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五章 道用无穷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今天,我们进入第五层次,什么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首先,人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是老子的一段心声,大意是:道若说出口来,可能是这样的——淡到无法感觉它玄妙的味道;细小到难以看得到它伟大的形象;轻微到根本听不到它深沉的声音;但道的作用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在这一篇中向我们泄漏了天机。原来,他说道是表述不出来的、也没法命名,所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这里,他又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就说明:虽然“道”要是说出来可能索然无味,但人们确实能够把道找出来——道不是不可知的! 老子吐露心声,是为了呼吁众生:认识大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而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切不可舍本逐末、背离大道,被眼前一时的名利享受所诱惑;否则,既得不到心灵的自由,也不知人生的归宿,所做的一切都会为自己的生命缠上无尽枷锁,让自己越陷越深、不断沉沦……在这段话中,老子表达的是: 世俗中色香声味触法的享乐,且不说对生命是否有益,但它们只能盛行一时;而大道则是绵延不绝、无穷无尽的。 最香的味道,是品之不绝的幽香;最美的样子,是看之不尽的天地;最好的声音,是听之不断的佳音;最大的作用,是用之不尽的效能。而这一切,只有道才能产生、才能做到。 执守大道的人会吸引天下归心;天下归于大道之下,彼此都能受到增益,而不会遭遇伤害,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安平泰的祥和景象。 总之,生命在于选择:选择长久的自在,还是一时的安逸?选择得道多助,还是失道寡助?没有人能够为你做主,书写命运的那支笔握在你自己手中!老子也不会强迫你作出选择,他只是告诉你每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 其次,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然与道相遇。 老子说,大道是“用之不足既”的,这个“既”字有食尽之意,在这里引申为用完、用尽的意思;因此,“用之不足既”是指道的妙用无穷无尽。 老子说,道的特点不是哗众取宠、低级媚俗、贬低他人、华而不实的;也不是追求小聪明、小功能或短期效益的……道不具有一切新奇刺激的特点。相反,道有点像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它、接触它;但正因为与它同在,所以反而感觉不到了,这就是道——“道”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级的概念!但即使如此,大道却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表现为一种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 若用文字或言语来表述道,那从来都是平淡而无味的,不像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够引人入胜。但真正能以文载道的经典,虽然朴实无华,却能超越时空、跨越文化与宗教而流芳百世,每次翻开,都让人有不同的心灵触动! 若用道的智慧建设企业文化,领导似乎并不刻意教育和规范大家,但大家却能自然升华;以至于成功之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是生命的自然绽放! 若用道的智慧建设家庭文化,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互为镜子。因此,只要我们顺道而行、做好自己,对方也将呈现与我们一样的状态——因为,家庭文化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此,道虽然淡到无臭无味、无声无色,就像空气一样总是被忽略,但人若离开了空气,马上就会感到难受;离开的时间要是长一点,命都可能丢了。道也是这样,它是宇宙所有生命的根本法则——最简单、最平凡、最细微、最柔弱,但谁若是得道,谁就如鱼得水、逢凶化吉;谁若是失道,必将举步维艰、性命难继! 道就像老生常谈,说的虽然是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事情,但有些人到八十岁也不一定会真正懂得它、运用它。所以,老生常谈往往是悟也悟不尽、用也用不完的;悟到了最深的地方,真可以巧夺天地之造化,所以这些道理才有被“老生常谈”的意义!这就是道的妙用和影响。 再次,如何修出自己的大生命? 人的一生,其实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从娘胎出生,这是后天生命的诞生;第二次是找回本真、脱胎换骨,这是回归先天之命——而人的先天之命,就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无我生命,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生命! 谁能回归先天之命?谁能修出自己的大生命?只有闻道、行道、证道的人才可以。而普通人如何才能闻道、行道、证道呢?只要不断向内走、向内求;不断清理心中的层层障碍、卡点和习气,任何人都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那颗大道之心。 但悟道也好,修道也罢,都需要静心——不能用任何趋利的想法来引导自己或诱使他人修道,那样只能是离道越来越远,甚至走上邪门歪道!因为,这是用了“乐与饵,过客止”的办法来引诱别人停下脚步,甚至让他们崇拜你、皈依你,让他们忘掉自己原先要去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在帮助人,而是在害人! 修行中,所有上师都是指月的手指,我们最终都要走上自求、自证的道路。有时候,师傅也会故意展示一个错误给你,那时就是对你的一个考验:你能不能清醒地执守着心中的大道,用团结众人的发心,采取合适的方法,把“出偏”的问题拨乱反正?这就是对每个人智慧的考量了。 在修行路上,智慧不是别人给你的,智慧是因为你亮化品质、放下自己、累积玄德的真功夫修到了一定层次以后,自然从你心里流淌出来的!所以,要修行,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清理心中小我的欲望和妄念,把心放在闻道勤行上;放在担当责任、做好自己上;放在不断创造,又能不断放下上,那么您自然会因为走在道上而证得大智慧、大平安和大自在! 闻道,本是简单,同时又最难。简单在只要顺其自然,就是大道自然;难在这种“自然”要超越人的欲望和妄念,这是要超越人性、回归天性,谈何容易?但方向若明确了,只要坚持自然行事,就像滴水穿石一样,终有一日我们都能与道相遇;只要坚持每天实践,终有一日我们都能自然了悟、自然脱胎换骨、自然坐进此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