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睿教育||中内呕吐背诵要点

 壹亩莳 2022-05-15

Image

呕吐

 ● 概念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呕吐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另外,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对于喷射性呕吐应重视查找病因,采取综合诊疗措施。

 ● 病因病机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病因,扰动胃腑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①外邪犯胃;②饮食不节;③情志失调;④脾胃虚弱。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病性之虚实可相互转化与兼夹。

 ● 辨证分型

①外邪犯胃

临床表现: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痞闷,或心中懊,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降逆止呕。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若暑湿犯胃者,可用新加香薷饮。秽浊犯胃者,可用玉枢丹吞服。若见壮热口渴,便秘尿赤者,可加黄芩、黄连、栀子。

②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或溏泄,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若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因食鱼、蟹而吐者,加苏叶、生姜;因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萝卜汁。

③痰饮内阻

临床表现: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胸脘痞闷,纳食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或呕而肠鸣;舌苔白滑而腻,脉沉弦滑。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前方以和胃降逆为主;后方则以温阳化饮为主。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者,可去桂枝,加黄连、陈皮。

④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代表方:四七汤。若胸胁胀满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可加山栀子、黄连等;若兼见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诸药无效,舌有瘀斑者,可酌加桃仁、红花。

⑤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面色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或沉。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丸。若呕吐较甚,加砂仁、半夏;若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生姜;若久呕不止,呕吐之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⑥胃阴亏虚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麦门冬汤。

微信号|拓睿考研

新浪微博|拓睿医考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