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偶感——厥证诸多来源和治法

 朱永林548cr9af 2022-05-13

#伤寒论浅识#

来自于里寒,阳气不足,也来自于阴阳气不相顺接,但是导致这两种证候的有很多原因,对应也有很多治法,外感寒邪可以艾灸、内热郁闭用白虎汤、邪结胸中用瓜蒂散,水饮内停用茯苓甘草汤,那是什么条件下用复杂的麻黄升麻汤呢?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外感,厥证,但是属于寒气外侵袭,阳气郁闭在内的,是可以用灸法的。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内有热证,寒在外的厥证,可以用白虎汤。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这里的厥证,是由于邪结胸中导致,所以厥不仅有寒热相关,还与气血相关,如果邪结在内,正邪交争在内,气血积聚在内,外部得不到滋养的,一样会出现厥证。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外感病,四肢厥冷,⼼悸,这是⽔饮内停,水气凌心所致,必须先治⽔饮,当⽤茯苓⽢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饮⼊肠,势必引起腹泻。这里说明一点,水饮属于阴邪,内停多是阳气不足的表现,所以四肢厥冷也是有可能出现的,只是水饮内停自然也会导致气血积聚在内,同样会加重厥证,所以先治疗水饮内停是治其根本。如果不这样,先去治疗厥证的话,就会错失基本的病机,导致水湿泛滥而出现腹泻。

文章图片1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迟,尺部脉不现,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 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此方集温、清、补、散于一体,是伤寒论里面最为复杂的方剂之一。我们在伤寒论中其他的方剂往往是仲景用药极简,为了让后人能够看清他的处方用意。也尽量把病情简单化,抓主症而没有将其他兼证呈现给大家。

但是在这一条文中,用麻黄、升麻、桂枝汗之解其表,以发越其阳气。有人会问为啥要用解表药呢?哪里有表症?脉沉,下利这都是里证的表现啊!我们看伤寒六七日后手足厥逆,属于外邪郁闭,喉咽不利,唾脓血,属于阳气郁闭在内而发热偏上焦,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泻利不止说明有里寒证,寒偏下焦。属于上热下寒,外实内虚的表现。仲景用辛散去外邪,石膏、黄芩、知母、葳蕤、天冬、当归、芍药等育阴清热,苦寒清内热,白术、干姜、甘草、茯苓等温中健脾治疗下焦虚寒。所以仲景并不是排斥多头并进,应该用的时候也不会吝啬诸法同施。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G内有⽓转动下⾏趋向⼩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这种现象应该很多人都会有体会。本有腹中绞痛,然后疼痛下移,最后出现腹泻。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却⽤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吐下,出现饮食物入口就吐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这里有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原来下利,医生还用下法,应该是因为上有热像,导致医生误判,所以出现下寒上热寒热错杂的现象,进一步加重变成了寒格而出现食入即吐。这种寒热错杂应当用寒热药共用,同时因为下法伤了正气,所以还加用人参。那假如没有出现寒格之前应当用什么呢?泻心汤还是乌梅丸。应当是乌梅丸。乌梅丸才是治疗寒热错杂的久泻的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