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感应屈伸 清-张鹄严 (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2-05-16 发布于湖北


论感应屈伸

清 -张鹄严①

天地万物之理,所以,观於无始者其几也。故易曰:知几,其神乎。夫几者事之未萌,其为冲漠无朕之时,万象森然,已具於此之中。达人大观,不过知其几之欯(xi)?

动而先有以得之也,此阴阳动静之理,所以,推本于太极,而感应、屈伸,即其后焉者也。
朱子道体篇曰:有感必有应,凡有动必有感,有感必有应,应复为感,所以不已也。伊川咸挂九四传云:屈伸往来感应无穷,自屈而伸,则屈者感也伸者应也,自伸而屈,则伸者感也屈者应也。
吾以谓,动而感者,盖其势,有必动感;而应者,亦其势之,有必应也。藏一机于静之中,而动乃见焉。伏一机,于感之内,而应乃出焉。而所谓屈伸者,又必至之理。
凡事物之易明也,方其屈也,可以知其伸,即其伸也,可以知其屈亦犹乎。感之应,应而复,感者此也天地万物皆有感应,皆有屈伸,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所以,谓天地阴阳之消长变化,人心物理之表裹盛襄要,不外乎感应之理而已也。

夫四时至显也,蛸虫至微也,显与微而皆有不测之机,亦皆有不测之势,故机者,感应屈伸之先,伏而藏焉者,也势者其伏而藏之之必至,即感应屈伸之中而必有动之之理也。
春生秋杀夏长冬消,分至啓閈未寒而阴己至,未暖而阳以生,故雷自地中出者,百虫蛰而动也。以其时之将动,非雷而使其动也。尺蝮之屈以求伸,是求伸先于屈也。
吾故曰,机也势也自其藏而伏者,谓之机,自其欯动至动而不己者谓之势,故得其几者在机势之先,此所以为神也。犹乎观一太极,而知其有动静、阴阳、感应、屈伸也,世之人其日月者,而不能知程朱,则究其所未见举天地万物之理,观於无始者,所以为大儒也。
然则,感应屈伸,其阴阳动静之消息,而显然者也,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浑一太极而已矣,此月今之载,草木鸟兽有侯于四时,日月江海之出入者,谓非感应屈伸之明验歟(yu)。

【译文】

天地万物生存的规律,是由舒缓从容而发端,由急迫仓促而衰亡。所以,能观察和道出,天地间无和始关系②者,这世上,还真的没几个。简单地说,明悟这道理的人,真有那神吗?常言道:心性恬静,有而若无之人,就能在事情还未发生时给其定义,(冲漠指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心态。)

没有我的时候,已是冲漠无联,万象森然。即:在摇摆不定难以定夺之时,已经将事物发展孕囊其中。只有用豁达大度的胸怀,来对待天下事物,就没有不可接受的,不过,明白这道理之人又有几个呢?

物体在运动时,是先运动本身还是时间,但凡有一定资学历格之人,自然会明白这个理;了解阴阳动静,知道其根源来自太极③。而感应、屈伸同样是太极阴阳运筹中的规律。

朱子(朱熹)在《体用一源》:“感即动召唤也,应乃响应。所以有感必有应④,有行动(言行)必有感召指向,响应就是召唤的必然结果;应而复感地周而复始,直到取得一定效果为止。”《尹川易传·六十四之咸挂九四》⑤曰:“屈卷伸张往来感应无穷,自屈卷而伸张,则屈卷者感召也,伸张者响应也;自伸张而屈卷,则伸张者感召也,屈卷者响应也。”這是陰陽動靜之理,為了探究在太極而感应、屈卷伸张,所以不得已而为之。

我认为,其动者,即召唤感染之人,利用当下的形势或自己造势,必产生一定的号召感染之力;而响应之人,也会屈于形势,随即呼之欲出的响应,绝不会参杂自己的情感或思维,盲从跟随就是。号召者也不会把话说全,会将关键的一句隐匿起来,随着行动再见机行事。隐匿的关键在于,起到穷则思变.厚积薄发之效。

  所为屈卷者,必须明白屈卷中的道理,看待了解天下事物,就应懂得谦让忍受的一面。当内载所储藏力量耗尽时,它该顺其自然地伸直,这就是伸展开了。反之就应吸引外力,不断孕育潜藏在体内力厚积薄发。这样屈伸,感召及响应,周而复始。感与动的关系,包含天地万物,但凡天地事物都有感和应,都有屈伸之功,更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所用,对天地阴阳间的变化,人心认知接受始末,物理上的表里盛襄,均不外乎其中。
  《孙子算经》:四时之终始,万物之祖宗。即:这句话说的是数学是四季的开始和终结,是万物的始源。人在四季不同时节其精力(身体状况)不会一样,蛸虫虽微小其变化也一样。但凡能明显看得出强弱(指生命力)显与微,均存在不可预测的运力。更有不可预测之形势。所以,关键在于能感应到屈伸之人,先将自己的感受藏于心,让子弹飞一会,等时机成熟再拿出来。能在屈伸中,感受动存在,而且能明白其道理。凡万物均强势时不可贸然行事。
春生秋杀夏长冬消,此乃自然规律。春分、夏至在到来和终结时,往往寒冷未到阴气即现;天气还没转暖而阳气却开始生存。所以惊蛰时节,春雷一响,地下冬眠的虫蛇等蠢蠢蠕动。这是,时节到来自然而动,并非,因雷声惊醒的躁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尺蝮而动,说的是蛇虫之类。伸展,为的是下一步的卷曲,而卷曲为的是更进一步地伸展,屈伸屈伸,周而复始方可不断前进也。

所以我说,其良机(谋略)是从蛰伏收藏开始。所谓良机,从开始策划到行动,一个不断对形势进行预测,和完全掌控的全过程。所得到的,几乎是关键掌控在先,十拿九稳的胜数。人们说,这样的人是神人,会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如同会在太极图上看出动静、阴阳、感应、屈伸一样。

世界上有知其日月运行之人,哪有不了解朱熹和程颢程颐⑤ 《朱程理学》的;他们研究《朱程理学》为的就是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索天地万物的这个道,去观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众妙之门,此乃大儒也。

所以说,天地万物均能领悟屈伸、阴阳、动静的作用,并明白其形成原因和道理,更何况人乎?鬼神乎?普天下已有统一的太极图,当下的月亮照如今的人,草木鸟兽活动规律四季有别,太阳、月亮、江河、湖海也一样,有其自己的自然规律,只要懂得这些基本道理,就能驾驭感应、屈伸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就一目了然了。

  注:

1. 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 号鹄严,三异少子。工制艺,累荐乡闱,不售。由岁贡授岳州同知,运漕抵通,军役颂其廉平。摄东流县事,蠲除芦课。例擢知府。已病还。生平见善必为,宗族党里颇蒙其惠。著《厀啸诗文集》等行世。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管理东流县,清除历年累积欠税,申请免除了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显著,依例提拔为知府,但此时张叔珽已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回乡后,以著书和教育后代为乐事。所著文章诗赋都收录在《䣛啸文集》、《䣛啸诗集》中。张叔珽乐善好施,为教育后代而捐义田、办义学,为表彰苦节、方便交通而修牌坊、建桥梁,建《张氏通族祠堂》,宗族乡里受益颇多。雍正元年(1723),张叔珽见东流港桥、石潭泾桥被水冲毁,乡民行路艰难,便自筹巨资,将两座大桥修复一新。修复后的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摘自:《乾隆·汉阳府志》 《汉阳县志》 《东西湖区志》 《汉阳县识》

2.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3.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4. 朱子(朱熹)对感应的道理,亦有所说明。他说︰“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如雨便感得旸来,旸已是应,又感雨来。寒暑昼夜,无非此理。如父慈则感得子孝,子孝则感得父愈慈。其理亦只一般世界上万事万物,不过是感应的循环。他说:“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事实上,宋、明理学家大抵都说过:“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为应,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类似的话。例如周濂溪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张载说︰“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也。”

朱子的"道体论"与"理气论"是否一体,以及其"道体论"内部究竟是保留形上-形下,道-物的二分,还是主张"流行全体即是道体之本然",

5. 《伊川易传》 :感即动也,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感,指召感;应,指响应。意为感和应双方互相召感响应。此是释《系辞传》“屈伸相感而利害生”。

6. 宋代理学是从宋代新儒家学派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派。大体可分为两派,即以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诸人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和 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朱程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