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不应成为你我人生的负担、学习的压力,所以尽管不知道我的方法是否普适,我却也想分享出来。其实古诗文,尤其是较长的文言文,重在韵律与理解。若是取一篇生疏古文就开始逐字硬记,效果不会理想。 我的建议是读,反复地读,读出声来,不要想背的事情。过几天,不论多长的文章,你会发现,那些音符会从你口中流畅而出,不必费尽心力。 若是不过于急切,最好不要给自己一个硬性的截止日期,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好的方式。 功利些说,多看文本,也能提高你默写的准确率,不必再消耗无谓时间复习。 初读时最好也不要看注释,依着朗读自行疏通文意,也许便可感怀作者之感怀、体 察作者之情意。 自然会有一些读不懂之处,若是典故之类,可以查阅了解;但不要着急寻求答案,或许在重复的朗读中,答案便会悄然自来。 可能这样,古文之美亦会呼之欲出罢。还是那句话,莫着急,先人们用一生凝炼成的数篇精华,读时应有敬畏之心、学习之意。 如果你曾像我一样,有时因懈怠延误了时间,在老师课堂后方才开始记诵,却也因 祸得福。已然知晓文本之意,便能事半功倍。关注句间逻辑关系,在学完后大致梳理,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然而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虚词记忆失误,所以并不建议平时应用。 还有记忆时间,早上起床后为佳,夜晚入睡前为此,零碎时间为下下之选。当然, 可能对你不是如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附:适用范围为古诗文;适用人群为相信并会尝试的人。 ![]() 古诗文学习很难谈其界限,我希望结合我的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对于如何较为顺畅 有效地完成课内理解、背默任务进行分享。 古文的背默和理解是很有相关联系的。理解对于背默的帮助不需要多言,而背默对 于理解的帮助则可见于在背默过程中对一些常常是由古今字词义、语法不同引发的理所当然的对文中某个字的书写、某几句话的连接及顺序和语句停顿的错误印象的纠正,这些关于文字和标点的纠正是我们进一步改正自己对文章细节上的表意和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以及整体脉络不当理解的必要基础,同时,如果加以留意和记忆,这些自我纠正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宝贵的积累收获,促进我们古文阅读能力的进步。 认真聆听和参与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以及师生、同学间的讨论是高效达成课内古 文理解应试要求的基本方法,在聆听的过程中、在讨论发言前也应当注意进行独立思考,有疑问及时在课上、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进行答疑,这样就基本上能够保证理解达标了。下一步是词句翻翻译的落实。 在多种我尝试过的方法中,效率和质量兼顾效果最佳的方法是:在学习该篇古文的当天将所学的段落逐段背记注释,背记过程中用一个个方框框出一个个角标所注释的文字——这不仅是可以通过记忆和圈框两个动作的同步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正在背的词句上,结束一个段落的初轮背记后回到段落开头,快速在脑中逐框翻译,如果有磕绊犹疑就用铅笔标问号,结束翻译后重新背记标问号的几个词句,然后重复如前的全段词句快速翻译;学习完整篇文章的当天则应当着意避免浮躁心急地以适当较慢的速度阅读一遍全文,在脑中同步逐句译出大意(遇到困难可以先上网查阅译文进行参考,仍有疑问再询问老师),然后再如前逐段快速翻译全文注释词句。 为了避免文字描述出现疏漏或者偏差,我在描述过程中用笔篇幅较大,在由笔者亲历的实践过程中,整体操作其实是比较清晰顺畅的;不同的同学也都有不同的习惯偏好,这里仅作复习步骤次序大概的分享,供同学们参考,十分希望得到改进的建议。而每月基本上都有一次的大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巩固、检验的机会。 如前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及完成学习后及时进行落实的前提下,考前只需读一遍全文(过程中认真对照注释),之后快速逐框翻译全文注释词句(写在白纸上),将答 案与注释对照,用铅笔圈出出错词句,再背出错词句,再默即可。 因为之前不曾着意收集样本,因此只举笔者个人用时的单薄样例:如此步骤,考前复习每篇古文约需用时十分钟(近《登泰山记》篇幅)或二十分钟每篇(近《促织》篇幅),复习效果目前为试卷课内外文言文部分失分三分以内。 课内试卷上原文默写部分内容我认为不妨通过古诗词、古文不同侧重背默方法的比 较来分享。古诗词侧重韵律——字音上的韵律和情感上的韵律,而古文侧重结构和逻辑——当然,也可以看作看作结构上的韵律。 在我的观点里,古诗文背默轻松的一点就是可以借助其中的韵律。这里的侧重都是相较而言的,其中古文往往记述一件事、表达一个看法或多个观点,或者是包裹一份感慨,因此其谋篇部分记述故事发展的逻辑、阐述看法的逻辑、其多个观点之间关系的逻辑、其感慨多形式发散在文字间的逻辑,以及其文章外观上布局部分的结构,就是背默所要侧重的逻辑、结构。 因此古文原文的背默需要侧重逻辑和结构。顺着逻辑和结构背默更快速高效,在逻辑和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记忆更清晰持久。而古诗词背默则可以更重韵律——尤其是律诗。 这里就又应当强调课堂的重要:老师对基本诗词音律知识的普及和对情感脉络的详切剖析都是借助音律来进行背默的基础。仍与古文理解所需的要求相仿——认真听课并参与讨论、保持独立思考、及时答疑。 当进入背默环节时可以首先读一遍全诗,读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理解了每一句的确切句意和全诗情节、情感发展演变的脉络,之后两句两句顺次背诵,律诗的两句诗间是完全可以相互提示的(这其实也是在试卷上进行默写时可以帮助查验的有效提示),因此一起背起来会更加丝滑,再之后可以稍加体会四联诗间顺次接续的逻辑,如此就可以背下全诗,最后不要忘记着重关注一下写法不熟悉的字,可以在默背到时在心中默写一遍。 背诗方法还有在笔者看来真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信,不要看着诗如临大敌陷入紧绷的状态甚至害怕抗拒,而可以试着平常自然的拿起它,给自己设一个短时间的要求,而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比如我常常在背老师或课代表早读讲过的一首五言或七言律诗时相信自己五分钟可以背下来,事实上也确实只需要这么多时间。背较长的诗时自信更加重要,因为可以为我们节省去自我怀疑甚至是中途放弃转战其他学习任务甚至转战他科导致下一次再拿起来又不得不从头背起(再来亿遍)消耗的时间;同时背较长的诗时可以灵活结合对韵律和逻辑结构的侧重,既可以通过恰当分段分解目标,也可以通过体悟诗中的音律和情感,顺着韵律,一气呵成。 以上文字难免多有失漏,仅作为参考分享。感谢阅读,希望你我在新的学期都能有 所进步和收获。 ![]() 我向来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文言文一贯采用熟读成诵的方式(通俗来讲 就是肌肉记忆辅助大脑记忆)。 举个例子来看,这次高一上寒假要背诵的三篇长古文《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赤壁赋》,我之前从未接触过,但到今天为止(2 月6 号)我每天花20 分钟的时间朗读,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流利的把他们全部背诵下来了。 具体我把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 时间要求:比较完整的整块时间(具体长短视个人情况以及文言文难度为准) 目标: 1、查准文言文中生僻字的读音(避免一步错步步错!) 2、简单的疏通文意(大概明白主题即可) 3、确定每天朗读的遍数(这个需要根据要求的背完时间、文章长度灵活调。如果 是寒暑假时间较充裕,每天读1 到2 遍即可;如果在学期中,为加快背诵进度,可 以每天选择读3 到5 遍不止) 二、背诵阶段 时间要求:不限,可以专门抽一天当中某个时间,或者利用学习之余的碎片化时间 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是我在背诵当中体验到的感受,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 1、流利程度逐渐增加:刚开始读肯定会磕磕绊绊,但读几天之后很快就能非常流 利,越到后面读完每篇需要的时间基本上就越少。 2、背诵程度逐渐推进:刚开始几天可能感觉没有什么效果,但只要坚持,很快文 言文就从“完全陌生的文章”到“能想起个别句子”到“基本背完,但某些地方可能接 不上”到“完整流利达成目标”。 3、理解程度逐渐深入: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查赏析或者翻译,遇到不懂的词句就多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读的时间长了、看的东西多了,自然而然就 记住了理解了。 4、情感体验逐渐变好:“畏惧沮丧犹豫”(文章太长了,能不能背下来啊?读也读 不顺,真能背下来吗?)—“一般还好有进步”(不再畏惧,把每天读书当成每日例 行任务,可能会觉得有点枯燥)—“惊讶惊喜”(竟然已经能部分脱稿了!增强自信 心)—“快乐满足如释重负”(终于能把文章全部背下来了,太有成就感了,忍不住 四处炫耀,每日背诵也很快乐) 一些特殊小技巧(不一定适用全部人,但是可以试试,万一呢?): 一般我在背古文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思考模拟,还原当时的场景,并模仿作者可能有 的语音语调:《谏太宗十思疏》像是一个老臣殷殷恳切真挚的劝说告诫;《阿房宫赋》感觉是悲慨沉郁的,结尾有怒其不争的意味,像一个人在叹息……把自己带入作者,一来能促进记忆,二来也能调剂这个枯燥的过程,增添趣味。 特别注意:读文言文一定要大声出声朗读,至于默读以上这些还有没有效,我没试 过,所以不确定,但是不建议。 三、检验阶段 时间要求:同上。 形式:不限,在确定自己基本上能背完全文后,就可以把每日朗读的遍数减少,同 时把朗读的形式改成背诵(例:每天朗读两遍变成每天背诵一遍)注意完全背完之 后也不能完全放之不管,一定要及时复习,有时间的话最好仍能保证每天至少一遍 背诵。 标准:一定要合上书能完整背上全文算背完,背几句看几眼的不算。 四、总结 优点: 1、背诵过程比较轻松,不太痛苦。 2、熟读成诵形成肌肉记忆之后,会非常流利熟练同时记得也牢,不会过几个月就 全忘。 3、可以利用平时的碎片化时间(上学放学路上、食堂排队等等)机动灵活。 4、其他等你来发现! 缺点: 1、这种背诵方法背诵周期较长,可能对短时快速记忆无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