夫子303 2022-05-13

   昨天在讲析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第七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时,因强调识记“壅”的字形,顺带提及了与之形似的“蕹菜”的“蕹”字。没承想午休后,一位学生碰到她的前语文老师,兴奋地说:“老师你知道'蕹菜’怎么写吗?我们夫子知道!“

    当同事告诉我这事时,我不由感慨不已。以前我们在荔中读书时,都知道“蕹菜”之名,也知道怎么写“蕹菜”这两个字,后来到了桂林读书,才在师大食堂的水牌上,第一次知道了“空心菜”就是我们荔浦人说的“蕹菜”,“八棱瓜”就是我们荔浦人说的“丝瓜”。如今的学生却是先知道了空心菜就是我们荔浦人的蕹菜,但却不知道居然还有“蕹菜”这个书面语词汇。

    由此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荔浦话无法传承下去的原因了,因为现在的孩子们都是先接触到普通话和书面语,再由普通话的书面语无师自通地根据自以为是的规律来转换成“荔浦话”的。所以当他们听到长辈们说着正宗荔浦话时,都以为是大人说错了,很多人还执意地要“纠正”大人的荔浦话呢。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荔浦人日常所讲的“蕹菜”便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即正式的中文名称,“空心菜”却是别名。关于“蕹菜”的得名,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蕹菜条目中,是这样解释的【释名】时珍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书中还记载了此菜,水、陆皆可生之也。”所以我们荔浦栽种的既有旱蕹菜,也有水蕹菜(当然这里的水蕹菜是指水田里种的,而不是一种叫水蕹菜的杂草)。

     荔浦人常讲的植物名称是正式的中文学名,远不止蕹菜一种。荔浦享誉世界的两大特产荔浦芋和荔浦马蹄,这两种特产的本名槟榔芋荸荠,便是很正式的学名即中文正式名称。荔浦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才被正式定名给荔浦出产的槟榔芋的;马蹄则是荸荠的别名,也是近二三十年代才通行于荔浦的。有点年纪的荔浦人都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荔浦,只有槟榔芋、荸荠这两个名称是通行于世的。

    槟榔芋得名的原因是,据称是其形似椭圆,该品种外皮粗糙,剖而观之,内呈槟榔纹,故又名"槟榔芋"。原产福建,后引入荔浦种植。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因剧中有荔浦进贡芋头给皇室,乾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之情节。荔浦人为了宣传效应,便以官方名义将荔浦产的槟榔芋定名为“荔浦芋”。

    而荸荠也是这一植物的正式学名。据《现代汉语词典》“马蹄”词条下的解释是:马的蹄子。<方>荸荠。即是说,马蹄是某地的方言而来。到底是何地的方言,居然成为当今一统天下的通称呢?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马蹄”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像桃子发音为“马桃”,意为桃树的果子。“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闽、粤方言中修饰限制成分常后置的特点,“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

    本公众号曾经介绍过的“芫荽”(盐须),也是很正式的中文学名。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芫荽”词条下是这样解释的: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卵圆形或条形,茎和叶有特殊香气,花小,白色。果实球形,用作香料,也可入药。嫩茎和叶用来调味。通称香菜,也叫胡荽。

    而且据相关资料介绍,芫荽还是植物学分类中的一个独立的属,就叫芫荽属。

   在普通话中,的普通话读音一致,荔浦话读音yǎn也一致。荽与眭的普通话读音(suī )一致,荔浦话读音xū,与须、书同音也一致。因为荔浦有姓眭的人家,而且家族中多人在荔浦教育系统中任职,很多学生都知道,眭老师是教书的。所以荔浦人讲着芫荽,写成盐须,只是用谐音字让更多人知道读而已。

     写到这,或许很多人就疑惑了,为什么荔浦人说的蕹菜、槟榔芋、荸荠、芫荽之类名称,居然都是现代汉语中的正式中文名称,而空心菜、荔浦芋、马蹄、香菜之类网上铺天盖地的名称倒反只是别名呢?

     答案只有一个,荔浦话是中古汉语的遗存,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们荔浦民间常说常用的词语,很多都是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古老词汇。

    当知道荔浦人说的蕹菜、槟榔芋、荸荠、芫荽都是很正式的中文名称,是这些植物的正式学名时,你还认为荔浦话很土么?正是:

    蕹菜荸荠乃学名,芫荽香菜两分明。

    谁知土语槟榔芋,竟是方言存古声。

     昨天讲到“落雨瀎溤miè ),到处瀎瀎溤溤(mièmièmà)”之类的荔浦话用字,有些朋友觉得要是有语音版就好了,现补录入下。

【说明】因檐外雨潺潺,廊檐滴水响噼叭的配音可能有点大,各位将就听了。

语音中的文字见下,供参考。

 1、瀎溤(miè mà本文所有注音,皆为荔浦话音,下同):由于落雨或倒水等原因,造成地面湿烂,难以行走。也作“瀎瀎溤溤(mièmièmà)”。

    例:落雨瀎溤miè ),到处瀎瀎溤溤(mièmièmà)。也读

    2、湿溤浇xǐ mā jiāo:由于下雨或人为倒水、落水等原因,造成地面或人体或物体到处湿透的状态。

     例:到处湿溤浇xǐ mā jiāo咧,淋得一身湿溤浇咧。

     3、渻渻sènsèn):形容雨下不停的样子,也读sénsén,意思用法完全一样,如:

     落雨渻渻咧,一莽没愿去。

     4、叭(pià):象声词,常见有两个意思。

    拟声词,常用来形容枪声、闪电声等,如:风雨之夜,雷声大作,闪电不时在天上噼、叭炸响着。远处传来一阵噼、叭的枪声。

    重叠使用,形容雨下不停的样子。如:落雨叭叭咧,你出去做什么?

    5、 湈(měi):常见有四个意思。

      ①因落雨或水淹,造成地面或地里泥土稀烂,如:连下几天雨,到处湈湈烂烂的。地里到处是水,踩几轮又湈(měi稀烂)又烂。

     ②煮饭时由于水放多了,而造成饭较为稀烂,如:你煮饭莫煮恁湈咧啵,我爱吃蓬(pōn蓬松)点咧饭。

     ③食物经长时间水煮熬烂了,如:熬湈炖烂。

     ④物体长时间放存放在某处变成腐烂状态,如:那东西没搬走,尽早要挨沤湈去。

     6,湴(bá烂泥:):田里的泥很稀烂,如:湴泥田。地里到处是水,踩几轮又湈(měi稀烂)又烂,都变成泥田了。

     7、绹(tǎo,捆绑):用绳索捆绑,如:

     快到五月节了,割点芒(māng一种草)皮回来,好绹(tǎo,捆绑)粽粑。

      8、煠(zǎ):常见有三种用法。

       长时间用水煮食物,如:煠粽粑,煠鸡蛋,煠红薯、芋头、板薯等。 

      长时间用水煮某些材料,以达到脱水目的,防止虫蛀等,如:煠竹片做鸡笼,煠砧板。

     ③用大锅水熬药材,以供人洗澡祛病,如:淋湿感冒了,拿点端午时放在门口早已风干了的菖蒲、老艾、香芒来煠盆水洗凉,可有助于恢复。   

      9、炸(zǎ):长时间用油煮食物以使成熟。如:油粽。荔浦人说这个意思时,常用“炮(páo)”字来代替。

     10、炮(páo):长时间用油煮食物以使成熟,如:炮蹄子、炮扣肉、炮芋头。

关注荔浦,关注夫子,敬请锁定夫子303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