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邱村小学​

 陈维津 2022-05-13

前两年,听母亲说村里上学的孩子少了,原来的村小学撤并到高泽乡小学了。听后,很是怅然。

19771981年,我在那里度过4年的小学生活,直到全家搬到县城。

2008年春节,我和哥哥回村看望二舅,顺便想看看原先的小学校。然而,四处寻觅,不见任何过去学校的印记。原先的三排校舍、前二排校舍间的所谓操场以及操场边上的大杨树,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的新房或菜地。站在承载童年记忆的这块土地上,我和哥哥相视无语。

印象中,那时的学校是个天堂。最南端校舍是五年级,中间三间是一二三年级,最北端是四年级和老师办公室。前两排校舍间是个空地,权当操场,操场西边是一排大杨树,再往西是男女厕所,是过去前面茅坑、后面粪池的那种。粪池里,记不清曾有多少次在里面和同学们赤脚和着麦杆乱踩沤肥的劳动情景。

厕所再往西就是一道坡,坡上是一片地。当年,地是村里给学校的,母亲曾经是学校负责人,争取到这地,一是可以让同学们体验劳动,二是可以勤工俭学,免了大家的学杂费。那些年,学校老师在村里享有极高威信,一个原因就是借此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那时的课本现在已无保留,印象中是山东省通用课本,还不是全国通用教材。大家最常唱的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直到现在我仍然能唱起来。

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时,印象中教室总是黑黑的,房子是土坯房,没有现在的玻璃窗,只是贴窗户纸的木格栅式窗。垫在两摞平板石上的石条,就是课桌。坐的是各自从家里带的小板凳。就是在这黑屋里,我们学会了11,学会了aoe,高高兴兴的接受了最早的教育。

到四年级时,学校情况改善,盖了一座砖房,窗户也比原来大了,也第一次用上了木质课桌,那时感觉真是享受,变了天了。

那时,兴叫小名,很少叫学名。什么拴柱、尿罐,啥名的都有。学习最好的是叫拴柱的同学,他现在已是我们县一中的骨干老师。我的同桌是个女孩,我当时调皮,喜欢恶作剧,经常欺侮她,现在想来惭愧。后来,听说这位同桌当了老师,在县里的乡镇教书,不知道见了面是否还记得当时的事。

                  邱村一角

印象较深的几个镜头:一是夏天,每周老师组织我们去学校前的大河沿“洗澡”,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列队而去,男同学在下游,女同学在上游。如果碰上下雨的第二天去,河水深且清,在里面打水仗,真叫爽啊。

二是大河沿的上游处有一处水较深的地方,曾经淹死过人,一到夏天学校三令五申不让去。但我们几个经常偷着去,有时回校晚,老师的办法是用指甲划胳膊,刚洗过的话,一划比平日的要白,这就是去偷游的证据,就会被罚站,甚至挨老师打。

三是有次在学校的地里种玉米时,有个同学挖到一个古坟,还挖出一个铜油灯,一时引起轰动。

那时的老师,只有学校负责人是公办老师,其余都是民办老师。后来,了解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感觉他们和当年的赤脚医生一样,为中国最基层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的老师就是我母亲,我上学时她是村里唯一的公办老师。我哥和姐都是民办老师教的。

因为小学四年级时就离开了村子,加上此后与小学时的同学几乎没有联系,能记得起的同学少而又少。印象中有个同学特别会讲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笑话,他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有两个笑话我至今记得,有时开玩笑还讲给别人听。

那时上学从家走到学校,感觉特别远,现在回头看,其实很近。

邱村村东

邱村小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去。但它曾承载过村里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代人的岁月记忆,在这些人的心中,邱村小学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之一……





                     右一为作者:王淑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