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 以上,是我很久之前的一个回答,当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来没想到原来这句话杀伤力这么大,能被人记到现在,可见真的是刺痛到了一部分人。 其实简简单单地用两三句话来概括两个将近三百年的王朝,肯定不准确。但刨除开一些特殊事例,从统治思想上入手,用上面的话来概括两个王朝,问题并不大。 吃如果让我们选一个文化巅峰的朝代,相信大多数都会选宋朝。而后元朝建立,虽然有元曲流传,但社会各方面的退步如文化、经济、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与宋朝时期都有了明显的倒退。 元末时,百姓更是穷困潦倒,一斤粮食上涨到1500文,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饥民。 要知道,北宋时粮食为4文-12文一斤米,南宋时物价增长,为12文-24文一斤米,通过对比你就知道元朝时期粮食价格有多离谱,朱元璋为什么会去要饭为生了。 说明清先说宋元是因为,我想告诉大家,大多数汉人掌权的朝代,才会真正的对老百姓好,而五胡乱华等不是汉人的朝代,一般老百姓过得都很凄惨,这并不是统治能力来决定的,这是由统治思想来决定的,因为下面的百姓并不是他的同族同胞,他们所考虑的一定是怎么统(NU)治(YI),而不是治理。 发展到明代,有一点是公认的,整个明朝的物价几乎可以说是五千年以来最稳定的朝代,除去崇祯朝,整个明朝粮食价格基本维持在200-500文一石之间,没有特别便宜和特别贵的时候,也就是在1.5文-4文/斤的区间,波动极小。 到了清朝时期呢? 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粮价也要在500-1000文一石之间。 ![]() 盛世时期粮价要高出明朝一倍有余。 康乾盛世,只是相对于清朝的盛世而已,然而细算的话,这个盛世还要打个折,因为乾隆十年开始粮食价格就开始飞涨,然后到嘉庆六年,粮价居然就上升到了4900文一石,上涨七倍! ![]() 而后直到清朝灭亡,粮价一直在3000文一石左右。 ![]() 上面是博主玄九尘的数据,跟我找到的数据基本一致,满清前期的康乾盛世粮食价格要比明朝的平均价格高出一倍有余,后期更是高出十倍。 如果康雍乾时期是盛世的话,我是不是可以说整个明朝时期都是盛世? 另外从外国使臣游记书写的明清时期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出上面数据对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比较直观的改变。 明朝时期: 在中国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个时代的葡萄牙人曾德昭,写过一本书叫《大中国志》 ,记载的时代基本已经属于明朝灭亡的前夜,然而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地方,人们生活依然十分富足的优越:
这里描述了商船,还有游乐用的船。
对于百姓吃的方面的一点描述。
这句自己看吧,自己理解。
我直接从其他网站贴来的书中内容,原文作者注解中所说的明朝时期人口,与我认为的一样,明朝人口至少应该在两亿以上。
对于明朝海关和海外贸易的描述。 下面贴一下最重要的一段,书中说了当时中国人对于外来事物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明朝一直延续下去,大概率是不会闭关锁国、停滞不前的。
现在许多人都把明清混为一谈,把清朝的落后归结到换成明朝也会是一样的结果,好像明朝也会一定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必与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态度。 然而这是错的,明朝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清朝出过一个吗?到了明末仍然有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出现,可步入满清却一个这类的人物都没出现过,人们最基本的思想都没有出现,可能会有发展吗? 明代早在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廷相就已经说过:“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以为千百国皆应之,而国君行政之善恶,又未必一日月而均齐也” 认为中国只不过是千百个国家中的一个,认为如果天象之变都“为中国之君谴告之”,那就“偏矣”,也就是说那就是老天太偏心了。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明当时明朝的知识分子对于对于天下的认识已经相当开阔,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中国本土,而是确切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世界许多国家中的普通一个而已。 明末著名的反清志士,和满清不共戴天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与陈遵之书》)这又是何等豁达,是何等自信开放的胸襟。 李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说,明朝“没有人号召'师夷之长’,因为根本用不着号召。明朝人对待各种技术的一般态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来自哪里。” 以上内容来源于B站作者猴子吃橙剂,没做更改直接贴过来了。 《中国扎记》这样记载当时的明朝:“这里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有这样的记载:“在该国有许多河流,人们种植稻米,这是全国人的普通食物和粮食。……他们收获如此之多,以至在米价最贵的时候,你用一个里亚尔钱币可购买一法捏格。”“他们的一些村子大到只缺一个州的名字。 ” 这里也提到了吃的方面。 关于明朝的书还有很多,这里不在贴了。 清朝时期: 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乾隆五十九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道:“事实上,触目所及的无非了贫困落后的景象。”“(清)贫困得让人吃惊,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被人捡去吃。”“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这样记载:“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百年后的法国学者佩雷菲斯在《停滞的帝国》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马戛尔尼们戳穿了满清的盛世神话,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愚昧之世。在他看来,“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 “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愚昧”。 上面这些也是直接贴的,如果有人认为我有挑选的贴内容,那么请贴出一点外国游记中记载满清生活下百姓富饶的描述出来让大家看看。 有吗? 上述的描述在整个满清时代是一脉相承的,无怪乎到了清末,外国人拍的照片,国人形象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跟非洲人似的。 上面的差距是因为智商的差距吗?我认为不是,就是统治出发点的问题。 长城长城问题说过很多遍了,长城并不是明朝的国界,而是保护汉民族生存的最低底线而已。 从秦始皇修建长城,以后的历朝历代除了元清以外基本都有修建,有人说唐朝没有修建过长城,这是错的。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北京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的长城,基本都是明代修建的。 目的是什么呢? 保护我们的百姓,守卫汉民族的生存底线!抵御外来入侵者进来烧杀抢掠。这能不能说明统治者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我就不多说了,公道自在人心。 清长城:清朝不修长城吗?错了,他们也修,不过他们是反向修。 ![]() 边界不修了,修内陆,防止各个省串联起来。这种统治思想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呢?【临江仙】朋友,你能解释一下吗。 除此之外,还有柳条边: ![]() ![]() 为了防止被推翻后,东北也无容身之所,然后就彻底封锁关外,防止人员出去。结果弄得东北赤地千里,远东地区白白便宜了毛熊。要不是后面闯关东,东北最后为谁所有,也尚未可知! 这种统治思想是从哪里出发的呢?【临江仙】欢迎回答。 严刑峻法明朝: 明朝的严刑峻法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明初太祖皇帝弄的《大诰》,中间记载了无数令人发指的刑罚。 翻开《大诰三编》,会看到皇帝亲自惩办的贪污案里,有这样一些赃物:“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圆领衣服一件”,“书四本,网巾一个,袜一双”。甚至规定贪污60两银子的就杀头,后来公布的政策更为极端:“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 官员贪腐必定鱼肉百姓,对官员严刑峻法导致当时“官不聊生”,请问这种把官员治的不敢当官的法令,出发点是哪里呢? 明朝时期除了肃贪比较严厉,甚至还规定了许多“耸人听闻”的法令,比如明太祖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说,百姓可以进官府捉拿贪污官吏。另一章中又规定:百姓们捉拿吏员,当官的如果敢阻挡,那么“全家族诛”。 不说可行性有多少,请问这种统治思想是从什么方面出发呢? 在一则命令中,朱元璋谈到他的设想:“如果天下百姓都听我的,认认真真照这个命令办,那么,不出一年,天下的贪官污吏都变成好官了。为什么?因为良民时刻监督,坏人不敢胡作非为,所以各级官员都不得不做好官,做好人。”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这种严刑峻法大多是针对士绅阶层的,对待百姓的刑罚是很轻的,朱元璋很早时候就废除了肉刑,去世时一再强调不准启用。 在他临死之前,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要求:“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就是说,后世大臣敢于提议实施肉刑之人,要立即处死! 另外明代百姓造反,法律规定是只杀领头的人,胁从不问的。因为百姓造反一定是活不下去了,被官逼民反。 然而对待士绅阶层的法律,造反可就不是仅仅只处理本人那么简单了,是要诛三族的。 总结一下,百姓有冤可以绑了官员去告状,百姓造反只处理领头的,而不扩大化。而对待士绅从贪污到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那么请问,统治者的出发点是从哪里出发的呢? 清朝: 然而到了清朝是什么样子呢? 官员职位居然可以公开买卖,清政府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 乾隆年间买官价格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来的东西,总不能赔本吧? 官员贪不贪呢?这种统治思想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呢? 清朝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把凌迟常规化的朝代,而且这种刑罚针对的就是造反的人。从明初的朱家后裔,不管造反没造反,反正抓到了就是凌迟。到后面的太平天国将领,不管官大官小,也是凌迟伺候。 这种刑罚除了残忍以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震慑其他人,让人们不敢去参与到起义的人群当中去。 清代百姓有什么告状的优待吗?或许我才疏学浅,没有找到。 为了便于统(NU)治(YI),从清初的“缉捕逃人法”到“文字狱”,无一不是针对老百姓,控制思想,更加有利于统治而制定的。 迁界禁海这一种政策可以实施,其实就已经显示出了,政府为了自己打败明郑政权的目的,是可以不惜一切的。 ![]()
以上这些统治者又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的呢? 宗藩对比明朝: 明朝宗室明初男女全算上是58人,朱元璋制定的待遇挺高的,但发现问题后马上就降了下来,后面嘉靖年间宗藩人数增加,问题显现,马上制定出了宗藩条例,这些我最近一直在说这方面,不想在重复了。 后面万历年间宗藩宗禄永为定额,160万两不在增加。 清朝: 清朝入关就十几万人,开始制定超高待遇,并且跑马圈地开始供养。 八旗是当兵的另外有饷银,不当兵的也有三十亩地拿。宗室是同样是从亲王到闲散宗室都有钱粮,一直发放到死。 后面一直到清末,1901年庚子赔款时,一面支付高额的赔款,一面还是没有降低八旗的待遇,根本不管老百姓穷得像个鬼一样。 从哪方面考虑的,自己想去吧。 对外战争朱元璋说,我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粮食。 洪武年间养兵实行的是屯兵制,洪武永乐年间就是靠着这种制度横扫天下,这种制度是当兵的有战事是当兵,没有战事时为农,所以,以后要不要打仗都不会太苦老百姓。 对于农民方面,整个明朝时期实行的是定额制的税收,基本从洪武永乐年间就已经定型,后面不管人口怎么增加,怎么开荒种田,各个省份都在基本按洪武年间的税收标准在征收,一直到了崇祯年间才有了加三饷的出现,我前面也说过这个问题,加三饷并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的税收并不重,老百姓负担的起,明朝的税收制度在于不懂变通,从洪武年间到崇祯年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那套制度早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了,但是明朝居然没有进行改革,所以,明朝灭亡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愚蠢的税收制度。 但这种税收制度对于当时的生活的老百姓来讲,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是非常幸福的。崇祯从上台开始就连年天灾,这已经不是税收多少的问题了,这是所有老百姓都已经没有饭吃了,应该彻底的改变原有的税收,转而征收比较发达地区。 另外还有比如盐税等特别不合理的制度,等等,算了不说了,我能骂上小半天。 也就是说,明朝从养兵方面也充分为百姓考虑,尽量不增加百姓负担,这就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统治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到了清朝: 满清立国以来就是在明末崇祯加三饷的基础上在征收,并且从入关开始就连年用兵,几乎没有停过。 跑马圈地也是在明朝宗室“折禄庄田”的基础上,另外跑马圈地的,并且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 被“圈地”的农民,身份则立刻被充为“奴”,这都有明确的记载,我懒得找了,自己去找史料吧。 还有其他方面,但刚想到的,现在又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先这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