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玉器 鉴定精要 拉丝工鉴定

 惠训书院 2022-05-14

在辨说明清玉的拉丝工时,只将有无垂直的拉痕作为判真断假的方法。有的比较认真些,再考虑点拉丝痕迹与拉口夹角的锐利程度如何,一般认为夹角“钝、肉的不看好,相反则真品无疑”。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进一步去辨认垂直拉痕的形态对比变化,或拉琢痕的粗细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辨认要求?个中也许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其实,许多藏家手里,都有几件开门的明清玉,只是没有很好的总结,没有很好的和伪品一一做痕迹认知对比而已。

玉器在琢磨过程中,必然的会留下痕迹。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机械加工原理,还原出这些玉器的痕迹所产生的原因。从而判断是以什么样的加工工具完成玉佩花边上的轧道,都不是一刀琢成的,几刀连接,阴线底面并不平整,线与线之间底面有波浪状。

我们注意到书写方法的改变,必然导致字体的流畅变化。比如,手持笔书写的字,和把笔固定在墙上,用双手握纸对着笔尖去写的字相比,其字的间架结构和笔力的顺畅是不一样的。

现代雕刻机,大多是手持的,加工者就如手持笔一样对玉器加工;而古代用的砣,是固定在水凳架上。碾玉的时候,就如双手持纸像笔尖写字一样,把玉料向上顶砣,一个平面在接触一个旋转的圆砣切痕作用力很大,所以需要慢慢地小心碾琢,这样才能产生出一道道痕迹。但即使再怎么熟练的工匠,也有不顺手,或者因当时加工工具不利加工的地方,留下一些不协调、不平整的痕迹。

明清镂空玉佩的拉丝工。在平行拉痕的情况下,还有错位的叠加痕迹出现。这种痕迹的出现,与新的拉丝工痕迹是不一样的。新的拉丝工是由机器固定拉丝轮均匀转动,玉器在手上平衡转动加工而成。

由于机器的拉丝轮转速快,每秒在一个点位上拉过的痕迹,比老工又多又快,完成一个拉痕的时间短,所以,非常容易形成排列状的、垂直玉平面的磨痕,痕与痕的过渡比较锐利。

而老工是人手拉动的,上下拉动的速度慢,又因手工拉动的方向不稳定,所以,在做锼空拉丝时,常常不自觉地变化了弓行的角度,这样就必然在原相对平行痕迹上,留下错叠相加的拉丝痕迹。磨痕也因速度慢,痕与痕的过渡读显得钝化。而且在做两层“花上压花”拉丝加工时,需要人工将拉弓角度翘起蹩下拉动。所以,常常留下这样摩擦到平面上的连带痕迹。

这些痕迹在新工上是不会留下的。因为老工的玉器是相对固定在加工台面上,手弓随玉器纹样走。弓的不稳定,必然造成连带的多余痕迹出现在玉器本不该留下的地方。而新工的玉件是在手上,眼观纹样,面对机器拉丝轮转,如同缝纫机上,手推衣料一般较易把握轻重缓急。

声明:图文来源搜狐收藏,原作来源于头条号“古籍”,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