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辉远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2-05-14

四、补益脾肾法治愈脊髓空洞症一例

马某,14岁。

初诊∶19871011日。

主诉及病史双上肢大臂疼痛、麻木,背痛,脊柱弯曲,发现已6年。曾在北京某医院和解放军某医院神经科X线拍片检查,诊断为脊髓空洞症612胸椎段)。建议中药治疗,经友人介绍来高老处就医。

诊查患儿发育欠佳,智力低下,两上肢肌肉轻度萎缩,脊柱向左侧弯曲,皮色未见改变。舌淡少苔,脉沉细。

辨证脾肾两虚,精不生髓。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益精填髓。

处方生黄芪15g太子参10g炙甘草3g狗脊10g熟地黄15g山药10g茯苓10g山茱萸8g炒丹皮8g泽泻10g淮牛膝10g巴戟天10g6

二诊服药后上肢疼痛、麻木减轻,稍久坐后仍感背痛,饮食适中,二便尚调。舌脉同前。原方加杜仲10g,接服药15剂。

三诊自诉服完上方药15剂后,能连续坐一小时余,精神渐佳。舌淡苔白,脉细。本前方加川续断10g,再服药15剂。

四诊上肢疼痛、麻木明显减轻,脊柱侧曲未见再继续发展,精神佳,饮食、二便正常。舌微红,苔薄白,脉弦。原方加菟丝子10g,继服。

五诊来诉∶"某医院复查,皮肤感觉正常,X线拍片示脊髓正常"。一年后信访正常。

【按语】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肾充则髓实。本例为先天肾精不足,后天失于滋养,精不充,难以生髓,肾阳虚,火不生土,脾失温煦,运化不健,气血虚滞所致。故高老于方中用参芪以益气;熟地黄补血滋阴;山药、茯苓健脾;狗脊、山茱萸、淮牛膝、巴戟天补肾;以炒丹皮、泽泻活血渗利湿热,诸药共起益精填髓之作用而收功。

五、温中健脾法治愈胃脘痛一例

刘某,20岁。

初诊∶1990720日。

主诉及病史每于阴天或受凉时上腹疼痛,已两年余,伴黑便四天。

诊查面色苍白,体倦,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胃脘部疼痛喜按,喜热饮。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

辨证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

处方党参10g白术10g炮姜5g炙甘草5g乌贼骨15g元胡10g山药10g木香6g砂仁6g

二诊上方药连服30剂后,腹痛消失,精神佳,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平。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

【按语】张介宾认为,胃脘痛因寒者十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在慢性病中,外寒多为诱因,内寒乃为其本。本例属于脾阳不振寒由内生,更因患者自认年轻体壮,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积寒于中,损伤脾胃,诱发潜疾。又因两年来未曾系统治疗,以致中焦寒虚交并。大凡治胃之法,多以通为要,实者祛邪为通,虚者以补为通,取其通则不痛之理。本案胃脘部疼痛两年之久,以虚寒并存,故高老拟理中汤加味,以温通健脾之法,使脾健运化无碍,清阳上升,浊阴下走,胃腑消磨水谷功能得以复常,故痛能消于无形,病灶愈合有望。

六、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抑郁型精神病一例

赵某,女,51岁。

初诊∶1988921日。

主诉及病史半年来自汗、恶风、恶寒、心烦、气急、失眠、多梦、精神抑郁;半载从未喜笑,心慌,疲乏,胃脘不舒,纳食不香,口舌干燥,大便偏干,五心烦热。

诊查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此为气机失常、阴阳失调所致。

治法行气解郁,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处方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苍术10g川芎10g香附10g栀子10g神曲10g甘草5g大枣5枚浮小麦15g龙骨15g豆豉10g骨皮10g珍珠母15g夜交藤15g6

服药一周后,病情有所缓解,舌脉如前。原方药再进6剂。连服药三周后,病人自诉半年未喜笑,现已与家人谈笑,且汗已止,饮食大增,睡眠也较以前平稳。再进药6剂,以资巩固。

【按语】此类病人,西医诊断为抑郁型精神病,在中医学属于脏躁郁证范畴,临床并不少见。有的人以养阴清热之法治之,往往效果不佳。高老认为此证不能一概辨为阴虚,阴虚者有之,气郁者更为多见,由心肝失调引起,因此用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主之正契合其病机。正如《删补名医方论》所说夫人以气为体,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于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血郁滞则气机失常,而阴阳失和,卧而不寐,火郁则为热,用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既解六郁,又可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使营卫调和,气血调畅,阴阳平衡,则病自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