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脑外伤前后影像表现

 zskyteacher 2018-01-23



原著主编:高艳、郭锬、张璋

颅骨骨折

    1.发生机制:暴力作用于头颅产生反作用力,使颅骨局部或整个颅骨弯曲变形导致骨折。

    2.分类: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状骨折、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和穿通骨折。

    3.颅盖骨折:最常见,表现为颅盖骨骨质断裂、重叠或移位。包括线状骨折、凹陷骨折、颅缝分离、粉碎性骨折和穿通骨折

   ①线状骨折:占颅骨骨折的63%,骨窗显示颅骨全层断裂,个别情况可单独发生内板断裂,常伴有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颅内常合并硬膜外血肿。

   ②颅缝分离:以人字缝多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正常颅缝宽不超1.5mm,若大于1.5mm或两侧相差1.0mm以上,可诊断颅缝分离。

   ③凹陷骨折:骨窗显示颅骨全层凹陷,骨片移至颅内,常刺破硬脑膜造成局部出血,可产生血肿压迫脑组织。

   ④粉碎性骨折:骨窗显示骨折部位多个碎骨片,可刺破硬脑膜,伴其他部位或局部血肿。

   ⑤穿通骨折:有颅骨骨折,而硬膜完整称为闭合性颅脑损伤;骨折刺破硬脑膜,称为开放性损伤,CT显示受伤局部头皮全层裂伤,可见颅骨缺损和移位的骨折片,同时还可见颅内血肿形成及软组织损伤。

    4.颅底骨折:在颅骨骨折中占22.9%,单纯的颅底骨折多为内开放性线状骨折

    ①颅前窝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可出现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骨折患者视力下降或失明,含气空腔的骨折可致颅内积气。

    ②颅中后颅窝骨折:可见骨折线横断岩骨,同时累及颅中后窝;颞顶部骨折线延伸至颅中窝或颞鳞部骨折达乳突部。

    5.颅缝在CT上有一定的走行部位,颅骨外板呈锯齿状,而血管沟仅见于颅骨内板。

颅内血肿

    1.由于创伤等原因,脑内血管或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之后,血液积聚在脑内或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颅内血肿是急性脑损伤中最常见且严重的继发性改变。

    2.根据血肿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外血肿和脑内血肿,前者又分为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后者分为脑内血肿和脑室内血肿。

    3.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3天之内,亚急性3天到21天,慢性超过21天。

     硬膜外血肿:外伤后血液积聚于颅内硬膜外腔形成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

    ①急性硬膜外血肿:CT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梭形的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血肿可见占位效应。有些密度不均匀,在高密度区内混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等密度区,即漩涡征,为硬脑膜撕裂,脑脊液进入血肿或血肿内有进行性出血所致,该征象预示血肿会迅速长大。

     ②常合并颅骨骨折;

    ③静脉源性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

    ④少数患者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CT扫描呈均匀等密度或完全低密度,也可发生钙化。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因头颅在运动中受伤,尤其为对冲性外伤所致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血肿范围广,可超越颅缝甚至覆盖整个大脑半球。常合并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可呈均匀等密度或分为沉淀在下层的血细胞和上浮的血清,CT表现为新月形血肿上半部分呈低密度,下半部分呈高密度,两层之间分界清楚。

    ③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CT表现与亚急性期相似,呈新月形混杂密度或有液平分隔的上低下高密度影,中晚期血肿呈梭形、新月形或3字形的低密度影,有占位效应

    .脑内血肿:血肿多位于额叶、颞叶,其次为额颞或颞顶交界区等部位

    ①脑实质内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脑室局部受压,血肿较大时,大脑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有占位效应。

     ②随血红蛋白的崩解,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并向中心逐渐缩小。

     脑挫裂伤:指脑外伤所致的器质性损伤,包括局部脑水肿、坏死和皮质常同时受累,低密度区中散在高密度出血灶。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白质和皮质常同时受累,低密度区中散在高密度出血灶。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脑沟和脑池内线状高密度影,多见于脚间池和外侧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合并脑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室内积血和脑外血肿。

    弥漫型轴索损伤:脑白质弥漫型损伤是指颅脑遭受旋转力外伤时,脑白质和脑灰白质交界处及中线结构等部位被撕裂,使上述部位的神经轴突弥漫性断裂,称为轴索剪切伤,CT扫描脑组织弥漫肿胀,脑灰白质分界不清,其交界处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池受压变小,无局部占位征象。

脑外伤并发症及后遗症

   1.颅脑外伤后由于损伤程度重、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选择有误,以及治疗过程中处理不当等因素,可导致出血并发症和后遗症。

   2.外伤性颅内积气:CT示颅内积气,潴留在硬膜外腔、硬膜下腔、蛛网膜下隙、脑室系统及脑实质内,提示颅内外交通,是诊断颅骨骨折,特别是颅底骨折的重要征象。

    3.鼻窦积液:CT显示病变窦腔内有较低密度,CT值与水相似提示窦腔积液,若为软组织密度,则为血液。

    4.外伤性海绵窦动静脉瘘:CT平扫可无异常改变,部分病例增强扫描显示眼静脉明显增粗,患侧海绵窦增大。

   5.脑室穿通畸形和脑萎缩:颅脑损伤,特别是脑室穿通伤产生脑内血肿后,脑组织坏死,液化吸收形成囊腔,为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其内部的CT至接近于脑脊液,常与侧脑室相通形成脑室穿通畸形,也可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形成脑萎缩。

    6.外伤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扩大和脑萎缩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