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闻县中小学生“贵生杯”征文比赛:136号作品】邓雅蓝 ||​​​​除夕,年味浓浓

 徐闻校园文学 2022-05-14

除夕,年味浓浓

徐闻县实验小学六(1)班     邓雅蓝

时光流转,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又是一年除夕时。

——题记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家乡的春节中,年味最浓的莫过于除夕了。

每逢除夕,天刚蒙蒙亮,大人们便忙碌起来:男人们忙着张罗祭祖用品,女人们忙着打扫庭前院后。小孩子们也早就钻出被窝,满院子跑,尽情地唱、跳,如同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除夕的“开场戏”便是贴春联。临近中午,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瞧,爷爷正细心地在春联的底面贴上双面胶,爸爸则麻利地把每副春联贴到相应的地方。他们一呼一应,配合默契。我在一旁饶有趣味地看着,有时还帮忙剪胶布、递春联,甚至给爸爸当“小小指挥官”。很快,所有的春联都贴完了。一眼望去,院子里红火喜庆,年味浓浓。

听爷爷说,贴春联,也叫“贴春贴”、“贴门对”。可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叫“桃符”,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而春联的真正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原来,贴春联这一古老的民俗不仅为春节增添喜气,还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除夕当天最幸福的要数“吃年夜饭”。在外面工作的亲人,不管路途有多遥远,都会赶回家吃上年夜饭,除非万不得已。

傍晚时分,大人们便摆上准备好的年菜,满满一大桌,应有尽有。随着爷爷一声“吃年夜饭啰!”全家人围坐在桌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人们品着美酒佳肴,唠着家常细软,聊着工作趣事;小孩子们只管海吃,把腮帮塞成两个小球,惹得大家呵呵笑。爸爸和大伯他们不忘向爷爷奶奶敬酒,祝福老人家幸福安康,延年益寿!亲人们也相互送上新年祝福,传递浓浓亲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呀,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得上一家人团团圆圆、互敬互爱?

年夜饭上,让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是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压岁钱),可以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可自从了解了“压岁钱”的来历之后,我才知道,小小的红包有着深深的寓意——“保平安”。传说很久以前,人们为了不让叫“祟”的年兽伤害老人、小孩,便发明压岁钱送给他们,以保平安。从那天起,我便告诉自己:要把长辈们浓浓的爱装进心里,要把每一份压岁钱积攒下来,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人齐聚客厅,围观“春晚”,神奇的魔术、优美的舞蹈、惊险的杂技,让我们一饱眼福;幽默风趣的相声小品,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就连似懂非懂的爷爷奶奶也乐得合不拢嘴……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我忽然间读懂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村子里立刻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爸爸也赶紧“上香”,放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这家唱来那家和,整个村子顿时沸腾起来,喜庆的除夕夜更添年味!爸爸说,这叫“辞旧迎新”。此情此景,吟一首王安石的《元日》甚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这样,除夕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大笑离去,但除夕的年味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如尘封的陈年老酒,越久越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