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多数人的精神疲倦不是工作太累,而是自我消耗

 剽悍晨读 2022-05-15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2年5月15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隐性疲劳》。
 
这本书是由东京疲劳·睡眠诊所院长梶本修身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大脑里的疲惫是持续性的。也就是说,不管白天工作累或者不累,我们到了下班后都会觉得很疲劳,甚至有时候,这种疲劳单靠休息都调整不过来。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分析的内容。
 

对比 

 
如果你有孩子或者近距离观察过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有一个特点是:永远不知道疲倦。白天疯玩一天之后,到了夜里还要玩,就是不睡觉。或者即便白天有点累,但是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又变得神采奕奕了。
 
总之,孩子很少说自己感觉累了。
 
相反,大人却常常喊累。
 
即便是20、30岁的年轻人,正是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即便他们可能白天也没做什么,但还是会觉得浑身没劲。
 
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答案是四个字:自我消耗。
 
研究发现,在用大脑电极检测装置检测小孩子和30岁职场人的大脑时,结果显示,小孩子大脑活跃的脑区非常少。而30岁职场人大脑的脑区活跃范围很广。
 
也就是说,小孩子的世界非常简单。他们玩的时候就玩,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他们很少有其它额外的消耗。
 
而30多岁的人则不同,活跃的脑区显示了他们思维的混乱。比如,开会的时候,他们可能在想中午吃什么;写报告的时候,还在回忆昨天电影中的情节;睡觉的时候,还在因为白天跟同事的矛盾生着闷气。
 
这样,他能不累吗?
 

原因

 
生活中,很多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他们忙于工作和挣钱,很难停下来看看自己的问题。
 
他们能够轻松算出生意上复杂的成本和利润,但是看不到复杂思考带来的消耗。
 
他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还在运算着其它的事。他们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其他的事情还会进来扰乱他的思考。
 
而这种极其消耗能量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不良的工作习惯带来的。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你首先要知道精神疲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农耕时代,人们要每天下地做重体力工作,却没有所谓的精神疲劳。
 
到了工业时代,人们虽然过着早八晚五的生活,但精神状态也相对稳定。
 
可是,自从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消失了。半夜两点接到电话、凌晨5点接到通知,都不是奇怪的事情。
 
信息、推送、快递和各种新闻把人们的生活切得非常碎。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时,另一件事会突然出现,让你不得不同时思考它。
 
而精神疲倦这个词就是伴随移动互联的发展,逐渐出现的。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特殊的“病症”,有新产生的,有被延续到下一个时代的,也有留在了上一个时代的。
 

对策

 
不良的工作习惯,带来了不良的思维习惯。还记得昨天的晨读吗?行为会塑造我们的潜意识。
 
就拿电脑来说,你让它一边看电影、一边放音乐、一边玩游戏,它的CPU能不热吗?而CPU就是电脑的大脑。
 
当你的大脑形成了多线程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停不下来了,你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轻松点,不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那么你就需要逆环境做事。
 
也就是,让自己的大脑尽量简单、简洁,刻意打造“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的习惯。
 
就像小孩子一样,玩耍时就玩耍,睡觉时就睡觉。主动驯服胡思乱想的大脑,让它越来越专注。

冥想这件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但是真正让它爆发的就是这十几年。
 
各种冥想培训班扑面而来,各种冥想大师走红网络。
 
冥想的爆火只是一个结果,原因是冥想的作用是它能帮助人们简单思考,清空大脑。
 
也就是说,它的效果正好匹配这个时代。
 
总结一下,自我消耗是一种习惯。你要察觉到这种不好的习惯。简单一点、放松一点、自在一点,生活没有你想得那么复杂。而对你来说太复杂的事情,早就被趋利避害的大脑排除在外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