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0贾钰树.合作失灵:小组作业为何不如组队踢球给力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5-16

      小组作业作为大学课程重要的考核形式,屡见不鲜,但是其频繁出现的“合作失灵”现象,让许多大学生困扰不已。本篇文章将在《形同神异:小组作业和组队踢球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分析小组作业的“合作失灵”原因。

角色缺乏设定:

作业分工不如球员站位明确

      组队踢球上场之前,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站位便已然确认了,有明确的前锋、后卫、门将等区别,不同的位置是分组的前提条件,两个同位置的人,是不会加入同一个队伍的。而反观小组作业,相比之下就存在问题,小组分工很难确保能力不产生冲突和重合,因为大学课程的小组作业有的是教师根据学号或座位的顺序分配的,组员之间陌生隔阂、了解不多;还有的是班内自愿组合的,选择范围有限,且大多数都是熟悉的朋友组队,也很难避免能力重合和冲突的分到一组,朋友之间碍于关系有些话不方便明说,也容易因为沟通缺位而导致分组存在问题。而分组上存在问题,那么任务分工上自然就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容易产生一人干多活、其余没活干或是任务之间重合度过高以至于互相妨碍等现象。

需求无法统一:

被动参与致使需求层次各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方面: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依次由低级向高级波浪式的推进,当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需求就不再活跃,个体开始关注更高一层的需求,管理学上,前两个层次称为物质需求,后三个层次称为精神需求。在组队踢球中,球员们的需求十分统一,都是为了获胜后的荣誉带来的满足感,这是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需求,球员们自然会在相同的需求层次下,劲往一处使,共同促进合作的成功。而在大学课程的小组作业中,队员的需求层次各异,有想要做出成果,证明自我价值的,这是精神需求;也有只想要拿到学分的,这是物质需求。当需求层次参差不齐时,组员就很难达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合作,低需求层次的会感觉高需求层次的要求苛责、多此一举,而高需求层次的又会认为低需求层次的态度消极、划水摆烂。

氛围欠缺热烈:

无目标无胜负难及战时状态

      组队踢球的持续时间短,胜负欲的强烈刺激使得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成倍增长,球员们注意力与精神强度高度集中,每个人都达到了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战时状态”。而小组作业基本上都是以周为单位,有较长的持续时间,每个人都是以较为平均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小组作业的讨论与完成中,而在合作期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长久的沉默现象、观点冲突的激烈矛盾、较难任务无人愿意承担的尴尬以及对质量不高的完成部分的批判与改进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每个人的精力都在消耗,热情在减退,逐渐进入“倦怠”的状态。此时会产生情感耗竭,每个人的精气神都耗尽了,很难产生灵感的迸发与观点的创新;而长时间的低效能状态会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产生习得性无助,开始怀疑我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逐渐逃避小组作业的任务,进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收益违背算计:

名分剥夺和搭便车降低投入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发现: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小组合作产出的成果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任何不为公共物品生产付出成本的人都可以无障碍地享受到与为公共物品生产付出成本的人相同效用的物品,所以在小组合作中,许多人都想搭便车,享受别人的成果,自然没有人会拼尽全力,这体现出一种个人理性到群体非理性的特点。而总有人要付出努力,挑起大梁,毕竟人人搭便车,是出不了结果的。然而因为小组作业的公共物品性质,挑大梁的那位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好处,组内每个人得到的加分都是一样的,搭便车的与挑大梁的最后都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这就是名分剥夺。在受到名分剥夺的打击后,那位挑大梁的会不会下次小组作业就变成了搭便车的,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大学生的小组作业由于多种原因出现“合作失灵”,不如组队踢球给力。首先是角色缺乏设定,作业分工不如球员站位明确;其次是需求无法统一,被动参与致使需求层次各异;再次是氛围欠缺热烈,无刺激无胜负难及战时状态;最后是收益违背算计,名分剥夺和搭便车降低了个体投入。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