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说的心不仅是道德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江夏大心学 2022-05-15

2022-5-15摘于360馆藏《从孟子的“心性论”,到王阳明的“心学”,儒家哲学讲了什么?》

孟子这里“心”除了道德主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心也是自我的主体,我之所为为我,关键在于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只有先尽其心,才能知其性,认识到人的本性,认识到了自我,然后就可以知天道了。孟子通过“心”把一个人的主体性展现出来了。有“心”才能认识自我,有“心”是人之所以是人的主要特征,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说,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否之心,这都不能称之为“人”了,丢失了人的本心,就像失去了自我一样,跟一个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就像一个人的四肢一样,而心才是根本,才是这四端的主体,才是人之所为为人的那个东西。

另外,孟子说,心也是认识的主体,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的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和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歧途。而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思考就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心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总之,“心”是道德的主体,也是自我的主体,人的道德品性都是发端于心,而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也是来自于“心”,孟子确立了“心”的在道德和认知领域的主体性地位,所以,孟子的“心性学”也是先秦时期主体性思想的萌芽。但其实,孟子并没有完整论述心性以及天道之间的关系,只是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为后世心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