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的自由观——儒家学派 谈到中国的自由观念,我们往往更多地会想到道家学派对于自由的阐发,例如“无为”、“逍遥”。而儒家给我们展示的则更多的是“名教”,如“克己复礼”、“忠恕之道”。那么儒家学派就不谈自由吗?实则不然,儒家的自由思想与他们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息息相关,其实这种自由观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不论你是否承认和发现。 ![]() 在儒家文化中,自由主要涉及到人与社会、与其自身的关系,无论是从体认至善本心以回归人性本质,还是通过“修齐治平”使国家和社会重新走向文明和秩序,都无不彰显着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道德自由“仁者,人也”,孔子对“仁”与“人”关系的表达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基调,孟子则以“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进一步阐发孔子关于“仁”的思想,认为至善的道德本性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为人的标尺,是人禽之别。若人能善养“本心”,保养“浩然之气”,则能立于天地之间。在儒家看来,个体自由的实现要求将其至善本心表现为主体意志的自然流露,并自觉有效地保证道德践行的完成。就像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除了肯定本心的至善性外,孟子还强调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孔子也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对自身道德本心的认识,而不是固执于外在的律令约束,在道德践履上表现出自主、自觉的自由。 ![]() “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自由不仅是人对其本性的认识,还关乎着人与其所处社会的关系,如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的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等。针对这些问题,儒家提出了其特有的解决途径,这一路径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知识分子,即“內圣外王”之道,通过“克己复礼”实现社会整体的自由。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大学》的内容,“大学”与“大学之道”是什么,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回到正题,“修齐治平”所要表达的就是从个人层面修养扩展至社会国家的治理,从个体和谐到社会和谐,从个体自由到全社会自由。正如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忠”即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就“违道不远”了。 ![]() 那么儒家的“礼”是不是对自由的束缚?非也。“礼”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作用在于节制人们的行为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建立一个普遍的社会规范体系,为人在社会中的自由提供保障。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存在“礼”的约束,所有人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社会中的人是否还存在真正的自由。当然,如果“礼”太过了,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因此,孔子才会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几年全球抗疫的过程中,“中国式自由”完美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作用,舍生取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韧性。 举报/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