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9 次 进化 -条件- Condition “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最近在看《模型思维》这本书的时候 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提到, 很多人以为掌握了某种思维模型就能一招鲜吃遍天, 等到思维模型出现不适用的情况, 又会觉得是模型本身出了问题。 其实不是模型的错, 因为每个模型都有它的局限, 要考虑使用模型的前提条件。 但没有考虑模型的局限和使用的前提条件 直接把模型套用到现实当中去, 难免会出现偏差。 思维模型 是用来辅助我们理解或分析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框架。 生活中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 例如,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个谚语指导我们在需要集思广益的情况, 多数人讨论出来的意见会比一个人想的靠谱。 但也会有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个臭皮匠都能赛过一个诸葛亮, 为啥三个和尚的时候就不能好好干活了? 到底干活的时候多人好还是少人好? 这就容易整迷糊了。 首先是三个臭皮匠就真的能顶一个诸葛亮吗? 想要用这个道理, 其实是需要有相应的前提。 假如是科学研究的专业领域, 一个专家就是一个诸葛亮, 我们普通人就是臭皮匠。 三个普通人能在一个专业领域顶一个科学家吗? 十个百个千个呢? 我想是顶不了吧。 但在日常事务的决策上, 一个领导算一个诸葛亮, 普通下属算是臭皮匠。 因为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多少会有局限; 上司一个人想问题,即使经验再丰富, 也有可能遗漏某些细节或角度。 那多个下属一起讨论得出的方案 反而有可能比上司一个人想的完美。 懂得很多道理,还是用不好, 这里的原因很可能是缺少实事求是的能力。 实事求是 毛主席读书破万卷,懂的道理成千上万。 是什么让毛主席既懂道理,又能用道理? “实事求是”就是毛主席的一个制胜法宝。 当你实事求是的时候, 你就会考虑眼前的现实条件, 思考怎么根据这现实条件找到解决办法。 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什么? 是“教条主义”, 不考虑现实情况, 只会根据书上说的,道理传的套用到现实中去。 陷入“教条主义”的人只会把自己懂得的道理一通乱用, 不考虑是否合乎现实。 就像那句经典的 “手中只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不管现实问题是啥, 手上拿着锤子的时候,只知道“用锤子砸就完事了”, 完全不顾问题很可能是“锯开大树”。 具备“实事求是”能力的人会根据问题去找方法。 这类人遇到问题会先分析 “问题是什么?是要我锤钉子?还是要我锯大树?”。 如果确定问题是“锤钉子”,就去找锤子; 要是需要“锯大树”,那就去找电锯。 现实情况就是考虑选择使用什么工具的前提条件, 也是考虑运用什么道理的前提条件。 如果现实情况是要你选人打败十万大军, 你会选三个臭皮匠还是选一个诸葛亮? 如果你是一个具备管理能力的住持, 能调动和尚良好地分工合作。 寺庙里的水喝完了,急需大量的饮用水。 你会让三个和尚去挑水还是只安排一个和尚? 你会“实事求是”吗? 「一天进一步」 点一下在看, 一起找找同频道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