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哥最早是在翻阅《贵州通志》的时候,注意到贵阳曾经有一处神奇的名胜叫做神应泉,具有罕见的“声控”出水现象,但通志只记载了它在“巴香”,改哥根据这一地名,却查不到它具体在哪里。
改哥找了这个泉好几年,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把贵阳附近类似的间歇泉(贵阳圣泉、修文三潮水)和声控出水泉(平坝喜客泉、长顺潮井)都去看过了,直到前不久才找到线索。
后来再看《贵阳府志》的时候,发现前人已经调查清楚了位置,是在巴香里的水尾寨,所以只要搞清楚巴香里水尾寨是现在的哪里,就能缩小寻找范围了。多种史料证明,巴香里应该在现今的龙里县东北部与开阳县、贵定县三县交界的清水江畔,以巴江乡巴江村为中心,当时包含了现今开阳县的部分地区。
之前改哥听说过巴江乡水尾寨的渡口处有个名胜叫可憩亭,在网上搜索“水尾可憩亭”,发现一篇叫《古寨今昔——水尾的变迁》的文章,是为地名故事征集的稿子,其中提到水尾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间歇泉,但没说叫什么名字。
于是赶紧购入《龙里地名故事》一书,书上果然收录了这篇文章,并且还是改写过的,注明了间歇泉的名称为“送钱井”,看来现在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口间歇泉曾经叫做“神应泉”了。“神应泉”的位置最后一次有明确记载还是在道光《贵阳府志》上,到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没人知道它在哪里了。问题可能出在,昔日的这处贵阳名胜,由于政区调整后不再属于贵阳市而是归属于黔南州,便逐渐被世人淡忘了。
既然已经搞清楚了它在哪里,待到天气好转,改哥一定会去寻找这处被遗忘的古贵阳名胜,亲眼见证它现在是否还那么神奇。
We must away, ere break of day,
We'll ride in the
gathering storm
相关资料:
嘉靖《贵州通志》神应泉词条
![]() 道光《贵阳府志》P172,神应泉词条交代了地点在水尾寨
《水文地质普查和历史资料的应用》P157
《天下奇闻》P157
![]() ![]() 《龙里地名故事》P78《水尾——古寨今昔》
作者:莫开荣
水尾,顾名思义,即水的尽头、河(溪)的发源地。
龙里县北部的清水江,有一条清澈的支流,从河口沿两岸陡峭壁立山峡上溯,逐渐开阔。行数里,一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四面环山的山间盆地便展现眼前,使人豁然开朗。盆地不大,方圆不过一平方公里,水尾古寨就坐落在盆地中央。
寨子不大,也就七八十户人家,可在民国前的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贵州这边远、贫穷、落后的山区,可也算是较大的寨子了,更何况还是地处古湘黔驿道(旧时称中大路)要冲。据原清水江古渡口可憩亭内泐于清代的道路重修碑记载,古道起自黄平旧州,止于贵阳水口寺,是湖、广进贵阳,走川、滇的必经之路。
寨中居民以莫姓居多,次为文姓,均为汉族,自称是明代戍边移居于此,分别居住在寨子内的文家街、中街、上街。房屋全为木构悬山青瓦顶。街上道路全为石板铺墁。一条小河从寨中流过,一座精致的单孔石拱桥横跨两岸,两株抱大的柏树似卫兵屹立桥头。寨子西头宝山柏树林中掩映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四合院古建筑,那是莫氏宗祠,清末以来,祠堂两厢一直作为地方教育的办学用地,直至本世纪初拆毁。宝山北麓,一口远近闻名的间歇泉(名称为“送钱井”),时涨时消,让人感到扑簌迷离、浮想联翩。
据老辈人叙传,明、清以前,此地热闹非凡,军队、官差、商贾、马帮云集。马店、客栈、商铺遍布。六天一场的集市,更召来四方各族乡民聚集,或买或卖、各取所需。
解放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逐渐让人们告别了那人挑马驮的时代。古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由于铁路、公路的远离,使这偏僻的山村更显落后。现在的人们对那曾经的繁荣早已忘却。只有那些古老的客栈、马店、商铺的柜台还有那街道上残缺的石板,还常常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根据依稀的记忆给儿孙们重复着上辈讲过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轻人耐不住山村的寂寞、贫穷,纷纷向大都市寻找幸福、富裕,只有在过年时节才开着小车、骑着摩托、带着妻子回到这生养他们的土地上,看望他们那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子女。
如今,让人们可喜的是,改革的春风终于逐渐吹进了这低凹的盆地。首先是国家对西部的开发政策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电网改造、村寨道路硬化、自来水安装、公路网建设、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危房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小康、精准扶贫……水尾的落后面貌正在改变,她的明天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