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的故事 2022-05-16 03:49 原载:《博客天下》2017年第7期 作者:裘雪琼 邓建永已经很久没有走进新华书店了。 他最近一次探访这家国有老店,是在2016年8月。他是4月24日即将播出的新华书店80周年同名纪录片总撰稿人。为搜集素材,他从北京去了趟哈尔滨新华书店旗下的果戈里书店。 实际上,自10多年前起,邓建永就鲜少踏入新华书店。60岁的他已习惯网络购书,也有了更好的阅读环境,无需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把新华书店当作第二个家。 他跟新华书店的关系,被时代潮流冲出了一道不断加深的沟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新华书店的情感被稀释、被割舍。“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没有变,是觇标,是温暖的思想灯塔。”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的咖啡店里,邓建永说。 某种程度上,新华书店陪伴了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收藏了他不同时刻或隐秘或挂在脸上的快乐与哀愁,也帮助他完成了最初的文学启蒙。 同为50后的作家马原有类似的记忆和经历。在那个物质短缺、娱乐匮乏的年代,遍布全国的新华书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精神仓库,收留了大量无处可去的年轻人。他们在那里买书、看书、等人、约会、社交、打发青春—说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禁止喧哗的广场。 马原还记得那个扎着两个麻花辫的前女朋友。当时他中专毕业,被分配在辽宁阜新铁路系统工作,享有免费乘坐火车的权力。每隔几个月,他都会乘4个多小时的火车去沈阳见在那里工作的女朋友。他们的相处大多在新华书店度过,阅读是他们无声的交流。 如今,近30年过后,他跟邓建永一样,很少再踏进新华书店,“好几年前为配合出版方,去各地新华书店办过签售会,但自己去买书,基本没有了”。他购书读书、获取信息、扩建知识结构、与人聚会等需求,有了更多的渠道和选择。 最初因为政治需要而在抗战期间的延安诞生的新华书店,在从一个小小的场地成长为拥有近万家门店的共和国“巨无霸”后,身上的多层色彩在慢慢褪去。可能它本质未变,仍然是国有,仍然以卖书为主营业务,图书品类也越来越多,但它承载的内涵已远不如从前丰富。 它一度浓烈的政治意味随改革开放而淡化,独特的文化启蒙光輝因出版业兴盛和民营书店的崛起而消散,书籍被音像制品、电子设备、文化产品“围剿”,安静的读书氛围被打破,马原记忆里那种拼命压低声音却难掩激扬神态的文学讨论氛围,已难以再现。 回过头看,它的进化和发展更像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从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复杂场所,回归到通俗意义上的书店。 “参加书店就是参加革命” 86岁的赵金城把稀疏白发在后脑勺系成了一根小辫,走路须拄拐杖,耳朵也有点背,记忆却出奇地好。时间潮水般正在从他身上退去,他脑海里一些事情却像石头一样留在了岸边。 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