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鹤虱

 草药君 2022-05-15

性味归经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中毒表现为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腹泻等。一般可自行消失,必要者可对症处理。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生于山坡路旁、旷野或田间。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救荒本草》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胡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小白花,众花攒开如伞盖状,比蛇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亦大。其根比家胡萝卜尤细小。

性状

本品为双悬果,呈椭圆形,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淡绿棕色或棕黄色,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钝圆,背面隆起,具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黄白色钩刺,刺长约1.5mm,次棱间的凹下处有不明显的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分果接合面平坦,有3条脉纹,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以籽粒充实、种仁类白色、有油性者为佳。

方选

①治蛔虫病、绦虫病、绕虫病:南鹤虱6克。研末水调服。(《湖北中草药志》)

②治钩虫病:南鹤虱45克,浓煎两(次)汁合并,加白糖适量调味,晚上临睡前服,连用2剂。(《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虫积腹痛:南鹤虱9克,南瓜子、槟榔各15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④治蛲虫病肛痒:南鹤虱、花椒、白鲜皮各15克,苦楝根皮9克。水煎,趁热熏洗或坐浴。(《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阴痒:南鹤虱6克。煎水熏洗阴部。(《湖北中草药志》)

几种鹤虱区别

1.鹤虱(北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 味苦、辛,性平;小毒, 归脾、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主蛔虫病、蛲虫病。

2.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常作为南鹤虱伪品出现。

3.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

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