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让孩子有安全感?

 水手麦瑟 2022-05-15

一个人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最初的来源都是原生家庭。

家是我们第一个接触到的“组织”,在这里第一次产生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帮助孩子养成“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是父母十分重要的责任之一。

就是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家里他是有一席之地而且家需要他,形成“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就是“能感受到有人爱我”,

价值感是指“能感受到我是有能力爱别人的”。

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通常是怎么样的呢——在家里与父母疏远(害怕接近的时候再次被没有被爱的感觉伤害),或者是过分寻求关注(希望通过各种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获得被爱的感觉)。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二胎家庭里的长子:

会因为父母在第二胎出现时对幼子的更多关注,觉得自己被冷落和忽略,从而怀疑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失去归属感,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

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也不会照顾好弟弟妹妹,甚至会招来父母的埋怨“为什么不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别来添乱”(失去价值感,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毫无用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出“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从语言和行动上都让孩子感受到你们是爱他的

首先需要达成共识的一个点:爱是要明确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而且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有两种最普遍的对孩子错误表达“爱”的方式:过于严厉的爱和溺爱。

过于严厉的爱,通常以高标准和严要求表现出来,家长通常把心中的“我为你好”的感情通过单方面高压驱使孩子顺从自己的要求表达出来。

孩子是无法理解这种表达是“爱”,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感受来判断这种表达是“父母对自己不够满意”。因为父母的“表达”相当于一段信号的输出,但孩子的“接收”这些信号的时候是只能按他们简单的理解力去接受表面的信息,而很难进一步分析更深层的含义。

所以表达“爱”的正确方式应该是——能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爱的方式,不需要他们去猜或者想的方式。

然而,父母又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溺爱。

溺爱孩子的家长,的确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也让孩子感受到了,错在哪呢?错在,不知止。这个“不知止”,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父母方面,不知止地供给他们的爱,孩子也只好不知止地接受他们的爱。贪婪是人的本性,其表现也正好是“不知止”。溺爱最终养成的很可能是一个“贪婪”的孩子。

父母看到这里可能觉得“为何人间如此艰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正确表达——尊重孩子的前提,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方式

回顾一下过于严厉的爱和溺爱,大家可以发现这两种方式中父母与孩子都是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过于严厉的爱当中,父母是高高在上的位置,以“人生导师”的定位去与孩子相处;溺爱的父母也是处于非常卑微的位置,孩子高高在上,父母为奴为婢。

这种家庭位置上的不平等都会导致孩子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产生偏差,要么低入尘埃,要么高入天际。

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亦师亦友,是人生路上的伙伴。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因为血缘关系而三个人就成为一个人了,血缘关系是我们与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的纽带;因为这个纽带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世界“组队”面对各种挑战,而不是因为这个纽带,家里就创建出一个有身份高低的“王朝”。

正如周国平在《朝圣的心路》里提到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需要自己去探寻,而血缘的纽带并不是让父母成就孩子或者孩子成就父母,而是彼此扶持在各自朝圣的路上坚定前行。

直白恰当地表达你们的爱,是孩子建立“归属感”的重要条件。

二、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事务当中

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是让他们形成“价值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当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非常重要。

如果是用命令的方式的让孩子通过家务参与家庭事务,只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和想逃避的感觉,无益于培养“价值感”。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所以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时,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参与到家庭的事务当中。

让孩子形成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的感觉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通过各种有助于这种感觉形成的关系互动产生。

例如,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决策:需要买家具的时候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

这样的小事决策都可以让孩子形成“家里是重视我的意见”的感觉,从而增强他们把自己当做家庭一份子的感觉

很多家长也会苦恼,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工作中来,或者不确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工作中有没有必要。

其实家务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因为简单、机会多和效果好。

但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指挥孩子完成家务或者完成家务能让孩子获得奖励。

在家务工作中,无论指挥,还是奖励,都只会破坏关系的平等和尊重。在家务工作中,家长与孩子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会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感知力——一起分工合作把家务完成。

给予孩子足够的施展空间,就是对他们形成“价值感”的最好帮助。

最后

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行动和相处态度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形成他在家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属于他的一份安全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