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治下的盛世,为何会引发鸦片战争的祸端

 简慢人生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乾隆五十七年夏天,一个从英国远道而来的访华使团登上了中国的土地,英国人惊愕地发现:这个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黄金的国度,上船服务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消瘦,人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面对英国人的残羹剩饭,千恩万谢打包带走。沿途从舟山到北京,触目所见皆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更有各地官兵对百姓的任意鞭打和征用,人民毫无尊严可言。

经济位列当时世界第一的大清帝国怎么会有如此贫穷的人民?英国使团的首领马戛尔尼对此充满了疑问。

当我打开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看到的就是这一幕:盛世之下的饥饿。

对于清朝,我是怀着复杂的心情的,一方面痛恨清军入关时对汉人的残酷镇压和屠杀,另一方面痛恨清军面对西方八国联军时的羸弱。所以,对内凶残,对外软弱的“大清帝国”在我的眼中一直是瞧不起的。

我相信很多人的感受和我一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都没清朝皇帝什么事儿。

虽然,现在很多人以看清宫剧为乐,然而清朝终究是一个被外国推翻的黑暗朝代。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封建主义走向灭亡的终结者。相比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动开放,满清的闭关锁国最终被八国联军炮轰被动开放,其过程惨烈,至今许多国人不愿回看。

其中,1840年的鸦片战争更是让人倍感耻辱的,而这个种子,却是在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种下的,乾隆具有无法逃避的历史责任。

但在电影、电视剧中,乾隆多是以风流天子、贤能睿智的王者身份出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皇帝多为勤政爱民、才干出众的“好皇帝”,乾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也自比明君,誓要超过唐太宗,成为历史上最有贤名的君主。然而,历史和他开了个玩笑,中国近代史正是从乾隆年间开始衰败,埋下了此后中国19世纪的耻辱。

这些都是我在读到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这本书时的感怀。

作者张宏杰,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在《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书中写道:乾隆,清高宗,原名爱新觉罗·弘历,从1736年至1795年,执政60年,嘉庆四年离世。他身材匀称略胖,长方形脸,两腮稍削,面色红润,鼻稍下钩,眼睛漆黑,目光锐利,皮肤白皙,体态文雅,外表平和。

以现代人的眼光,乾隆的个子不高,大约在1.66-1.68之间;乾隆也不风流,从25岁登基,在位60年,非常勤奋;但乾隆作为一个帝王的成功,恰恰是一个国家的可悲之处,这正是导致清朝最终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张宏杰认为乾隆时代大清帝国走向衰败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乾隆成功的专制统治,文字狱压制思想,和海外帝国的工业革命胜利。

一、乾隆成功的专制统治

乾隆是清代最有学问、智商最高的皇帝,在他手下,帝国面积达1453万平方公里,是元以外最高峰。商业、军事、教育等均超越前代,“盛世”之声遍及宇内。也正是他,把中国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专制统治之术发挥到极致。

从6岁到25岁,乾隆接受了19年的教育,每天学习长达10个小时。自小聪慧,智商很高,经书卷宗,过目不忘。

从外朝觐见的使臣们的描述中,乾隆也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会亲切地与使者交谈,让每一个受到接见的人都对他夸赞不绝。

为人善良,在他即位不久,就减免百姓税负,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还一改雍正朝的严苛残暴,对待朝臣宽厚容忍。

在他执政期间,人口从1亿上升到3亿,全国GDP大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强国。

乾隆前期刻意树立了宽厚仁慈的形象,至乾隆十三年始,改为比其父亲雍正更严苛的制度,无论在语言上还是思想上,警告和批评越来越不留情面。

以一招“配享太庙”,把历经三代的老臣张廷玉耍弄的团团转。张廷玉是雍正的近臣,行事谨慎,他有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他总结了历代官僚得祸的四大原因:一是性格过于刚直,如海瑞;二是做事过于讲原则,如岳飞;三是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另外第四就是大臣们好名声,在清朝也是获罪的主要原因。

就张廷玉这样的以“柔”“顺”为特点的大臣,尽管他每天都要回想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不与任何人结交,不参与任何事件,不在家与人聊天,不留下言片字,最终还是被乾隆给废了。

一旦放弃儒学要求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持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大臣们除了贪财,还能有什么奔头呢?

经过元代蒙古人的高压、明代的挫辱、清代前期的屠杀,中国官僚集团的素质和心态已经大大不如唐宋士人,他们整体上放弃了人格尊严,放弃了儒学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

这样的官僚体制,又活在皇权的时刻威胁中,动不动就会命丧黄泉,做官之路也可谓步步惊心。但比起被剥削镇压的底层百姓,他们又是可恶的剥削者。

皇帝怎么对待大臣,大臣就怎么对待百姓;皇帝把大臣当做奴才,大臣就把百姓当做奴才。所以才发生了,英国使团出使中国,一路见到饥饿、贫穷、毫无尊严的百姓,让英国人看清了乾隆盛世背后的黑暗和贫乏。

用使团马戛尔尼的话:“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这就是英国使者对乾隆年间的中国的评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英国人找到了清朝政府落后的致命弱点,有了用枪炮征服的想法和动机。

二、文字狱压制思想

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但文字狱之烈以清朝乾隆年间为最。三十余年文字狱,灭除一切异端思想。乾隆不仅在要驯服大臣和百姓的人,还要驯服他们的心。如同《1984》中的老大哥。

“清风不识字,无故乱翻书”因为文字获罪在清朝是极其普遍的。文人们战战兢兢不敢书写当代,但就算是研发历史,一样会因为文中的某些字词被曲解而冤枉入狱。

因文字狱兴起的文化恐怖,使文人雅士不再吟诗作对,不再写日记,不再书信往来,家中一应文字书籍或悄悄焚毁,或被查抄家砍头株连族人,即便是已死之人也要挖坟鞭尸加以惩处。

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有很多类:有逞才获咎型,妄图越级递交治国策略的;有疯子型,疯言疯语胡说八道的;有图碑类,假冒圣贤出土碑文的;当然这些人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死刑。

除文字狱外,乾隆还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记忆消除”运动——所谓的“文治”,其核心就是为全体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一个是新编历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构建和修改一个民族的记忆。

乾隆三十三年,皇帝指导大臣编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讲述从黄帝到明末共计4559年的历史。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角度重新建立满族统治的“正统观”,重新论证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乾隆一朝大规模整理中国历史文献,为中国历代王朝之首,其中《续通典》、《大清会典》、《四库全书》为最有名。

然吴晗曾说:清人篡修《四库全书》,所有旧书皆毁。之前被认为整合抢救中华文化的《四库全书》,实则是篡改了被焚毁的旧书。

另一个是焚烧禁书。

史载乾隆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符”。

据近代学者推断,全国禁毁图书13600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

除此之外,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余3000余册,估计有1000万册明代档案被销毁了。

禁书的焚毁是为了整顿上层文人,那么对于底层群众的整顿,就是对戏剧的禁止和整改了。

乾隆一朝禁了大约三百出戏,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有民族情绪,政治上有违碍的戏,二是才子佳人爱情戏,三是大量水浒戏,四是反映某些宫廷政治斗争的戏,五是有凶杀暴力内容的戏,所禁戏中最著名的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

按照鲁迅的说法,乾隆时代的人民就是祈求能坐稳了奴才的人,人民的思想被牢牢禁锢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里,时刻生活在文化恐怖中的人,哪里还有余闲来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三、海外帝国的工业革命胜利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正是英国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也是中国集权统治的最鼎盛时期。

乾隆十三年,孟德鸠斯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乾隆帝正从待臣下宽厚转为严苛。

乾隆四十一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帝在大力开展文字狱,发动“文化恐怖”愚弄百姓。

乾隆五十四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大清帝国的百姓们终于成为了乾隆顺手的奴才和工具,被驯服了。

乾隆退位做太上皇的第二年,华盛顿宣布不再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乾隆后期朝廷的腐败已积重难返。

西方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民主政权的建立,使人民得到解放和独立。乾隆皇帝治下的大清帝国,只有一批失去了脊梁骨的贪腐官僚,和此起彼伏的教徒起义。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然而乾隆要的仅仅是“主仆之分”,他认为在高明的皇帝治下,没有大奸大恶的奸臣,也没有大智大谋的名臣,大臣们无需有自己的思想,只要能按他的指示办事,百姓们也无需多才多艺,只要各安其位,各得其份。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的发展,也不总是围绕着一家一族。《孙子兵法》早就提醒过乾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熟读经史的乾隆,应该不会不知道,但盲目的自信,使他只满足眼前的盛名,至于真相是什么,他并不想知道。世界本给了乾隆一次机会,英国使团带着最先进工业革命的成果,出使中国,然而乾隆傲慢地拒绝了马戛尔尼使团,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洋枪洋炮不堪一击,纺织机器不如中国,结果,中国错过了现代化的机遇,天朝埋下了崩溃的种子。

若干年后,那些被乾隆不屑一顾的洋枪洋炮打进了北京,烧毁了圆明园,覆灭了大清王朝。

一只鸡蛋从内部打碎,诞生的是新生命;如果从外部打碎,生命的进程就被阻止了。乾隆压制了生命从内而生的机遇,多灾多难的历史就已经无法避免。

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正是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哄骗,而忘了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些所谓的成功,其实是导致更大失败的起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对错的评判标准,并不在当下。想想,我们将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