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横亘于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命题,保送、竞赛、加分、推荐信、艺考、出国留学,等等。在如此重要的人生时刻,学生和家长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古代,科举考试比我们的高考还重要,因为考中即可成为一方父母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礼部考试环节是不糊名的,阅卷老师可以直接看到考生姓名。主考官会根据考生的答卷情况、社会声誉和名人的推荐信,经过综合考虑,最终决定考生的排名。也就是说,如果阅卷老师对考生有先入为主的良好印象,那么有很大的可能会增加感情分。
因此,考试之前,应试举人会将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声望、有地位的高人,以求其为己担保推荐。这种类型的诗是行卷诗,也属“干谒诗”的范畴。
所谓“干谒”,“干”就是求取、追求的意思,“谒”就是拜谒的意思,即求见地位和名望比自己高的人。
2019年高考全国卷II的“古代诗歌阅读”题所选的诗歌就是一首“干谒诗”。
投长沙裴侍郎
[唐]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这首诗下面有两道题目,总共9分,考查的是对诗意的理解。要想答对这两道题,就必须全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首“干谒诗”是诗人向裴侍郎呈诗,目的是希望得到其重视和推荐。题目中的“投”有投靠的意思,在唐诗中,还有很多题目带有“投赠”、“投谒”之类的词语。只要知道这一点,再结合实际诗句,就不难理解全诗的意蕴了。阅读短短一首诗,就能举一反三,何乐而不为呢?
前文提到的张籍也乐于提拔后进。有一个叫朱庆馀的考生写了一首《近试上张籍水部》,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选材新颖,角度独特,以新娘子拜见公婆前夕的紧张与自己踏入仕途前夕的焦虑作对比,非常高妙。张籍也很有才华,沿着原诗风格庚和一首《酬朱庆馀》,意思就是你很有实力,不必担心考试。后来朱庆馀果然考中进士,两位高手过招,点到即止,这段诗歌赠答互动,为唐代诗坛留下一段佳话。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