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去世前:留4个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预感到了什么?

 古稀老人赵 2022-05-16 发布于北京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公寓内,管理人员正匆匆忙忙地赶往张爱玲的门前,他刚刚得知,这位东方老太太已经好几天没有出门了。

强行推开门后,他被屋里的情景吓了一跳,张爱玲脸朝外,安详地躺在行军床上,面容很安详,但是却出奇的瘦。

公寓的管理人员意识到张爱玲已经去世多日,他赶紧报了警,警察很快就赶到了张爱玲的住所。

让他们吃惊的是,这个在中国红极一时的著名作家的屋子,竟然如此简陋。

张爱玲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行军床、一条蓝灰色毛毯、一张折叠的书桌和一台放在地上的电视机。

除此之外,就是散落在地上的英文报纸和书籍,整个屋子显得十分凄凉。

之后,警察在处理现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张爱玲留下的遗书。

张爱玲的遗嘱简短而又决绝:死后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处;死后遗产全部交给宋淇先生。

简单几句话,张爱玲就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处理了自己的遗产。

但是其中有一点却让人很不解,她为什么会要求死后马上火葬,不能让人看到遗体呢?难道她是在离世之前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吗?

“出逃”

1943年到1945年是张爱玲“辉煌鼎盛”的时期,这两年间,她总共发表了十八篇小说和四十四篇散文,还参与了很多英文创作、翻译、绘画和剧本改编等文学活动。

张爱玲的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奇异的文学才华,被各界所欣赏和称道,奠定了她在文坛中的地位。

可是,在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辉煌便开始消退,很多论者在描述她的文学生涯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了“流星”一词。

有论者将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减少和事业的滑坡,归结在她“内外交困”的境遇上。

所谓“内”主要是与胡兰成在1947年离婚的事,对她的打击太大。

与胡兰成相恋时,高傲的张爱玲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两人结婚时,胡兰成承诺给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短短三年,一切温情都已经不复存在。

张爱玲在给胡兰成的诀别信中说:“我想过,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失去爱情以后,张爱玲萎谢的不止是她的心,还有她的文学才华。

另外一方面,抗战胜利以后的外部环境,也严重影响到了张爱玲的生活和创作。

因为她曾发表过日伪北京的文学作品,再加上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张爱玲遭受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她被大众指责“附逆文人”和“文化汉奸”。

当时,上海舆论界把张爱玲视为汉奸的大有人在,在一本名字为《女汉奸丑史》的杂志上,作者语言犀利地指责张爱玲“愿为汉奸妾”。

更有甚者,捏造事实,编造谣言,对张爱玲进行人身攻击。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爱玲用淡出文坛的方法来躲避大众对她的口诛笔伐。

在那段时间里,之前经常和张爱玲约稿的刊物,有的关了门,有的害怕担负惹上“文化汉奸”的罪名,再也不敢向她发出邀请。

并且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既没有涉及到“战争”,也没有涉及到“革命”,不符合时代的主流,读者一直在减少,张爱玲的收入也随之骤减,她的生活开始变得困顿。

突然从“神坛”跌落,又失去爱情,张爱玲的情绪十分低落,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伤心落泪。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张爱玲又继续投入到创作当中,后来,张爱玲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

1947年,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太太万岁》上映,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然而不久之后,就有论者把这部电影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猛烈抨击张爱玲。

但张爱玲依然没有放弃创作,她在1950年和1951年相继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952年2月,《小艾》连载结束后,张爱玲没有再出作品,同年7月,她离开上海,去了香港。

关于她离开上海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但最终被归为一个原因,就是她无法忍受新中国的政治环境。

之前被指责为“文化汉奸”的事成了张爱玲的心理阴影,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化界的各种政治活动让张爱玲很是担忧恐惧。

所以,这是张爱玲一次盛大的出逃,她要逃离束缚,寻找自由,寻找创作的灵感。

到香港后,她的母校香港大学对她关上了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屡屡碰壁,生活开始变得困顿。

期间,张爱玲也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是反响平平,张爱玲意识到,她的作品对国内读者的吸引力已经在下降了,所以她决定再换个地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于是,在香港生活了三年之后,张爱玲又一次“出逃”,她离开香港,去了美国,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

对于这一次“出逃”,张爱玲有着自己的考虑,也有着很多的无奈。

“别后我一路哭回房中……”张爱玲在寄给好友宋淇夫妇的信中,如是写道。

漂泊海外

1955年10月22日,张爱玲从“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上下来,正式踏入美国。

虽然,张爱玲是以中国专才难民的身份来到美国的,但是她却对自己非常自信。

那时的张爱玲坚信自己一定会凭借写作,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过上美好的生活。

可是,纽约的摩天大楼和扑面而来的摩登气息,让张爱玲有些恍惚,也有些压抑。

在好朋友炎樱的帮助下,张爱玲住进了由纽约救世军创办的职业宿舍。

纽约救世军是基督教兴办的社会活动组织,主要进行慈善活动,所以张爱玲住的职业宿舍就相当于难民收纳所。

出身贵族的张爱玲自然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的,但是拮据的经济只能让她屈身于此。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张爱玲也一直在坚持创作,但是她对美国的生活并不了解,作品还是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为主,所以无法取悦美国读者。

因此,张爱玲投出去的书稿总是屡次惨遭退稿,张爱玲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

恰巧此时,职业宿舍也对张爱玲下了“逐客令”,她不得不搬出去。

失去住所的张爱玲给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了一份申请书。

在申请书里,张爱玲语气谦卑,她将自己窘迫的生活现状如实相告,并表示希望自己可以被文艺营收留。

在生存面前,孤傲如张爱玲,也不得不放下尊严,求得一个容身之所。

不久之后,文艺营回复了张爱玲,并答应收留她,张爱玲收到回复后,便迫不及待搬过去了。

这个文艺营主要是为作家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创作环境,正是张爱玲梦寐以求的“乐园”。

张爱玲准备在这里完成长篇小说《粉泪》的创作,可是赖雅的出现,打破了她所有的计划。

赖雅是一个落魄的美国作家,他之前摔断过腿,还得过轻度中风,一直备受经济拮据和身体病痛的折磨。

两人相遇时,张爱玲35岁,赖雅已经65岁,可两人的命运还是有了交叉。

与胡兰成婚姻的失败让张爱玲封锁了自己的心门,她自己也曾说过自己不会再爱其他人了。

而且,她当初是带着一身的伤痛离开故土的,除了文学创作,她是没有心思再考虑其他的。

可是,赖雅的出现又激起了张爱玲想要结束四处漂泊,寻得一个依靠的心。

于是,张爱玲不顾一切地嫁给了赖雅,她本以为自己又可以“现世安稳”了,但事与愿违。

从1956年两人结婚,到1967年赖雅离世的11年时间里,赖雅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完全没有经济能力。

两个人的家只有张爱玲一个人在苦苦支撑,她不仅要考虑两人的生存问题,还得照顾赖雅,为赖雅治病。

为了养活自己和赖雅,张爱玲拼命的创作,可是她的稿件被频频退还,她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还曾靠着好友的接济生活。

这样的生活,不仅消磨着张爱玲的身体,还消磨着她的才情和斗志,她在一点点地“萎谢”。

后来,张爱玲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她成为了迈阿密大学的一名驻校作家,工作期间,张爱玲还得照顾病重的赖雅。

张爱玲的性子太冷清,身上又自带一种身为才女的孤傲,对处理人际关系一窍不通,所以她在同事中显得格格不入。

不久之后,张爱玲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在生活的百般折磨下,张爱玲已经有了自闭倾向,她经常走路时目不斜视,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为了避免和同事产生交际,张爱玲总是黄昏时分才去办公室,然后加班到深夜。

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同事们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她因为论文的事和主持研究的教授产生了矛盾,所以在两年合同期满后,她就离开了研究中心。

那时,赖雅已经离世多年,张爱玲又要一个人孤苦无依地漂泊了。

最后的岁月

此后,张爱玲开始了深入简出的生活,她将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与世隔绝。

在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张爱玲的清高孤傲已经消失殆尽,而后来的“虫患”更是让她备受折磨。

张爱玲第一次提到虫患,是在1984年11月5日写给朋友夏志清的信中说道:“我因为老房子虫患被迫仓皇搬家,匆匆写张便条寄地址来。”

一个月后,张爱玲再次向夏志清提到“虫难”,并抱怨道自己因为躲避虫难,一直没有固定地址。

据张爱玲朋友的回忆,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里,张爱玲每个星期搬家一次。

张爱玲曾经给夏志清诉苦:“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交。”

后来,张爱玲于1988年6月住进了好友林式同为她安排的一间公寓房。

朋友们本以为她会在这里一直住下去,但是仅仅两年多,她就又搬走了。

关于搬走的原因,张爱玲在给另外一个朋友的信中做了解释。

“此地蜜月期已过,蟑螂蚂蚁小花甲虫全有了……我寓所蟑螂剧增,比以前在好莱坞老房子更多十百倍……”张爱玲向朋友倾诉到。

关于这一点,作为房东的林式同也承认,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他的那栋公寓里住进了许多中美移民,素质普遍较差,仅仅三年,房子就变得很脏,引来很多蟑螂蚂蚁。

张爱玲也曾努力做杀虫工作,她曾说过自己每月要花两百美元买杀虫剂,夏志清还向她推荐过好用的杀虫剂,但是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奈之下,她还是搬走了。

1991年7月,在林式同的担保下,张爱玲租住了靠近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罗彻斯特公寓的一间房子。

此后,虽然张爱玲还是深受“跳虱蟑螂蚂蚁”的侵害,但她没有再搬过家。

除了“虫患”对她造成的伤害,张爱玲还遭受着皮肤病、牙痛、眼病、脚肿等多种病痛的折磨,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与此同时,张爱玲的心理也越来越“自闭”,每次给朋友写信,她都要反复强调不要将自己的地址泄露出去。

后来,有了电话以后,张爱玲也对朋友们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别人。

结合张爱玲的种种情况,很多人认为“虫患”只是张爱玲的心病,夏志清的妻子也认为,她可能有自己不知道的皮肤病,也可能是心理问题。

张爱玲也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到了古稀之年后,她对时间的紧迫感愈来愈强,总是想争取更多的时间,多出一些作品。

1993年,张爱玲完成了《对照记》,这本书曾被说成张爱玲的“写真集”,里面收录了很多她和亲友的旧照,文字并不多。

第二年,也就是张爱玲去世的前一年,她出版了“全集”,里面收录包括《倾城之恋》、《半生缘》和《第一炉香》等自己的16册书。

1995年9月8日,恰逢中国的中秋佳节,就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张爱玲被发现死在了租住的公寓内。

经法医鉴定,她的死亡时间大概在一周前,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

当被发现的时候,张爱玲躺在床上,面容安详,房间里有已经公证过的遗书。

结语

身着旗袍,双手叉腰,眼神清冷,昂起头看着斜上方,这张照片是张爱玲最经典的形象,也是最符合人们心目中对她的印象。

出身贵族,年少成名,她有着自己的骄傲,但后来的种种磨难,让她又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气,令人唏嘘。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早早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苦,看清悲凉才是生命的底蕴。

她清醒地看着世间的人情冷暖,同样也能预感到自己的人生结局,包括一个人孤苦的死去,包括很久以后才有人发现自己的尸体。

所以她在最后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安排好了一切,所以她留下遗嘱,不让别人看到她“面目全非”的遗体。

那是她最后的尊严,也是她仅存的一点傲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