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智慧的爱是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成长,管教不如做好这件事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家长可以给他们的最重要的成长助力是这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助力,但很多家长都发现如果总是想要控制孩子,未必会得到想要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让孩子更失控。

那是因为管教是一种外力,想要让孩子能自主自觉地变得更好则需要他们自发的内驱力,只有真心想要自己改变才能算是成长。

只有真的知道孩子想要什么,给他们最需要的,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爱有很多种,最难得的是爱得有智慧,所谓爱的滋养远比单纯的抚养要复杂得多,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完全不同,本能的爱虽然热烈但却有可能是盲目的,而难得做到的是放下本能,学会智慧去爱,这意味着即使对孩子爱意再浓也能保持冷静,并能时刻反省自己,不断学习和提升养育的技巧以及境界,从而在其中让家长和孩子都能获得成长,是一种高级的爱。

得到智慧爱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得更加轻松和自由,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做到自控,家长也会因为这样的给予让自己的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不仅要用心,更要用脑,所以光是有对孩子的爱是不够的,要通过思考和学习弄清楚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在成长中最想要被满足的三种心理需求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如果孩子在这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会让他们的生命在最初的十几年中获得足够一生能够使用的能量,反之则会始终处于匮乏感中。归属感这是一种被他人认可和接纳的心理感受,每个人都渴望被其他团体接纳,比如家庭,工作单位,其他团体,从而消除和减少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对人的归属感会更强烈,尤其是对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能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意义有价值。

他们会更愿意与家庭成员分享更多,家长对他们漠不关心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归属感缺乏,这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所以要让孩子不断确信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性。有事情尽量不要瞒着孩子,如果父母喜欢在孩子在场的时候说悄悄话,会极大削减孩子的安全感,产生被孤立的感觉。

要说就大方说,让孩子能够听到,如果总是躲躲藏藏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自信,另一方面孩子会因此觉得自己是外人,尤其是重大事件要让孩子有参与感。

还可以在生活中时不时地“请教”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对于孩子主动提出的意见可以不同意但要接纳,不要指责。

孩子在家长眼里显得有多重要,他在自己心里就会觉得自己有多重要。把孩子当成家庭一员,在情感上与他们保持一致,不讽刺不嘲笑,认同他们的感受。自主感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动机和能力,自由表达,独立决定等等,有选择的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一种确信可以按照自己主观行事的感觉。

让孩子在童年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能够更好地在将来更主动更积极,不管是学习或生活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自信地战胜困难,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和焦虑。

自主感来源于父母的尊重,所以家长要时不时地放权让孩子掌握自主权,比如说压岁钱零花钱让他们自己存着,自己花,可以引导怎么花怎么记账但绝对不要把钱存在父母那,这会让孩子自主感降低。

还有就是孩子的物品让他们自己做主,不要随便送人或者扔掉,这些物品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延伸,如果家长随便夺走,对孩子的自主感就是一种伤害,会产生恐惧,对自我认同也会产生怀疑。

除了物品和金钱,家长更要重视孩子的私人空间权,有的家长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还是不允许他们关门,觉得孩子不能有隐私。

没有私人空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更不要提自主感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要不就是没有界限感,要不就是封闭自己,容易在情感上走极端。

家长要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发型,爱好,专业,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很重要,在自我选择上越早放手,他们犯错的成本就越低,试错才能有长进,才能积累经验。

胜任感胜任感由完成任务的掌控感和成就感组成,孩子的胜任感可以在家庭和学校得到满足。帮助孩子建立以努力为坐标的胜任感,而不是以能力为坐标的胜任感。

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付出的努力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在同等结果下,努力越多就越有能力。

这样的孩子不会回避挑战,反而愿意直面困难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把成果和失败都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运气。

家长要帮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胜任感,平时对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做出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扬长避短。

管教孩子不如理解孩子,掌握这三点能力培养将会成为更好的成长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