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师姐用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月经期之后背怕冷的小插曲

 经方人生 2022-05-13

内蒙古赤峰宋常莹之稿:

我的同事药店陈姐,38经期后背冷想起虎师说的麻附辛汤主证,随即告诉她喝一个星期。

三天她就反馈后背不冷了,她一共抓了十副,我她继续喝完。谁知她过了俩天诉恶心,我问了煎药时间,她回复嫌麻烦熬了十五分钟,其实她是知道这个药有毒。我又重点强调一遍必须熬够45分钟,此后她说恶心消除

虎评:​本案应该用麻附辛炙甘草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炙甘草更为对症。

鲅评:药工在明知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细辛中的挥发油具有毒性,需要煎煮足够时间,但却仍然因麻烦没有煎煮足够时间,这是对自身安全以及同事皆极不负责任地表现,这是“被淹死都是会水的”盲目自大的愚蠢行为!

试问如果宋师姐的同事真的出问题了,此时宋师姐也可能会为这位同事患者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行为买单!

每个方剂的名字都不是随便取的,比如过十煎、口腔溃疡补肾煎属于煎剂;椒蛇真武汤汤、麻附辛汤属于汤剂;王加亥躁饮、头晕朝生饮属于饮剂;

汤、饮、煎剂都有着其自身严格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尊循煎煮方法不仅是从发挥其药效考虑的,从安全角度来说也是必须着重注意的!

本案煎煮仅十五分钟,麻黄将附、辛引入上焦,所以产生呕吐。而本案的核心式矛盾应在下焦肾阳及督脉的阳气不足,所以麻黄应久煎超过十五分钟,才能被附子引入下焦作用于少阴肾。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三百零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附辛汤是治疗少阴表证之少阴发热的方剂。

它与麻附甘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麻附辛汤是治疗的寒郁少阴表导致的发热,此时需要给邪气以出路,使少阴寒邪“透肾转膀胱”,发越出去。

清代医家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注,少阴得太阳之热而病者,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发越必然是由沉脉转浮脉为向愈;若患者大汗出,沉脉转细脉,提示截阴,是背愈反应。此时需要服用滋阴养津之品。

如果寒邪直中少阴,二三日无证,就是没有发热,提示寒邪没有郁而化热,所以只需要用麻附甘汤就可以了。

即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其汗也。”

麻附辛汤和麻附甘汤方药组成区别就在于细辛和炙甘草。

前者辛温走窜,​寒郁化热当辛以散之寒以温之;后者是扶阳解表母方,炙甘草偏守,多点震荡,能让麻黄和附子两个辛温猛将保持荡涤寒邪的持久力,相当于农村封炉过夜,火虽不明烈,但能久存。

王子接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妙在甘草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其意与吾师胖虎解释“甘草覆火久存之能,多点震荡,免除过汗亡阳,内不伤阴”实乃英雄所见略同。

回头看此案患者只是月经期后背怕冷,并没有发热,所以此案例其实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附辛炙甘草汤最为对症且稳妥而不伤阴。

麻附辛炙甘草汤

麻黄9g 蒸附子15g 细辛9g 炙甘草25g

此方重用炙甘草,较麻附辛汤入络更深,逐寒之力更猛更持久,可以治疗无发热症候头痛、腰痛腰酸,后背怕冷,白天没精神,遗尿、牙冷痛、鼻炎,舌淡水滑,齿痕舌。

很多女性月经期会有头痛、腰痛、后背怕冷就可以用麻附辛炙甘草汤。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