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目睹同学坠楼事件,家长该如何应对?

 新师道 2022-05-15

小明语录

一定要尽早去做那些你欢喜的、乐在其中的、能获取持久快感和热情的、你本该做却一直未做的事情。

5月14日17:59小明读书1群内1位家长在群里紧急求助......

01

孩子遇到事了,当妈的最着急

今天我孩子他们学校高三一个学生跳楼啦。

你们说我回去怎样跟孩子来聊这件事儿?

他说他看到了那个现场。

我想让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最小化。

@小明1赵光明 老师,我今天晚上该怎样和孩子相处?

这种至少是二级暴露。

需要做心理咨询的。

你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用处,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且还要阶段性地做心理咨询

阶段性心理咨询的意思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每当他发生心理危机的时候,可能都要做心理咨询。

看到灾难现场对人的影响可不是一次性的,那是要持续的。

去过汶川地震现场的咨询师很多,回来之后都有后遗症,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处理死亡焦虑的训练。

如果孩子问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呢?我怎么讲?

这个东西影响的是死亡焦虑。

至于你怎么回答?没有用的。

死亡焦虑在人的一生中不同阶段都会出现。

等他下次再出现死亡焦虑的时候,这次的创伤就会浮现出来。

这样就可能会加重他的死亡焦虑。

所以为什么说要做阶段性的心理咨询,就是这个意思。

02

死亡焦虑需要阶段性解决

@小明1赵光明 小明老师  自然死亡现场算吗?或者是疾病死亡现场 。

人类对于死亡一般都是恐惧的。

除了极个别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或者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人。

所以一般来说像这种一级暴露都会被植入一个恐惧的情结。

也就是说解决死亡问题和死亡焦虑是要靠一个人自己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形成自己一套对于死亡的解释系统。

而且这个解释系统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还会有变化

阶段性缓解他的死亡焦虑。

你的小孩假如说最近诱发了死亡焦虑,那就做一个心理咨询去干预。

但是即使干预过了,不代表这件事就结束了,下一次他还会再出现。

也就是说只要暴露在死亡事件面前就会诱发一个人死亡焦虑

换句话说,一般我们认为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心理创伤。

03

生命教育课程

只不过很多学校不懂,或者只是找个心理老师给大家上一次课,由于心理老师水平达不到专家级别,所以也没啥太大效果。

当然学校不会告诉你,你的孩子需要心理干预。

这样说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你们可能就会觉得看了一眼就会造成这么大的问题吗?

@小明1赵光明 今天看您说这个影响 ,我想起自己在十岁的时候去爷爷家,发现我爷爷倒在地上。

心里不愿意接受他去世了,但是明明已经手冰了,发紫了。(后来大人们说是急性心梗 )

一下午上学都希望出现奇迹,也没有出现,不知道这种经历是不是也影响了我这几十年的成长。 

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没有开展死亡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对这类事情做免疫接种。

有的人就会问,那为什么过去的人没有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太大问题呢?

原因是两个:第一,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反而会变得更脆弱。

因为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多的放在外界刺激上,而不是今天有没有吃饱饭。

第二,就是中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有成熟的、整套的解决死亡焦虑死亡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每个家族的族谱、祠堂文化。

祠堂里面其实都是过去死去的、自己的长辈;小孩儿从小就在祠堂玩,也会耳染目睹的看到这些,同时经常看到各种传统仪式和文化,这个就相当于是生命教育课程。

假如说现在让你去祠堂里面看到那么多牌位,你可能都会害怕,但是过去的小孩从小就在那里玩,所以他慢慢就脱敏了。

同时由于死去的都是族中长辈,在文化里面他得到的是一种庇佑和庇护。

从解释系统方面理解,他得到的是祝福而不是诅咒。

有点明白了。

图片来自网络

04

为什么以前没有心理咨询?

@小明1赵光明 老师,看到这个问题正好分享一下。我一直到20多岁,每次想到自己将来要死都无法接受,会哭到半夜有比较严重的死亡焦虑。

但是前几年我忽然发现我不害怕了。想了想,就是从有了孩子以后好像没想过这个,突然想起,竟然心情很平静,不怕了!

我自己做教育多年,从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庸或延续,我认为孩子就是独立的人。但是,的确是从有了孩子以后,20年的死亡焦虑没有了。

人的这个想法不是由意识一个维度决定的,有一些你没有觉察到的隐性认知也在起作用。

知道为什么西方要发明出这么庞大的一套心理咨询的体系?

原因就是西方工业时代比我们早,他们把自己很多传统文化也给解构掉了,解构完之后失去了文化治疗的因素,就被迫要使用心理咨询的方法。

而中国解构掉文化传统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儿。

文化是真有内容。

不要说你的孩子看到这次事件,现在很多城里人家里的亲人走了,三天的时间处理完,接下来就没有什么仪式了。

然后这个心理创伤就会持续地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哀伤的环节。

过去在农村,一个完整的仪式至少是七七四十九天。

在这个仪式中,反复地不断对你做哀伤辅导,所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反而现在城里人的问题会更大一些。

我每次在上音乐治疗课的时候,培训现场我会给学员做哀伤辅导的缓解。

这些人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每次做这个环节的时候问题都很多。

传统的祠堂给孩子们做了死亡焦虑的脱敏过程,现在城里的孩子都没有见过祠堂。

这个感同身受,我奶奶去世时,我快三十岁,因为跟奶奶感情很深,很多年都走不出这个事情 。

05

中国人处理死亡焦虑的方法

@小明1赵光明 小明老师,为什么我对死亡没有恐惧,包括身边的亲人?

这几年,我身边的好朋友、同学、最亲近的下属年级轻轻意外离世,我都不会特别难过,眼泪都掉不出来

死亡恐惧不是一种难过。

而是一种恐惧,这种恐惧会转化成一种焦虑,至于这种焦虑会用哪种行为那就因人而异了。

有些人就变成整天去鸡娃去了。

比如说过去,人每年都要去上祖坟,上祖坟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处理死亡恐惧和焦虑的过程。

现在城里的孩子就没有见过祖坟,一旦死亡焦虑被激发,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免疫力。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用来处理死亡焦虑的。

因为宗教给死亡的一个说法,也就是他给了你一套解释系统。

这样一解释就通了。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当你不知道如何决断的时候,你可以试试,离得远一些看自己和眼前的这条路。

站在太空之上看我们,大概就如沙粒一般渺小吧。

但渺小不该成为自我放逐的理由,梦想是不分大小的,值得一生追求。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掌握逻辑学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因此,从小打基础学习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作者在儿童心理学理论和实操领域深耕多年,熟知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在中西方哲学与逻辑学思想基础上,将心理学和逻辑学完美结合,全新建构适合本土化的儿童读本。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100个核心概念》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图文整理:乔颖

审核:岳程鹰   徐放蕾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82--儿童精神分析(1)    

解决育儿困惑的底层逻辑,关键在这里    

孩子被诊断有心理疾病,该怎么办?家长必备的知识    

面对校园霸凌,家长的正确做法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