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九十六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5-15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九十六卷目录

 松江府部汇考八
  松江府漕运考
  松江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六百九十六卷

松江府部汇考八

松江府漕运考

府属总           《府志》漕运正兑正米二十万三千石,耗米八万一千二百石。内改折灰石正米四千二百九十三石四斗。耗米一千七百一十七石三斗六升,遇闰改折灰石正米四千八百八十九石九斗四升八合。耗米一千九百五十五石九斗七升九合二勺。
华亭县正米四万九千八百二十三石七斗六升八合。内改折正米一千五十三石七斗七升。遇闰改折正米一千二百石一斗五升。
娄县正米四万九千七百三十九石八斗五升六合。内改折正米一千五十一石九斗九升。遇闰改折正米一千一百九十八石三斗四升一合。
上海县正米六万五千三百二十八石八斗六升一合。内改折正米一千三百八十一石七斗。遇闰改折正米一千五百七十三石六斗二升一合。
青浦县正米三万八千一百七石五斗一升五合。内改折正米八百五石九斗四升。遇闰改折正米九百一十七石八斗三升六合。
外每正米一石,加耗米四斗。改折正耗米俱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又有五赠米折银六分,十赠银一钱。
旧全书原开,每正米一石,加轻赍米二斗六升。每斗折银五分,内扣河工备剥银一分。实该轻赍米一钱二分,又正米二石给芦席一领。内折色七分,同轻赍起解,本色三分,随粮给军,又正米二千石给楞木一根,松板九片,又正米一石。给过江水脚米六升,每升折银五釐今,各项另开列后。
漕运改兑正米二万九千九百五十石,耗米八千九百八十五石。内改折灰石正米六百三十三石四斗五升,耗米一百九十石三升五合。遇闰改折灰石正米六百四十五石七斗五升二合,耗米一百九十三石七斗二升五合六勺。华亭县正米七千三百五十石八斗四升七合,内改折正米一百五十五石四斗七升,遇闰改折正米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九升一合。
娄县正米七千三百三十八石四斗六升六合,内改折正米一百五十五石二斗,遇闰改折正米一百五十八石二斗二升四合。
上海县正米九千六百三十八石四斗二升一合,内改折正米二百三石八斗五升,遇闰改折正米二百七石八斗一升三合。
青浦县正米五千六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内改折正米一百一十八石九斗三升,遇闰改折正米一百二十一石二斗二升四合。外每正米一石,加耗米三斗,改折正耗米,俱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又有五赠米折银六分,十赠银一钱。
旧全书原开,每正米一石,加折色耗米二升,每升折银五釐,又正米二石给芦席一领,内折色七分,同轻赍起解,本色三分,随粮给军。又正米一石给过江水脚米六升,每升折银五釐,今各项另开列后。
以上漕兑米二款,共正耗米三十二万三千一百三十五石。内改折灰石正耗米六千八百三十四石二斗四升五合,遇闰改折正耗米七千六百八十五石四斗四合八勺。
正兑漕船本色三分,芦席三万四百五十领,每领价银一分二釐,共银三百六十五两四钱。华亭县八十九两六钱八分二釐七毫八丝二忽三微。
娄县八十九两五钱三分一釐七毫四县八微。上海县一百一十七两五钱九分一釐九毫四丝九忽八微。
青浦县六十八两五钱九分三釐五毫二丝七忽。按《县志》:上海该芦席九千七百九十九领三
分二釐九毫一丝五忽。青浦该芦席五千七百一十六领。
楞木一百一根五分,每根价银五钱五分,共银五十五两八钱二分五釐。
华亭县一十三两七钱一釐五毫三丝六忽二微。
娄县一十三两六钱七分八釐四毫四丝三忽五纤。
上海县一十七两九钱六分五釐四毫三丝六忽七微七纤五沙。
青浦县一十两四钱七分九釐五毫六丝六忽六微二纤五沙。按《县志》:上海该楞木三十二根六分六釐四毫四丝三忽五纤,青浦该楞木一十九根五釐。
松板九百一十三片五分,每片价银四钱五分,共银四百一十一两七分五釐。
华亭县一百两八钱九分三釐一毫三丝二微。娄县一百两七钱二分三釐二毫八忽四微。上海县一百三十二两二钱九分九毫四丝三忽五微二纤五沙。
青浦县七十七两一钱六分七釐七毫一丝七忽八微七纤五沙。按《县志》:上海该松板二百九十三片九分七釐九毫八丝七忽四微五纤,青浦该松板一百七十一片四分八釐。
过江水脚六升米折银六千九十两。
华亭县一千四百九十四两七钱一分三釐四丝。
娄县一千四百九十二两一钱九分五釐六毫八丝。
上海县一千九百五十九两八钱六分五釐八毫三丝。
青浦县一千一百四十三两二钱二分五釐四毫五丝。
旧全书原载,每正米一石给过江水脚米六升,每升折银五釐共银三分,除下江总领运例不加给。其上江总领运照数编给。万历四十七年,漕单坐派上江总领运,正米十五万二千九百六石六斗二升七合,止编过江水脚银四千五百八十七两一钱九分八釐八毫一丝。今不分上江下江,照依原额正米计石算派。以后漕单坐派若系上江总全运,其银照数全给,如下江总领运其银,照数扣留起解。
改兑漕船本色三分,芦席四千四百九十二领五分,每领价银一分二釐共银五十三两九钱一分。
华亭县一十三两二钱三分一釐五毫二丝四忽六微。
娄县一十三两二钱五釐二毫三丝八忽八微。上海县一十七两九钱四分九釐一毫五丝七忽八微。
青浦县一十两一钱二分七丝八忽八微。按《县志》:上海芦席一千四百四十五领七分六釐三毫一丝五忽,青浦芦席八百四十三领三分三釐。
过江水脚六升米折银八百九十八两五钱。华亭县二百二十两五钱二分五釐四毫一丝。娄县二百二十两一钱五分三釐九毫八丝。上海县二百八十九两一钱五分二釐六毫三丝。
青浦县一百六十八两六钱六分七釐九毫八丝。
旧全书原载,每正米一石,设过江水脚米折银三分。除下江总领运例不加给,其上江总领运照数编给。万历四十七年,漕单坐派上江总领运正米一万九千三百二十七石七斗三升四合。止编过江水脚银五百七十九两八钱三分二釐二丝。今照依原额正米计石算派。以后漕单派坐若系上江总全运,其银照数全给,如下江总领运,其银照数扣留起解。
以上随漕给军六款,共银七千八百七十四两七钱一分。
正兑项下河工备剥,解淮银二千三十两,解费银四十两六钱。
华亭县正银四百九十八两二钱三分七釐六毫八丝。
娄县正银四百九十七两三钱九分八釐五毫六丝。
上海县正银六百五十三两二钱八分八釐六毫一丝。
青浦县正银三百八十一两七分五釐一毫五丝。
外每正银一两,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轻赍银二万四千三百六十两,解费扛银七百三十两八钱。
华亭县正银五千九百七十八两八钱五分二釐一毫六丝。
娄县正银五千九百六十八两七钱八分二釐七毫二丝。
上海县正银七千八百三十九两四钱六分三釐三毫二丝。
青浦县正银四千五百七十二两九钱一釐八毫。
外每正银一两扛银一分,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
折色七分芦席七万一千五十领,每领折银一分,共银七百一十两五钱,解费银一十四两二钱一分。
华亭县一百七十四两三钱八分三釐一毫八丝八忽。
娄县一百七十四两八分九釐四毫九丝六忽。上海县二百二十八两六钱五分一釐一丝三忽五微。
青浦县一百三十三两三钱七分六釐三毫二忽五微。
外每正银一两,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此项随轻赍起解,改兑项下二升,耗米折银二百九十九两五钱,解费银五两九钱九分。
华亭县正银七十三两五钱八釐四毫七丝。娄县正银七十三两三钱八分四釐六毫六丝。上海县正银九十六两三钱八分四釐二毫一丝。
青浦县正银五十六两二钱二分二釐六毫六丝。
折色七分芦席一万四百八十二领五分,每领折银一分,共银一百四两八钱二分五釐。华亭县二十五两七钱二分七釐九毫六丝四忽五微。
娄县二十五两六钱八分四釐六毫三丝一忽。上海县三十三两七钱三分四釐四毫七丝三忽五微。
青浦县一十九两六钱七分七釐九毫三丝一忽。
上二款每正银一两,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以上随漕起解五款,共银二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五钱二分一釐五毫。按《县志》:上海芦席三千三百七十三领,青浦芦席一千九百六十七领七分九釐。
徐州永福仓米,折银三千两,解费扛银六十九两。
华亭县正银七百八十四两二钱八分五釐二毫。
娄县正银六百八十七两九分八釐四毫。上海县正银九百六十五两四钱五分一釐二毫。
青浦县正银五百六十三两一钱六分五釐二毫。
外每正银一两,扛银三釐,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此系起解徐州户部衙门,给发运丁行月二粮之用。
止项原编米一万五千石,每石折银六钱。共折银九千两。顺治五年,改解户部六千两,止存三千两。按《县志》:上海原编米四千八百二十七石二斗五升六合,该银二千八百九十六两三钱五分三釐六毫。青浦原编米二千八百一十五石八斗,该银一千六百八十九两四钱九分五釐。
徐仓改解户部充饷银六千两,解费扛银一百三十八两。
华亭县正银一千五百六十八两五钱七分四毫。
娄县正银一千三百七十四两一钱九分六釐八毫。
上海县正银一千九百三十两九钱二釐四毫。青浦县正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三钱三分四毫。
外每正银一两,扛银三釐,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
扬州仓扣解班军充饷银三千六百二十九两五钱四分八毫三忽二微。解费扛银七十八两三分五釐一毫二丝七忽二微六纤八沙八尘。华亭县米一千五百八十一石四斗四升一合七勺四抄二撮,折银九百四十八两八钱六分
五釐四丝五忽二微。
娄县米一千三百八十五石四斗七升三合一勺五抄六撮折银八百三十一两二钱八分三釐八毫九丝三忽六微。
上海县米一千九百四十六石七斗四升六合九勺五抄六撮,折银一千一百六十八两四分八釐一毫七丝三忽六微。
青浦县米一千一百三十五石五斗七升二合八勺一抄八撮,折银六百八十一两三钱四分三釐六毫九丝八微。
外每正银一两,扛银一釐五毫,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
此项原编米一万五千石,每石折银六钱,该银九千两,除班军银扣解充饷外,其运军行月二粮本折均平,仍解扬州仓。
扬州府仓扣给运军行月粮一半,折色米银三千三十六两一钱八分八釐五毫六丝八忽七微一纤,解费扛银六十四两六钱三分三釐六丝四微二纤二沙六尘。
原编折色米四千四百七十五石三斗八升二合六勺六抄四撮,每石折银六钱。
华亭县原编折银七百一两九钱九分五釐二毫七丝七忽四微,增编折银九十一两七钱五分六毫四丝二忽七纤。
娄县原编折银六百一十五两五釐六毫五丝三忽二微,增编折银八十两三钱八分一釐一毫一丝五忽七微二纤。
上海县原编折银八百六十四两一钱五分二釐七毫一丝三忽二微。增编折银一百一十二两九钱四分四釐五毫八丝三忽一微。
青浦县原编折银五百四两七分五釐九毫五丝四忽六微,增编折银六十五两八钱八分三釐六毫二丝九忽四微二纤。
外每米折银一两,扛银一釐五毫,解费银二分,俱照数派徵。
扬州府仓改派给军,行月粮一半,本色米七千七百八十石九斗二合九抄四撮。
华亭县二千三十四石一斗四升八合七勺八抄四撮八圭。
娄县一千七百八十二石八斗一合七勺九抄二撮六圭。
上海县二千五百四石二升七合九抄九撮七圭。
青浦县一千四百六十石六斗四升四合四勺一抄六撮九圭。
以上扬仓本折二项,旧编米折,除班军米六千四十九石二斗三升四合六勺七抄二撮折银解部外,该协济米八千九百五十石七斗六升五合三勺二抄八撮。本折均平,改派本色米四千四百七十五石三斗八升二合六勺六抄四撮,折色米银二千六百八十五两二钱二分九釐五毫九丝八忽四微。康熙元年,总漕据扬州府,申文每银六钱向作折米二石,给发遂准,以松江折米银数每三钱,该米一石,共增本色米三千三百五石五斗一升九合四勺三抄,折色米银三百五十两九钱五分八釐九毫七丝三微一纤。
金山卫漕运浅船二十只。
原编每只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六釐八毫三丝,共银一千四十四两七钱三分六釐六毫,分派五年编给。
每年实编民七料,价银二百八两九钱四分七釐三毫二丝。
华亭县五只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六釐八毫三丝。
娄县五只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六釐八毫三丝。上海县六只六十二两六钱八分四釐一毫九丝六忽。
青浦县四只四十一两七钱八分九釐四毫六丝四忽。
松江所漕运浅船二十七只。
每编每只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六釐八毫三丝,共银一千四百一十两三钱九分四釐四毫一丝,分派五年编给。
每年实编民七料价银二百八十二两七分八釐八毫八丝二忽。
华亭县七只七十三两一钱三分一釐五毫六丝二忽。
娄县六只六十二两六钱八分四釐一毫九丝六忽。
上海县九只九十四两二分六釐二毫九丝四
忽。
青浦县五只五十二两二钱三分六釐八毫三丝。
金松卫所浅船,旧例修造不一。万历四十七年,每年定造一十七只,编银八百八十八两二分六釐一毫一丝。今照苏州事例,将船只照依每只原数料价计算,总额银数,每年分编五分之一卫所,两帮各选运官一员,分船领运。金山卫运军一半,折色行粮银三百九十六两。运船二十只,每船运军一名,头舵水手一十名。每名支给行粮三石,本折均平,共折色行粮三百三十石,每石折银一两二钱。
月粮银八百八十两。
每名支给月粮八石,本折均平,共折色月粮八百八十石,每石折银一两,遇闰加月粮银八十八两。
娄县行粮银三百一十一两四钱,月粮银一百八十九两五钱三分三釐,遇闰加月粮银一十八两九钱五分三釐三毫。
上海县行粮八十四两六钱,月粮银六百九十两四钱六分七釐,遇闰加月粮银六十九两四分六釐七毫。
松江所运军一半,折色行粮银五百三十四两六钱。
运船二十七只,每船运军水手人数及支给本折,与金山卫同。共折色行粮四百四十五石五斗每石折银一两二钱。
月粮银一千一百八十八两。
共折色月粮一千一百八十八石,每石折银一两。
遇闰加月粮银一百一十八两八钱。
华亭县行粮银四百二十四两六分四釐八毫二丝六忽,月粮银二百一十六两三钱四分二。釐,遇闰月粮银二十一两六钱三分四釐二毫娄县行粮银一百一十两五钱三分五釐一毫七丝四忽。
上海县月粮银九百七十一两六钱五分八釐,遇闰月粮银九十七两一钱六分五釐八毫。金山卫运军一半,本色行粮米三百三十石,月粮米八百八十石,遇闰加月粮米八十八石。娄县行粮米二百五十九石五斗,月粮米一百八十九石五斗三升三合,运闰米一十八石九斗五升三合三勺。
上海县行粮米七十石五斗,月粮米六百九十石四十六升七合,遇闰米六十九石四升六合七勺。
松江所运军一半,本色行粮米四百四十五石五斗,月粮米一千一百八十八石,遇闰加月粮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
华亭县行粮米三百五十石三斗八升七合三勺五抄五撮,月粮米二百一十六石三斗四升二合,遇闰米二十一石六斗三升四合二勺。娄县行粮米九十二石一斗一升二合六勺四抄五撮。
上海县月粮米九百九十一石六斗五升八合遇闰米九十七石一斗六升五合八勺。
旧编金松卫所行粮银一千五百二十四两,月粮银一千一百二十八两。自明天启七年,详定每名支给行粮本色米三石月粮折色米八石。

松江府风俗考

        《府志》本府
《旧志》:松,故吴之裔壤也。然负海枕江水环山拱,自成一都。会民生其间,多秀而敏。其习尚亦各有所宗,盖自东都以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业显,而机云之词学尤著,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矣。故其俗文,原泽沃衍,有鱼稻海盐之富,商贾辐辏,故其俗侈,有康僧会船子夹山之遗踪,故尚佛,有金山,柘湖之灵迹。故信鬼神有三甲,五甲之风。故或号,难理其所,由来远矣。今文物衣冠,蔚为东南之望,经学词章,下至书翰,咸有师法。各称名家,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孙读书为事。畏官府,贱告讦,租税百万,如期而集。无踰岁者。虽词诉盈庭,终未尝有一言犯上,淫放不孝之刑,几措而不举。间有犯者,至摈而不容于乡。夫衣食足,则礼义兴,文华胜,则淳朴散,今日之俗识者,未尝不喜其盛,而忧其弊也。知
其弊而防之,当益以保其盛焉。
大抵士乐名教平居,多守儒素,肆志古学,其缙绅,或以名德重,或以勋绩著,或以恬退称,或以忠节显。有皦皦绝伦,冠冕史册者,又不特文藻是尚也。阀阅子弟,以孝谨相尚,名家品范,望而可知。故门第为重里人,子骤富,有求姻旧族而不可得者。农家胼胝稼穑,出自天性,居廛市则服勤工贾,故游民鲜少。凡事必务舒整都,无陋僿,惟饮食多过腆者,是以积聚衰焉。女子庄洁,自好知守内,则绝无登山入庙等事。并臼之馀,刺绣,旨蓄靡,不精好。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疋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后以兵祲相仍,赋役交困,四民皆有俭,思今华实,更逾于昔矣。
府城之俗,谨绳墨,畏清议,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气而其流也,失之夸。尚清雅,饰玩好,境内皆然,而西南为盛,畏首事,喜随众,则府城以之谚所谓,松江齐者以此。士人帖括外,兼娴风雅,凡词赋之业,童而攻之,多有文集表见于世,即六书八法,莫不家习而究其奥。有以布衣得知,遇擢卿贰者,今海内谈诗家,率推云间派,而论书画者,亦以云间为宗云。
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前志》云:百工众技,与苏杭等,要之松郡所出,皆切于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率日成一疋。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穫,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郊西尤墩布,轻细洁白,市肆取以造袜。诸商收鬻,称于四方,号尤墩暑袜。妇女不能织者,多受市值,为之缝纫焉。
农家最勤,习以为常,至有终岁之劳,无一朝之馀,苟免公私之扰,则自以为幸,无怨尤者。前辈士大夫起自田里者,亦身亲为之。妇女馌饷外,耘穫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郡,虽劳苦倍之,而男女皆能自立。
农无田者,为人佣耕,曰长工。月暂佣者,曰忙工。田多而人少者,倩人为助,己而还之,曰伴工。上农多以牛耕,无牛犁者,以刀耕,其制如锄而四齿,谓之铁搭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灌田以水车,有牛车转运不用。人力者,更有用。风转运者,其制如牛车,施帆于轮,乘风旋转。田器之巧极于是。然不可常用,大风起亦败车。冬寒为屋,以藏牛,谓之牛囤。即唐人谓之牛宫。泖淀江浦之间,民多以渔为业,取鱼之术,亦备其结绳。持纲者,总谓之网。有注网,丝网,塘网,网之流曰罛,曰罾,曰罺。圆而纵舍,曰罩。挟而升降,曰罟。缗而竿者,总谓之筌。筌之流曰筒,曰车横川,曰梁。编竹断港,俗谓之断。承虚曰笱。编而沉之,曰箄。即今横帘。止可捕蟹,矛而卓之,曰矠。棘而中之,曰义。镞而纶之,曰射。扣而骇之,曰桹。俗谓之打艋艘。错薪于水中,曰篸。俗谓之丛。以数百钩系饵一绳牵之,曰张钓。所载之舟,曰舴艋。所贮之器,曰笭箵。畜之于池而守之,曰神,谓鳖也。或作龟渔于海者,有箄网,有蒲网列竹于海澨,曰沪。其他或术以招之,或药而尽之,则非先王数罟不入洿池之意也。
《上海志》:市井轻佻,十五为群。家无担石,华衣鲜履。其桀黠者,舞智告讦,间有讼牒,既搆,始掩取遗骼。以人命相倾啖者,听者少不加察,即素封立破。右族以侈靡争雄,长燕穷水陆宇尽,雕镂臧获,多至几百指,甚者,厮养舆服,或至凌轹士类。其间非无雅志维风,皭然不滓者,顾狂澜既倒砥柱,为难,是在坊民者,加之意耳。
《青浦志》:民风愿悫,颇有古意。且地𡱈水乡,自耕织外,生计鲜少。俗尚俭啬,差胜他邑。荒乱之后,闾里萧条,民始健讼矣。
明曹蕃郡乘补曰:何元朗言,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故家给人足,乐于为农。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已六七分去农矣。前所编户口之数,渐次消耗,所存无几,民蠹愈烦,各里告病,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复三四人朋一里长则是,一县中,无不役之家,无不在官之人矣。况国课近急,比限日严,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今则教养备至,苛弊悉除,农皆乐业,风尽归淳矣。
正月 一日,鸡初鸣,悉起肃衣冠,拜天地,家庙、尊长,后以次拜邻里、亲戚,舆服华焕,杂遝街市,各投刺于门。曰贺岁。一日至三日,禁扫除室中。小儿竞击金鼓为乐,立春前一日,以綵仗迎春于东郊。倾城看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为宴会。立春之候,祭芒神,鞭土牛。《旧志》:于七日、八日、九日,会佛寺,名龙华,今废。数日内,各乡镇社祠中祷卜,以占一岁之丰歉水旱,颇验。而佘山施相公祠,为盛。上旬之暮,女子邀厕姑问吉凶。至十三日,家人即灶卜流年事,握秫谷投釜,爆之以花而妍者,吉。名卜流花。俗名爆孛娄。元夕,采竹柏结棚于通衢,作灯市,观者嬉游,或至达曙。是夕,燕饮以油䭔珍珠团为节。食家祀灶,谓接灶。农家争束刍,遍烧田间,谓照田蚕。十七日,相传普照寺,燃巨烛,会七日方散,今不复见。二月 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红綵,以祝繁盛。十九日,相传为观音大士生日。皆诣城西超果寺进香。是月,童子放风鸢夜,或以灯爇火作二纸翼,贯縆中,凌风而上,亦有烟爆飞如繁星。三月 清明节,拜扫先茔,悬纸钱,谓之标墓。先节三日,郡牒城隍神,至期诣厉坛。仗卫整肃,郡民执香花拥导者,甚众。至晚,复以华灯迎归。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皆如之。是日,折柳插檐。按《旧志》:元时,女子有鞦韆之戏。二十八日,礼干山岳,祠东乡诸巫者,自元旦后,舁偶神循门互唱。索钱结缕为胜,以奉岳神,谓之钱幡会。至是日,鼓乐骑盖送神,上山而散。
四月 八日各寺浮屠,皆设供浴佛,即释典所载,释迦降生,九龙吐水之日也。《旧志》于是日,迎华光会。
五月 朔日,贴门符。五日午时,缚艾人,采药物,食角黍,浮菖蒲,雄黄酒,小儿以雄黄抹额,系百索于臂。皆云辟邪。妇人制綵缯为人形,插之于髻,名曰健人。是日,观龙舟竞渡于白龙潭。上海则观于黄浦之丹凤楼。夏至日,祀先荐新。十三日,相传为关帝生日,郡民皆具牲醴,各就近庙致祭。黄梅后三日,为头𪑿。〈音时〉又五日,为中𪑿。又七日,为末𪑿。三𪑿中,忌问疾,及土木浣濯之事。是月,廛闬寺观,诵经启醮,谓之禳瘟。按《旧志》:重五军校,蜡柳于教场。谓以柳枝插地,数骑用划子箭,或弓弩驰射。如《梦华录》《金史》中元重阳射柳故事,今废。
六月 六日,涤器于河,食馎饦,云解注夏疾。十九日,相传为观音大士成道日,郡民皆往超果寺进香。伏日,晒书帙衣裘。
七月 七夕,陈瓜果作乞巧会。小男女罗拜月下。中元,祀先,以素羞往僧舍,设斋为人荐亡,夜施水灯,曰盂兰盆。若月晦,值大尽日,俗谓地藏开眼。僧人以纸造为白莲船,乡人或以钱米絮楮少许,寄纸船中,祈生西方。夕作梵事而焚之。儿童积瓦甓为塔。至夕,亦燃灯,效梵声为戏。或于长衢点放地灯一行,多至数十馀盏。
八月 朔收露水,磨墨点小儿女额。谓之天灸。中秋,食月饼,登楼台赏月,观鹤。宋朱之纯三山亭诗注云:华亭,每中秋,夜有仙鹤下,不多见也。十八日,俗谓潮生日。有至浦口纵观者。二十四日,割新稻,谓之开稻门以祀灶。是月,田家祀先农,醵钱为会。曰,青苗社。亦曰谢天节。
九月 九日,蒸重阳糕。标以红纸旗,供神佛。舂红糍,荐先对菊,泛茱萸,尝新酒,或载酒于九峰泖塔等处,为登高会。
十月 朔日,祀先。上海人有拜扫先茔者。按《旧志》:是日,开炉,用面裹菠菜为饼,献祠堂。
十一月 冬至,治花糕,刲羊豕,祀先。冠盖者相贺,比正旦稍杀。相传明成弘时,冬至前三日,罢市交贺,如岁首,鼓吹喧阗,号豁听。更互结宴,名分冬酒今废。
十二月 朔日,傩于街市。饰为鬼神,揭竹枝鸣锣跃舞,至二十四日止。初八日,各寺僧设豆糜杂,置榛菱枣栗之属,谓腊八粥。二十四日,以夜祀灶神,谓之送灶。妇女不得与祀,物用粉团糖饼,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用糖者,取胶牙之意。是日,扫屋尘,曰除残。二十五日,举家食赤豆粥,云辟瘟。出外者,亦留以与之。名口数粥,兼饷亲里之持丧者。除日祀,先易荼,垒桃符,贴春联,檐间遍插柏叶,冬青。至暮,封井画灰于地,象弓矢。云以辟邪。先期取松柴,斲方晒乾,至是叠架于庭,以麻秸豆萁实而燎之。击锣鼓,烧籸盆爆竹。按韵会注,籸,粉滓也。一曰,粥凝。又岁时《杂记》:除夕,作蕡烛以麻籸,浓油如庭燎,律有元日,油籸之文,今籸盆是也。又呼,生盆,生阳气也。邻互擎
炒豆,相送佥搦而交纳之。且餐且祈,曰凑投。凑投炳烛,爚芗烧苍朮,辟瘟丹。老幼聚饮,有围炉守岁,达旦不寐者。闭门则举爆竹三声,明旦开门,亦如之。《旧志》又载,五鼓一筹,更烛炷香,陈果设醊,祝家神,参祠堂,然后,举家东向立,自卑而尊,饮屠苏酒,饮釂尊者,就席以次,贺毕。遂出贺。此一岁风俗之大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