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习惯 ![]()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践迹:踩着前人的足迹走,即沿着老路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翻译】 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踩着前人的脚印,做学问也到不了家。” 看参考资料的解释,似乎没毛病;如果去掉“子张问善人之道”,就成了孔子在谈论学问之道,更是一点瑕疵也没有,古往今来做学问者,都是踩着前人的脚印,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自己的“光茫四射”。 但是, 子张在向孔子请教如何做一个“善人”, 孔子再这样答复, 是不是就有点儿太......(答非所问、说不过去、不可理解)了吧?! 难道, “善人”就是指学问高深的人? 现实中、最近曝出的这个大学、那个大学的所谓的学问高深的这个“砖家”、那个“叫兽”的可都不是“善茬儿”呀! 毁三观呀! 据查: 善人,是指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所以, 孔子这样回答,后人这样理解,肯定是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我的理解,践,本义是踩,践踏,这里或许应该理解为做好事;迹,指脚印,这里或许应该理解为痕迹、印迹。“不践迹”,应该是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 要成为一个善人,做好事为什么不能留名呢? 那么我反问一句:做好事为什么要留名? 是为了让被帮助的人记住你?让他们知恩感恩还要来报恩吗? 还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做了多少好事?让别人都说你是一个好人? 善欲人知非真善,恶惧人知为大恶。那些带着一定目的去做事的人,他们连叫“做好事”都算不上,只能叫“作秀”。 那么,为什么要去做好事呢? 向内求,就是“中”:“我喜欢!我愿意!我高兴!我问心无愧!” 向外求,就是“过”:“我要让人知道,我是个好人!”“我要大家都向我学习,做个好人!” 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当自己觉得目的没有达成,或者被忽视、被误解的时候,继续做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就会受到影响。 过犹不及,为了向外求而去做好事的,真的跟不做的差不多。 所以,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做事、做点好事就到处宣扬的、甚至“不践”(什么好事都不做)却要留“迹”的,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善人”。 那么,“不入于室”该如何理解呢? 据查,“室”本义指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后叫室,两侧叫房。)我觉得在这里或许应该引申指不被公开的、不宜向外人展示的隐私。 因此,“不入于室”,一方面,不没事找事,以爱的名义过度关爱。跟“道不求人,医不扣门”的意思差不多,做善事,应该是在被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老太太不过马路,非要搀着她过去不可; 另一方面,不越俎(zǔ)代庖,应该他们自己干的事、他们自己能干的事,就不必代替他们去做; 第三,要尊重别人的隐私。被帮助者有可能是“弱者”,有些弱者可能不愿意被人知道,所以,即使是为了做好事而“入于室”,也像是窥视了别人的隐私、揭露了弱者的伤疤,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 ![]() ![]() ![]() ![]() ![]()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