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抚平原生家庭的创伤?|| 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5-15

 
文\萤火
前几年原生家庭决定论流行时,一旦提及原生家庭,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浪潮过去我们才能冷静下来思考,原生家庭到底对青少年造成怎样的影响。今天的文章将以以下几个脉络行文:
  • 原生家庭会带来怎样的创伤?这样的创伤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 原生家庭的创伤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抚平呢?

  • 心理咨询如何抚平原生家庭的创伤?


01

原生家庭会带来怎样的创伤?

—————

(1)风暴创伤与沙砾创伤

提到创伤,会给大家带来一种错觉,如果不是经历类似地震海啸,或是战争家暴等天灾人祸,好像都不至于用到创伤这个词。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伤广泛存在于人类世界中。
用两个很形象的比喻,在家庭中的创伤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叫风暴创伤,狂风暴雨席卷而来直接将孩子弄得一蹶不振;另一类可以叫沙砾创伤,经年累月的细小创口最终导致孩子的抑郁。
风暴创伤常见于家庭结构有剧烈变动的青少年身上,例如父母暴力离异(和平体面的离异不算入其中)、丧亲、家庭暴力、性创伤、遗弃领养、重大疾病等,通常这类青少年的情绪症状和行为问题都十分明显。进食障碍、自伤自杀、抑郁焦虑等情况出现的更多,休学逃学打架斗殴等行为也更多出现。
沙砾创伤常见于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家庭中,之所以说表面上,因为沙砾创伤比风暴创伤更难觉察,普遍涉及三四代人的代际创伤传递,身处其中很难发现创伤的源头。往往沙砾创伤的青少年是成绩优异,一路顺利成长没让爸妈操心,到初高中甚至到大学研究生阶段,因为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而导致抑郁。这类孩子如果抑郁,往往呈现出的状态会与之前大相径庭,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拒绝上学;听话懂事的孩子突然脾气暴躁仇亲;这样会让家长会更加不知所措,对孩子为何生病百思不得其解。可以说受到沙砾创伤的青少年已经构成现目前抑郁青少年的大部分。

图源:unsplash


(2)家族中的隐形创伤
我的一个来访A来我这里咨询,自述从小家庭幸福美满,没受到任何创伤事件。普通的小康家庭,白天父母上班交给爷爷奶奶带孩子,晚上回来一起照顾。A从小到大正常长起来,学习成绩优异。无论是从家人还是身边朋友来看,都是很正常的一个小朋友。可是TA来到咨询室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A觉得自己情绪很淡漠根本感觉不到什么情绪,生活中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活着越来越没意思。
在这样听上去蛮正常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活着没意思,痛苦到前来进行心理咨询。我很好奇A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在跟A咨询进程中发现,A的家庭中基本没有情绪表达,父母表面上和睦,但其实是互不关心的状态,各自在家做自己的事;而对于这个来访,父母尽到经济抚养的义务,但极少关怀A的情绪状态,基本不过问其在学校的任何事,A放学回家每人关心A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A过得开不开心。
这样一个孩子,在长期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真正的关爱和情感支持,虽然顺利长大,但情感的空洞感让其对生命都失去希望。这足以证明原生家庭中那些细小的沙砾创伤在经年累月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咨询的后半程,A也意识到,A的父母本身的家庭中也是这样的感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这样将孩子抚养长大,甚至TA发现原来自己的妈妈很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只是妈妈自己都还没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创伤代际传递。
沙砾创伤极其容易代际传递,因为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创伤模式会留存下来。而风暴创伤反而不容易代际传递,因为受到大创伤的人会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这就造成在处理青少年的沙砾创伤时,往往会更加漫长也更困难,甚至需要多次进行家庭联合咨询,因为需要疗愈创伤的人不止是孩子,还有父母。
有时父母可能都没有照顾好自己,同时自己的孩子又指责父母失职觉得父母做得不够好,父母也很内疚但也做不到更好。所以说很多家庭其实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陷入到困境当中。

图源:unsplash


 

02

如何抚平原生家庭的创伤?

————

(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引用这句古文再合时宜不过了,孩子抑郁休学,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怎么办?那就只有变。但其实大家都明白要作出改变,问题在于谁先改变。家长往往希望孩子改变,孩子往往希望家长改变,结果双方互不让步,没人改变。其实不仅在亲子关系有这样的博弈,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一切关系都会存在“改变会更好,但谁先改变呢?凭什么改变的那个人是我呢?”这样的难题。
改变之所以这么困难,有一部分是大家对改变的误解。据我的观察,“做错事的人先改变”这是许多家庭中的潜规则。家长觉得孩子每天起不来床,作业不做,饭也不吃,虽然核心是关心孩子未来和身体,但表达出来就是觉得孩子做错了,想让孩子改变。孩子抑郁很多家长也会觉得孩子想法有问题,怎么老是用消极的思维想问题,孩子的思维错了。而在孩子这边,孩子内心受了许多委屈,例如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忽视自己等等,觉得父母做的不够好,看到父母想让自己改变就更生气了。
“做错事的人先改变”这个观点本身就容易造成矛盾,我更倾向于换另一种思路看待改变:“想让自己更好的人先改变;想让这个家更好的人,先改变”。因为改变是成长,而非惩罚。
看到渡过很多家长会非常有力量和决心来学习成长,包括渡过父母学堂公众号的读者们,因为你们在学习想要变得更好,我很佩服也很感动。家长成长自己,然后带动孩子改变,原生家庭的创伤就在这样改变之旅慢慢得到抚慰。

图源:unsplash


(2)引入第三方外援
改变需要很多力量,这样其实也会让改变的门槛变高。
前文提到,在拥有代际创伤的家庭中,在沙砾创伤的影响下,家庭中每一个人都缺少自我觉察或是改变的动力。作为父母来说,自己的父母可能就没有照顾好自己,同时自己的孩子又指责自己没有照顾好TA,其实父母两头受气,陷入两难状态。
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存在着很多受害者时,没有人会想去改变,没有人有力量去改变。因为一个人在受伤的情况下,希望别人的关心和关怀,而不是自己的改变。孩子会觉得凭什么是我变?凭什么是我来将就你们呢?父母就会觉得那我都已经做得够好了,那我还要将就你到什么地步呢?你会发现这样的矛盾是无解的。
这时候父母的改变是很需要支持的,父母没有疗愈自己,也很难拥有能量继续前行。所以父母先疗愈自己会比改变自己的优先级更靠前。去寻求第三方支持帮助就很重要,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亲戚朋友,社群,心理咨询师,病友医生,心理团体,学习小组等。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改变遥遥无期,因为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个时候引入第三方是蛮重要的,这就是心理咨询师存在的原因。当一个孩子愿意来做心理咨询,其实意味着TA自己想要改变,因为不可能跟心理咨询师聊天,然后没参与到咨询中的父母就发生改变。在咨询中获益的是这个孩子,当他TA做咨询的时候。意味着TA要来做改变,而TA改变了就意味着家庭对TA的负面影响减小了。当然孩子的改变如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呢?这就要聊到下一个话题。

图源:unsplash



03

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原生家庭议题?

————

(1)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我跟孩子开展咨询工作,或者说与所有年龄段来访者开展咨询工作,都是通过关系来促进来访者的改变。各个流派都很注重关系的建立,跟咨询师建立的关系很类似于依恋关系,尤其接近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我们讲咨询师共情,共情就是妈妈对于婴儿应该给予的能力。孩子哭了,妈妈会去想TA现在为什么哭了。当孩子笑了,妈妈也会很开心和TA互动,亲亲抱抱举高高。妈妈对待婴儿就是在不断共情和靠近,和婴儿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从各种的学术研究数据来说,咨询师承担了早期父母的功能,当然不是说咨询师会把自身是当做父母,现实层面我们不可能成为来访者父母,但心理层面足够让来访者能稳定建立依恋关系。
当孩子在家庭当中有一些部分功能没有发展好,比如说理解自己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能力。其实很多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感,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就会觉得我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他们都不为我着想,他们都是坏人,全世界都对我不好,他们为什么不关注到我?咨询师就是要去解决孩子的自我中心感发展出“这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我”的信念。我之前提到情感比较淡漠的来访,在咨询的过程当中,我就会非常频繁地触碰TA的情绪。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是不可能不存在的,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可能不存在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呢。慢慢的去触碰他的情绪,去感受这个时候TA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时候TA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心理咨询其实从某种角度上代替了一个发挥一个良好的父母功能,然后给孩子创造出一种呃安全的依恋的关系。
当一个孩子未被满足的部分被满足,人生不再是有空缺时,孩子才有足够多的力量,再回过头来去看他的原生家庭。感受自己到底想从爸妈这里获得什么?有哪些部分是可能孩子对父母的误解?

图源:unsplash

(2)认知层面的澄清
很多孩子看待原生家庭会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比如一个90%爱自己的妈妈,但孩子就抓着10%的不好,觉得父母剩下90%的爱都是伪装。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拼命跟孩子解释不是这样的,妈妈很爱你,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其实是孩子认知能力还没发育完善,对父母的期待还停留在100%的好父母,或者100%坏父母的婴幼儿阶段。
关于好妈妈坏妈妈理论可以参考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学中很出名。就是说一个孩子对父母有理想化的期待,总是期待父母能够百分百照顾到自己,但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父母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一瞬间是挺烦孩子的,有某个瞬间觉得孩子是个负担的。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其实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而有这样的感受才是正常的,心理学众多研究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好妈妈也会有烦心的时候,可是你不能否认妈妈是爱这个孩子的。但很多青少年因为心理发育环节迟滞或缺失,很难理解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孩子那里就是非黑即白。
这时候心理咨询师就是需要和孩子进行澄清。孩子以非黑即白视角看家长,TA会以同样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的所有人。如果朋友做了一点错事,TA就觉得朋友不喜欢TA;老师今天随口一句话,TA会觉得老师讨厌TA;爱人忘了一点什么事,TA就觉得要被抛弃了……这样的视角是TA惯有的模式,心理咨询就会做矫正性工作,咨询师并不是一个单纯听故事的人,咨询师会发现这些故事当中一些逻辑不太合理的部分。很多事情发生了,孩子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在孩子的故事里面,其实爱和恨都出现了,可是TA不能意识到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咨询师去反馈给TA:我其实听到你这个故事里,你的妈妈做了这样的事情时你没有生气诶,这意味着什么?然后TA就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觉察。
很多创伤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很多通过心理层面放大夸大的,但不管创伤是真是假,创伤的体验和感受在孩子那里就是真实的,在孩子想象层面上发生事也是创伤。就像孩子一直会觉得爸妈不喜欢自己,即便事实并非如此,可是事实上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跟孩子讲清楚的,孩子在感受的层面就是觉得受伤了。咨询师就是要处理这个部分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孩子不断澄清不合理的信念,其实也是帮助其去处理原生家庭的创伤感受。

图源:unsplash



(3)爱恨的感情流动
很多家长都反馈孩子参加几次心理咨询就开始仇亲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从情绪的角度来讲,如果恨没有办法流动,爱也没有办法流动。当孩子重要可以把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怒表达出来时,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为爱一个人在做准备。
我遇到来访非常痛苦,TA内心对TA父母不满,可是TA不敢说出来,觉得自己说出来之后就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就是罪人。“我的父母总体来说对我挺好的,怎么能够因为这些小事恨他们呢?”。这个信念让TA他非常痛苦,出现失眠,进食障碍。
读者也可以回忆一下如果你在人际关系当中有压抑愤怒的话,其实你会过得非常的辛苦,既无法表达恨,也无法表达爱的时候,这段关系就会走向终结。很多孩子难以处理这样复杂的情感,就会采取自残或者自杀的方式,将攻击性转向自身。
仇亲听起来是情绪表达的良好开端,虽然表现形式很有问题,毕竟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没有成年人这么游刃有余,所以愤怒的爆发会是排山倒海之势袭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一直仇亲,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关于仇亲持续多久是正常,确实很难说,但据我的观察来看,1-6个月是孩子愤怒情绪宣泄的阶段,如果仇亲超过半年,比如半年都不跟家里人联系等等,那么其实问题是比较严重值得关注。孩子一直压抑愤怒或者一直保持愤怒都不健康。
那如果说孩子一直仇亲怎么办呢?往往这样的孩子你想让TA来做咨询都很难,因为孩子处在谁也靠近不了的状态。尤其是家长推荐的咨询师,直接会被孩子看作是父母的同谋。这种情况的确是很棘手的,只能说各家情况不一样,用的方法也不同,有机会我写篇专题文章展开讲讲。
那对于家长来说面对一个仇亲的孩子,肯定非常痛苦难受。但是家长一定要知道,当一个孩子在用愤怒的方式不断伤害自己最爱的人时或者爱自己的人时(我相信不管家庭如何复杂,大部分家长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孩子一次又一次把爱推开的时候,其实孩子也会非常痛苦的——在TA那里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TA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同时也不断远离自己渴望的爱,让自己成为一个加害者角色。
第14期青少年线上营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每个辅导员都会分到7个孩子。其中有个孩子被父母推着来参加活动很不舒服就对着辅导员撒气,家长看到孩子不高兴就也对辅导员撒气,辅导员很受伤也很委屈。在进行督导时(这是线上营的常驻督导师,来自台湾从业二十几年的注册督导师),督导师这样回应
“家长和孩子有抱怨那也正常,不用太往心里去。辅导员只需要接住家长的不满即可。辅导员本身不要因此受伤,辅导员如果够坚强,没有受伤,那就可以好好接住妈妈跟小孩的需求,反而小孩不会有创伤。因为那些要求他们知道不合理,这样的不合理要求伤害到想照顾自己的人,那反而孩子受伤比较严重。
辅导员只要坚定地做好辅导员该做的事情就好了,就让妈妈抱怨,就让小孩抱怨。辅导员要这样的能力接受家长跟小朋友的抱怨,就这么简单,接住就好了。辅导员在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时需要及时寻求机构支持。”
督导师的这段话也反映了心理工作者到底在做些什么。就是不断的理解接纳,接受攻击但不像孩子生命中其他人那样害怕远离TA,而是不断的想要靠近孩子。心理咨询师也就是要做他生命中那个不会被TA推开的人。你再怎么伤害我,你再怎么就是对我不好,但我依旧愿意来和你咨询。因为咨询师相信一个孩子既然愿意来,那TA也是期待得到改变的。TA是想要变得更好的,所以才会来。心理咨询师会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再怎么糟糕的孩子,来到咨询室内TA依旧是想变好的。
面对仇亲的孩子,咨询师到底做了些什么?就是做了那个在TA生命中不会因为TA的攻击而被受伤害想要逃离的那个人,是受到孩子攻击但依旧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那个人。咨询师顶着狂风暴雨想去敲开孩子心门,依旧想要靠近孩子,这样的关系体验对孩子来说是具有治愈性的。(当然咨询师收费这么贵也是有原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