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呃逆;嗝喽;病因;治疗;预防 【摘要】呃逆的诊断较易,治疗方法多,一般用物理方法即有效,顽固的呃逆可用药物治疗。呃逆和嗳气是不一样的,一般是可以预防的。 呃逆俗称打嗝。河曲人称“嗝喽”。 打嗝与膈肌的运动密切相关。当膈肌本身或控制膈肌的神经病变受到刺激,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带动声门骤然 关闭,致喉咙间发出“呃”声,或“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主控制。中医认为是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病因】 1.一过性打嗝 吃饭过快、过多、过冷、过热;环境温度过冷、过热变化;情绪过度兴奋、紧张,心情抑郁不畅、暴怒可致打嗝,但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 2.顽固性打嗝 较少见,多与消化道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通常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 (1)消化道疾病 最常见的如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肠梗阻、胃出血等。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较常见的包括脑膜炎、脑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 (3)胸肺病变较少见,包括肺炎、肺癌、胸膜炎等。 (4)纵隔病变少见,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5)其他包括代谢紊乱、肝肾功能不全、手术引起。 (6)药物引起 如麻醉药、镇静剂、类固醇类药物。 (7)生活及环境的变化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饭过快、过多、过热、过冷,酗酒等;情绪紧张、焦虑、兴奋等;温度过冷、过热的环境都可引发打嗝。 【诊断】 根据患者的频繁“呃呃”声,伴有胸部、腹部或喉咙有轻微的紧绷感觉,即可诊断,当然引起打嗝的原发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找准病因便于治疗。 【治疗】 1.一般治疗 健康人打嗝,通常会自行消失,或用物理方法可终止。 (1)吹气法 用纸袋罩住口鼻,在纸袋内反复呼吸。 (2)含水屏气法 含一大口水,屏气停止呼吸,待无法忍受时咽下水。 (3)深吸气后屏气法 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后缓缓呼气,可反复进行,直至打嗝停止。 (4)按压眼球法 患者闭目,用双手拇指压在眼球上,按同一方向适度揉压,至打嗝停止。有眼病和心脏病慎用。 (5)按压眶上神经法 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眼眶上,压力以能忍受为度,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嘱患者有节奏的屏气 。 (6)牵舌法 患者张口伸舌,用纱布裹住舌前部向外牵拉,以忍受为度,持续30秒钟,后放开使舌体复位,如此反复操作致打嗝停止。 (7)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用一些特殊方法突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使打嗝停止。 2.专业治疗 (1)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剂(氯丙嗪、氟哌啶醇),肌肉松弛剂(氯唑沙宗片、巴氯芬、盐酸乙哌立松片),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丙戊酸、卡马西平)。 (2)膈神经阻滞剂 在膈神经周围注射麻药。 (3)颈椎横突旁封闭疗法 在颈椎横突处注入麻药。 (4)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 通过起搏器刺激膈神经,恢复其正常节律,治疗打嗝。 3.中医治疗 针灸、穴位注射、耳穴贴敷、艾灸、咽部刺激等方法,中药用镇静安神、宽胸理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达到解呃止逆的功效。 4.打嗝与嗳气的区别 (1)打嗝 是指膈肌痉挛收缩后,引起声带突发关闭而产生的“呃”音,声音短促,音调较高。多与消化道 神经系统和膈肌周围疾病有关。 (2)嗳气 是胃中的气体返流至咽部发出的声响,声音长而缓,音调较低,主要与胃肠道疾病有关。 【预防】 1.吃饭不要太快,要细嚼烂咽。 如果出现打嗝,要停止进食,立即喝热水,分次咽下,以缓解和抑制打嗝。 2.吃饭要七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 尤其在饥饿的状态下,大口、过快、过多的进食,更易引起打嗝,要倍加小心注意。 李掌青 1968年医药院校毕业,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经验甚丰,教训亦有,每天与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