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出血ct学习   2 脑出血

 得过且过8vj499 2022-05-16

1、脑出血机理

非创伤性脑出血基本演变示意图

(1)、超急性期向急性期演变(细胞内养合血红蛋白-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伴周围水肿)

(2)、亚急性期向亚急性晚期转变(脱氧血红蛋白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

(3)慢性期:正铁血红蛋白转换成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病灶形成囊腔,水肿减轻,逐渐吸收并胶质增生,遗留缝隙样病灶

颅内出血的演变时期是基于MR T1 和T2信号进行大致区分;超急性期MR和CT同样敏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则是MR更敏感

2、脑出血简述

(1)、脑出血常见症状:高血压(最常见)、呕吐、意识障碍、头疼、癫痫发作(不太常见)

(2)、脑出血部位危险程度(深部危险)

A、后颅窝及脑叶出血(浅部)比深部出血死亡率更高

B、脑室扩大:脑叶伴脑室扩大死亡率高;丘脑(脑深部)出血伴脑室扩大死亡率相对低(其实是上一条的衍生)

C、华法林使用相关的死亡率高(抗凝血药)

(3)、脑出血影像解读

A、血肿周围大范围血管源性水肿:警惕潜在肿瘤可能

B、CT显示急性血肿显著异质性预示血肿扩大、死亡率增高

C、涡流征、造影剂外渗和强化预示血肿扩大和死亡率增高

D、液液平面:警惕潜在凝血功能紊乱。

3、脑出血各期ct表现

急性期(超急性期):

时间:0~3天

A、高密度灶: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均质的高密度灶

B、58:ct值为50-80hu

出血即刻:40~60hu不均匀高密度

出血后数小时:血块凝固收缩,密度增加到60~80hu  

血块成熟:血肿核心密度可增加到80~100hu

扩展:

如果血红蛋白<8~10(血友病、肾衰)则出血呈等密度

涡流征:高密度血凝块周围出现较小低密度区,表现为涡流样结构(活动性出血)


C、水肿带(低密度):血肿周围见低密度带环绕,为水肿带

D、占位:出血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因水肿及血肿占位使脑室沟池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于出血后3-7d达高峰,为脑水肿高峰期)

正常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 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 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 被挤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 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 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群,称为脑疝。脑疝是由于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等。

亚急性期

时间:3~10天

A、血肿密度逐渐减低(每天下降1.5hu左右),灶周围水肿明显到逐渐减轻(水肿高峰在发病后约5天)

B、水肿周边吸收,中间仍高密度,出现融冰征,扫描呈环形强化,呈现靶征

C、出血后1~4天血肿(原高密度影)呈现等密度,时间长短取决于病灶大小

慢性期

时间:大于10天

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腔隙形低密度影,病灶较大者呈现囊性低密度区(也可无明显残留或钙化)

增强CT

活动性出血时刻:造影剂渗出、CTA斑点征 

亚急性~慢性期(3天~1个月):边缘增强(环形、靶征)

慢性期(2~6个月):增强消失

4、脑出血不同部位ct表现简述

A、脑实质出血:

症状:患者偏瘫、口角歪斜、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

ct表现:高密度(脑实质呈灰色)

脑实质指的是大脑、小脑、脑干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性部分,不同于没有实质的脑室、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等部分。脑实质是由神经元细胞和他们发出的轴突为主要组成部分,中间填充神经胶质细胞,用于支撑脑组织和结构。脑实质包括脑白质和脑灰质,脑白质是神经纤维、轴突,灰质主要是神经元,集中于大脑皮层和一些深部核团

B、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部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脑沟、回、脑的分叶和颅底的特殊结构造成的,在脑部不平的表面,有一层很薄且透明的膜覆盖,这层膜叫蛛网膜,跨越这层不平的表面,膜的下面,凹下去的空隙内充满了脑脊液,所以ct扫描时,能看到脑表面、颅底的鞍区,大脑之间会有低密度影(比其他地方黑),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里充满血液,就会在ct上显示高密度影。

ct表现简述:沟回(脑沟脑回)出现异常高信号

症状:头疼(剧烈)、恶心呕吐

突然起病,以数秒或数分钟速度发生的头疼最为常见。患者能清楚描述起病的时间、情景。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少数可在安静状况下发病。约三分之一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头疼、恶心、呕吐等证

ct结果判定颅内动脉瘤位置

A、鞍上池不对称积血:颈内动脉段动脉瘤破裂

B、外侧裂积血:大脑中动脉段

C、前间裂基底部积血:前交通动脉段

D、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

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周内最为敏感,一周后MRI可作为诊断依据

脑底部或者脑表的病变导致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和继发

常见病因

A、颅底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该环前半部分多见)

B、脑血管畸形(多为动静脉畸形,畸形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处)

C、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他

原发CT主要表现(脑池、脑回高密度)

脑的纵裂池、侧裂池、脑表沟回、四叠体池、鞍上池、环池或小脑幕等处高密度改变

继发CT表现(各处都可以发现高密度)

脑实质、脑室内、硬膜外、硬膜下;脑池或脑沟回内高密度改变

脑实质出现异常高信号通常为动脉瘤引起,非常危险,要神经外科会诊决定手术否

硬膜下出血

症状:头疼、恶心呕吐

ct表现:新月型硬膜下异常高密度影

基底节区血肿呈肾形

硬膜下血肿: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血液聚集在硬脑膜下腔。

A、急性硬膜下出血(3天以内):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密度很均匀

B、亚急性硬膜下出血(3天~3星期):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等密度影

C、慢性硬膜下出血(受伤超过3星期):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

硬膜下血肿可导致脑组织和侧脑室受压移位,中线移位,甚至发生脑疝

硬膜外出血

硬膜外出血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此处形成的血肿是硬膜外出血。

硬膜外出血的典型ct表现

A、颅骨内板下方存在双凸型或梭形高密度影

B、也有患者呈小的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

C、少数ct可表现为半月形或新月形,做增强CT可见血肿内缘包膜增强

硬膜外出血多为脑外伤所致,因颅骨受外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所以一般血肿局限,出血一般不超越颅缝

硬膜下出血与硬膜外出血鉴别

1、硬膜与颅骨紧密结合,分开很困难,在颅缝处结合尤其紧密,故硬膜外出血必定是动脉出血,多为脑膜内动脉分支(只有动脉破裂才有足够压力分离硬膜与颅骨)那么只有颅板骨折才能造成动脉管壁撕裂,所以

A、硬膜外出血几乎都有骨折

B、骨折不跨越颅缝,血肿也肯定不跨越颅缝

C、(硬膜外出血)梭形

2、硬膜下血肿多来源于桥静脉出血,静脉压力低(不足以分开硬膜与颅板),但出血量可以多可以少可以慢性,所以硬膜下,跨越颅缝很正常。密度可以高可以低可以由于反复发作而高低不均,可以有液液平面。多为新月形。

慢性出血多无外伤史,即使有外伤史也是出血压迫导致自己摔倒。

3、硬膜下血肿吸收很快,硬膜外难以自己吸收

4、骨折同时撕裂硬膜可有硬膜外、下同时出血,但此时必定有骨折

脑室内出血

出血量少时,多沉积在两侧侧脑室后角、三脑室后部或第四脑室顶部

大量出血,脑室“铸形”改变,有时可呈分层现象,可造成脑积水,预后不良


参考

颅脑CT看不懂?手把手教你看颅脑CT

脑出血CT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表现

脑出血影像诊断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