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提高基层及一线中青年医生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诊疗技能,促进房颤规范化诊治,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推出“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能力提升”栏目,邀请国内房颤领域知名专家,分享临床实用经验,解决房颤临床诊治常见问题。
目前针对房颤本身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节律控制及室率控制,二者的选择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于不同个体,具体用药也存在不同选择。 是进行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是房颤发作转复窦性心律(窦律)治疗?还是长期的窦律维持治疗? 对于不同的治疗目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应加以注意。本篇重点阐述转复窦律的治疗。 转复窦律治疗 迄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比房颤,维持窦律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包括减少房颤相关的症状和卒中并发症、提高运动耐量等。 ![]() 指南中推荐的房颤转复窦律药物主要为Ⅰc类(普罗帕酮)及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中国大陆很少能获得氟卡尼等药物,普罗帕酮为最常见的Ⅰc类药物。 在一些阵发房颤患者中,房颤多数由心房异位兴奋灶所触发,普罗帕酮对这种触发灶的抑制作用较好,同时可能对转律后的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等心律失常也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因此推荐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急性发作患者中应用。 静脉或口服应用普罗帕酮均可较快起效。普罗帕酮的生物半衰期较短,临床上口服应用时宜每8h一次,而非早中晚3次服用。同时其长期应用的副作用较小,可在较长时间内规律应用。对于偶尔发作且发作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顿服450~600 mg普罗帕酮(口袋药)来转复窦律也是合理的,但一定要有药物安全性试验阴性的前提。 ![]() 在国内转复窦律最常用的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其对心室率不慢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 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器质性心脏病时也是安全的选择。短期应用胺碘酮的毒副作用并不明显。 伊布利特是较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房扑的转复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药物。 在房颤转律前应用,能够提高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单独应用伊布利特来转复房颤的效果也较为理想。 不过,应注意其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风险,应用时需要常规心电监护至用药后2~4h,并关注应用后QTc的间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