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的日子,还好吗?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夏说  而已    

愿你当真    愿你幸福     

转发和留言,小编送红包

1

今天,必须说个人了。

就说张爱玲。

因为今天,是她去世的24周年。

问大家一个小问题。

你知道,张爱玲去世几年了?

说实话,我也有些恍惚。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了。

今天,才发现,她去世仅仅24年。

连半个世纪再一半个都不到。

1995年9月8日,

“中秋节”的前一天,张爱玲被发现死在出租屋内。

那天上午,林式同(一直帮张爱玲找房子,张爱玲死前住的屋子就是他找的)突然接到警察局打来电话:

 “这是L.A .P.D (洛杉矶警察局),你是林先生吗?

张女士已经去世了,我们这儿调查一下……”

房东发现屋子里的中国老太太,好多天没出门了,就报了警。

这,

……怎么可能?

林式同不相信。

前几天还通过电话的,那时候,她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她甚至还想着又要搬家呢。

但不管怎样,林式同还是带着早先时候(1992年2月17日收到)张爱玲寄给他的遗嘱副本,赶到张爱玲住所。

在公寓门外,一个女警察拿出一个手提包交给他,里面装满信件及文件,同时交出一串钥匙。

然后殡仪馆的人来取遗体送给法医检验,然后拿出一张纸让林式同签字确认死者。

林式同认为他没有看到张爱玲的遗体怎么可以签字。于是警察放行,让他进了房间。

林式同看到了张爱玲:

“张爱玲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

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脚都很自然地平放着。

她的遗容很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

“对门朝北的床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

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她喜欢依在床上看电视,靠看电视来忘记病痛甚至催眠。地板上摆着许多纸袋,里面放着衣服和杂物,房间里没有箱子,她嫌搬家时麻烦。

逼仄的浴室里有些凌乱,没有毛巾,到处是扔掉的纸巾,大概最后她连拧毛巾的气力都没有了,所以才用了这么多的纸巾,拖鞋是那种沐浴用的橡胶拖鞋,用脏了就扔,还有几大包新的没开过封。

厨房里也大都是一次性的纸碗和塑料刀叉,随用随扔,所有的金属餐具都是新的,好像从没用过,只有咖啡壶是常用的。

张爱玲还另外租了一个小仓库,里面收藏着她的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都用手提袋装着,在这些遗物中,有小说《少帅》、《上海闲游人》、《小团圆》和《描金凤》的手稿。

2

法医说,张爱玲已经过世六七天了。

主要死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林式同有些恍惚,他想起来张爱玲一直有牙病、眼病、皮肤病,还经常感冒。她长期受到这些病痛的折磨,已经不是秘密。

但怎么也没料到,她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其实,这才是最要命的病。

她平时吃饭,就靠点外卖。

根本不愿自己动手做饭,也其实不会做,还不愿到外面去吃。

平时吃饭,就以罐头蔬菜、盒装鲜奶、鸡丁派、胡桃派、苏格兰松饼等作为饭食。

罐头蔬菜用电炉加热一下就吃,充其量再煎个鸡蛋。如此长年累月,免疫力下降,人都瘦干了,营养早就不良,又怎能抵御得了大病的侵袭?

而张爱玲仿佛早已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她没有和任何人联系。却整理好重要文件,都装进手提袋,放到门边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然后,安然等待死亡的到来,几天后,她在睡梦中去世。

地点是洛杉矶西木区公罗切斯特公寓,享年七十五岁(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

遗嘱上面写道:

“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

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

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

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而这一天,恰是张爱玲75岁冥诞。

75年前的这一天,张爱玲出生在上海。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小团圆》

3

港台和大陆的媒体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消息,并刊登了有关的专访和仰念文章。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矾时报》也发讣闻登报。

美国的华人文学圈中,人们自发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国内的读者们,更是爆发出空前的热情,有关张爱玲的书籍在海峡两岸再次热销。

“张爱玲”这个名宁,又一次被放大,

这是20世纪末,一件与文学有关的事,在华人世界所引起的最大轰动。

同样在1995年,家乐福在中国北京开了第一家超市,一如今天Costco好市多在张爱玲的家乡上海开店。

4月19日,就在张爱玲居住的美国,有个州(俄克拉何马州)联邦大楼发生爆炸案,造成168人死亡。

5月8日,让张爱玲中年时名气再度爆红的台湾,华人歌后邓丽君(1953--1995)因哮喘病发,突然去世,享年42岁。

张爱玲死后3个月,即12月11日,一位比她大6岁的中国女作家杨沫(1914—1995),在北京去世。

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希尼1939-2013),一位爱尔兰诗人。他有一首代表作,名字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

美国西海岸华人作家在玫瑰公园,为张爱玲举行了一个追思会,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作家的敬意。

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描写张爱玲的传记,如今已经多到数不胜数,研究她的文章,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今天又是张爱玲的去世纪念日,回顾她的一生,我把她简单分为三块:

一、张爱玲在大陆生活32年;

二、张爱玲在香港生活3年;

三、张爱玲在美国又可分为三块。

1、刚到美国自己生活1年;

2、与赖雅结婚,婚姻生活11年;

3、赖雅去世,从47岁开始,独居生活28年。

张爱玲前半生32年,是她最辉煌的时候,“出名要趁早”就是她彼时的写照。

离开大陆的后半生43年,默默无闻,孤苦一生。

也许她本人并不觉得,只是我们把她与常人对比,才有这样的感叹吧。

所以,我就不再说张爱玲前半生,而专门说一下张爱玲的后半生,就从她32岁离开大陆,35岁又离开香港,最后到了美国直到去世之间的生活。

4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以难民身份,在香港申请移民,目的地是美国。

10月22日,张爱玲到达美国,地点是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

到美国后第二年的3月13日,她遇见了65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1891--1967年)。

他们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山林间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第一次见面,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这以后,便相见日欢,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

一如当初见到胡兰成,见日欢,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

到了5月初,张爱玲和赖雅已经难分难舍,关系进展神速。

赖雅在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

"去小屋,一同过夜"。

随后,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不得不离开。

张爱玲在送他的时候,还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

7月5日,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已怀了他的孩子。

此时,赖雅觉得自己作为男人,应该有一种道德责任。又觉得张爱玲大方,厚道,年轻,还可爱,是一个贤妻型,并且可以照顾他的女人。

于是,他向她求了婚。

但要求她堕胎,不要孩子。

张爱玲遇到的男人,爱上的男人,都是这样,有点自私,只顾自己。

当初面对胡兰成的无赖——我已有小周姑娘了,要不你留下来一起生活?

她愤然离去。

今天,面对赖雅的无赖,早已无力反抗。

1956年8月18日,张爱玲和赖雅结婚,炎樱是伴娘。

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年龄相差29岁。

当初认识胡兰成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年龄相差14岁。

当初24岁情窦初开的女孩子,今天36岁曾经沧海的离婚女。

可怜张爱玲,还是看不清男人。

5

1957年8月,张爱玲在英国的母亲黄逸梵(1896—1957年,61岁)病重,需要做手术。

她也许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便写信给女儿:

“现在就只想再见你一面。”

张爱玲思量很久,最终也没有去成。

多年积怨,一朝化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其实,最让她尴尬的是,她连买一张去伦敦的机票的钱都没有。但她还是给母亲寄去了信和一点钱。

当年,母亲离世。

几个月后,她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处,箱子里满满当当都是值钱的古董。

当得知母亲去世后,张爱玲独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场。

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母亲为她留下的这笔遗产,有一次,一件小古董她就卖了860美元。

张爱玲靠变卖那些古董,捱过了和赖雅在一起的窘迫时日。

1958年,张爱玲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

这一年,她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38岁生日那天,联邦调查局派员来核查赖雅欠款一案。

赖雅忧心不要为此破坏了生日的喜气。好不容易将探员哄走,两人做了一点青豆、肉和米饭。

餐后又一同看了一场喜剧电影,笑出了眼泪。

散场后,两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步行回家。到家后,又把剩饭吃了。

张爱玲告诉赖雅,

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可怜张爱玲,谈恋爱本来不多,遇到可心的男人更就不多,世间的一点点甜,便让她知足。

6

1958年10月中旬,在胡适的作保下,他们拿到了南加州的亨亭顿·哈特福基金会半年的居住资格。

张爱玲心情愉悦地打包行囊,与赖雅一起踏上了开往南加州的列车。那里繁华如斯,他们住在如宫殿般美丽的大房子里,远处是浩瀚的太平洋。

半年后,基金会居住期满,他们又把家搬到了旧金山。

在这个连风中都带着清淡海鲜味道的滨海城市,张爱玲浩浩荡荡地计划着写一部以西安事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少帅》。

1960年7月,40岁的张爱玲,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他们搬到了加州,张爱玲开始对美国越来越熟,对赖雅的依赖越来越少。相反,年老多病、江郎才尽的赖雅,却越来越依赖她,甚至根本无法离开她。

婚后的第五年,面对窘迫的生活,张爱玲不得不决定到港台寻找机会。

赖雅忧心忡忡,预感大难到头,她将离他而去,已经70岁的糟老头子赖雅,已经完全离不开还很年轻的张爱玲。

在台湾时,张爱玲又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机票回美,况且还要筹一些钱为他进一步治疗。

于是,她决定先到香港,赶写《红楼梦》等剧本赚一些钱,然后再回美国。

但,赖雅不断来信催她回去。

赖雅摔了一跤,跌断了股骨,活动更不便,同时又中了风。

后来,赖雅瘫痪两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张爱玲照料。张爱玲带着垂死的赖雅为生计到处奔波。

其中心酸,无人能解。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在台北,张爱玲受到陈映真,白先勇等作家的欢迎。

这一年,耶鲁大学出版了夏志清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书里着重介绍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

回到美国后,张爱玲受邀去迈阿密大学任驻校作家。除了翻译晚清小说《海上花传奇》,她将整颗心都放在了赖雅身上。

她会在午后的阳光里,为他煮一杯咖啡,读一段报纸,讲一个故事……

她成了一个寻常的妻子,一个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卧床丈夫的妻子。

7

1964年3月,张爱玲与高克义见面,华盛顿亚洲学会召开,来了很多华人作家,夏氏兄弟,陈世襄等都想见到张爱玲。

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

一个叫夏志清和一个叫平鑫涛的男人人,给了爱玲一个新的舞台,她的命运被重新安排。

因为夏志清的评价,她的名字在中国台湾这个与美国遥遥相望的岛屿,掀起了一波浪潮。

而言情教主琼瑶的丈夫、台湾畅销杂志《皇冠》的负责人平鑫涛,便是在这个时候,从宋淇那里知道了她的名字。

这些好消息来时,时间已经到了1967年,这一年张爱玲已经47岁。

4月,经由夏志清先生推荐,收到了雷德克里夫大学担任驻校作家的邀请。于是,她带着赖雅,悄悄地离开了迈阿密大学,前往麻省康桥。

10月8日,76岁的赖雅终于去世。

张爱玲终于解脱。

从此,她真的成了一个人。

此后一直到死,再也没有朋友,也没向任何男人敞开心扉,30年。

她对采访的记者说:

我有时觉得我是一个岛。

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

经陈世骧教授介绍,被加州伯克莱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聘为高级调查员,专门研究大陆的政治术语。

同时,也在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

已经49岁的张爱玲,这时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

台北的皇冠出版社对她早期作品重新出版,付给她不错的稿酬,而且源源不断。

8

1970年,张爱玲遇到一个“超级张迷”——水晶。

水晶,原名杨沂,毕业于台大外文系。

大约在上中学时,就已经熟读了《传奇》和《流言》。

他把张爱玲的小说放在和《红楼梦》一样高的位置,不仅读得烂熟,还啪作自己创作的借鉴。

针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桂花蒸阿小悲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自玫瑰》,写了很多论文。

他和夏志清的观点是一样的,张爱玲的写作水准远远超过“五四”以来的新小说。

他欣赏张爱玲的从不讳“俗”。

她自己心里想什么.笔下就会说什么,从来不会装腔作势。

她的世故和智慧也会在笔端洋洋洒洒地表现出来。她写的都市男女的情感,都很感性,也很真实……

9月的一天.水晶提着行李刚刚到伯克利城,使一路初听找到了张爱玲的住所,忐忑不安地核响了张爱玲的门铃,生伯她拒绝见面。

张爱玲以为是送报纸的上门了,话筒里传来她倔懒膨胀的英语问候

——“哈啰……”

水晶叮坏了,顾不得说中回话.竟然用英语给张爱玲通报了姓名和来意。

同他想象的'样,张爱玲拒绝了他,但给了他电话。

第二年6月,水晶发表一篇文章——《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种种结构》.复印了一份寄给张爱玲,同时在信上说白己要离开了。

很快.水品收到了张爱玲的回信: 

“……我总希望你在动身前能见着——已经病了一冬天.讲着都嫌腻烦。下星期也许会好一点。

哪天晚上请你过来一趟.请打个电话来,下午五六点钟后打。”

张爱玲接见了水晶。

一见面张爱玲就送水晶5号香水给他的未婚妻。请水晶喝可口可乐。

张爱玲随意地跟水晶聊着天,说白已最爱看的小说其实是章国体小说,特别是张恨水的,一看精神就台松懈下来,会产生一种很放松、很随意的感受。

读起来简直“嗜之如命”。 

水晶敞开地跟张爱玲聊起来,不管是《彬花列传》《红楼梦》,还是《歇浦潮》,他都谈得兴致盎然。

当水晶捧着张爱玲题赠的《怨女》和一瓶香水从张爱玲的仕处辞别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了。

张爱玲送别水品时说,这样痛快的交流,十年才会有一次,当然,朋友之间难以忘怀的见面,一辈子也没有几次。

之所以这样说,是她觉得,这’生.还能有一次这样的惺慢相俗就已经够了,有这一次温暖和贴切的认可也就够了。

水晶拜访张爱玲后,写了《蝉——夜访张爱玲》。

9

1972年,张爱玲52岁,

加州太冷了,让张爱玲常常感冒。

于是,她托人帮她寻找新的住处。移居到了较温暖的洛杉矾,正式开始了她的幽民生活。

除了一日二餐,她需要做一个梦,可以让她的灵魂定进去。

她选了《红楼梦》

“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就好了”。

在这个梦里,无论梦多么没有秩序,最后也都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她喜欢这样孤独的结局,热闹也好,华丽也罢,最后所有人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和伯克利大学图书馆看到《红楼梦》的多种版本,甚至还看到了非常珍贵的高钨续书的原本。

还有曹雪芹朋友的诗集等等,以及胡适和周汝昌的红学研究类的著作。

张爱玲研究《红楼梦》,废寝忘食,如魔如魇。

她把研究大纲寄给宋琪夫妇,宋琪跟她开玩笑,说她是“红楼梦魇“。

给她写信时都要问一句: 

“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

宋琪的一句玩笑话却让张爱玲认真起来,她觉得“红楼梦魇”这个词汇很形象,就把自己的红学研究文章统一起来,放在同一本书里,台称为《红楼梦魇》。

《红楼梦》里的每一个字句,都在替她发言,说她曾经的喜悦、曾经的痛苦,说命运的清澈和残酷……

晒去又醒来,她手不释卷,研究着《红楼梦》,自己已然也在梦里。

她也和曹雪芹一样,喜欢写美的幻灭,写人间的悲剧。让读者产生惋惜、惊异甚至是愤慨的情绪,体验那种悲剧的美感。

张爱玲的笔下,永远是“胡琴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带着巨大的悲哀.印证着人生小永垣的悲剧意味。

张爱玲感叹:这可爱又可哀的岁月啊!

10

张爱玲的日子,只有黑夜与白昼互勉,孤独与寂寞谈情。

张爱玲说过: 

人生的结局总是一个悲剧

老了,一切退化了,是个悲剧;壮年天折,也是个悲剧……”

1974年,已经54岁的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

6月,她拿起荒废许久的电话,邀请要离开洛杉矶的庄信正夫妇来自己寓所做客。

她住的公寓,是庄信正先生帮她找的,只是因为她要做彻彻底底的隐士,便含蓄地表示,无紧要事情,谢绝一切来往。

 '’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

同一年,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由台湾远行出版让出版。

书里有大量关于张爱玲的描写,但张爱玲已经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了。

1978年,《皇冠》杂志发表了张爱玲的三部小说,其中《色·戒》最为出名。

十年间,她除了研究《红楼梦》,还完成了《海上花列传》国语本与英译本的翻译。她曾在给胡适先生的信中说:

“我一直有一个志愿,希望将来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

从1972年幽居开始,二十年里,张爱玲的旧作如同串珠一般,全部再版。

关注她的人也越来越多,似乎是对她多年沉寂的一个补偿。

唐文标编了《张爱玲卷》《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张爱玲研究》三本书;

张健编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郑树森写了大量关于张爱玲的考据文章,后来编了一本《张爱玲的世界》。

宋棋以他与张爱玲的长期友谊写了《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语录》…

11

1981年,张爱玲61岁。

国语本的《海上花》,在皇冠杂志社刊登发行,后来,皇冠还专门发行了单行本,并于1991年在大陆出版发行。因为爱玲,这本书走进了世人心中。

平鑫涛说:

“撇开写作,她的生活非常单纯,

她要求保有自我的生活,选择了孤独,甚至享受这个孤独,不以为苦。

对于名声、金钱,她也不看重……

1984年,中国大陆的《收获》杂志,发表张爱玲的《半生缘》。

但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将近三年多的时间里,她说屋子里有虫子咬她,平均每个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来搬家次数达180多次。

在她给文学史学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写到:

“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

在洛杉矶的街巷仓皇飘忽,宛如流浪逃亡的乱世人。

逃亡途中,她遗落了宝贝至极的《海上花》英文译稿,移民的身份证件。

此后,她彻底成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

对于情孤僻的张爱玲来说,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

“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

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住公寓听市声,是张爱玲的最爱。

不停地变换住所,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吃着快餐食品,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电视和电灯。

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热闹和烟火。

这就是张爱玲晚年的生活。

1988年,有消息误传张爱玲也已去世,弟弟张子静忙去有关部门打听,这才辗转和张爱玲联系上。

张子静给姐姐写了一封信。

张爱玲回信:

“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

又说“其实我也勉强够用”。

而这时,张爱玲的经济状况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她选择了不帮助。因为以前,她也不求助。

对血缘,对亲情,她总是失望的,是孤凉的,冷淡地永远没有温度。

12

1989年,已经69岁的张爱玲,外出时被一南美青年驶车撞了一下,右肩骨裂。

为配合治疗,她每天得做早操,做理疗。好在后来身体有所好转。这时,她的头脑仍然清醒而敏捷,常有短文见诸报端。

1990年,张爱玲70岁。

一个人独处,不说话,但思路仍然清晰。

她也不爱见人,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怕受骚扰,她还不停地迁居,以至居无定所。

她不喜欢做饭,只储备冷冻食品或罐头。用微波炉烘箱烤热了吃,由于营养较差,所以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

1991年7月,林式同在西木区为她寻到了一处合适的公寓,她很是满意,很快安顿了下来。

从此后,她再没有搬过家,这成了她最后的寓所,最后的归处。

这一年,姑妈病逝于上海,享年90岁。

1992年,2月14日,

72岁的张爱玲,给林式同寄去一份遗嘱副本,上面写道:

“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

第二,遗体立时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

1994年,74岁的张爱玲,

发表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作品中展示了她和家人的照片。

台湾《中国时报》为此书,授予她特别成就奖,表示对她一生中为中国文学所作贡献的感谢。

为此,她拍下一张照片。

秋水苍颜,带着病态的瘦,双目依旧闪着璀璨的光,神韵犹存。

她手中握着一卷报纸,触目惊心地立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几个黑体大字,死亡之气森森然传来。

她是否在向世间提前告别?

皇冠出版社出齐了《张爱玲全集》15册,几乎囊括了她的全部作品。很多是她亲自校验。

1995年9月8日,

中秋节前的那天,林式同突然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

我们回到本文开头: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的前一天,

张爱玲被发现死在出租屋内。

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9月30日,张爱玲76岁冥诞之际,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弟弟张子静,在大洋这边得到消息,大脑一片空白。

后来他找出姐姐的书,一翻就是那篇《弟弟》,重温那些熟悉的文字,他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

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虽然姐姐并无太多关照,几乎如同陌路,张子静亦做厚道的理解,说,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

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总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祗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就在张爱玲去世的第二年,张子静去世,没有文字描述他去世时的情形。

至此,张爱玲的亲人,全部离世。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我觉得一条长长的路走在了尽头。——《小团圆》

只有这两句话,一直在喜欢她的读者耳边呢喃。

13

夏说:

每次读张爱玲,心情每次都十分沉重。

感叹她是一生波折,也唏嘘她的一生坎坷。

也许从艺术角度,悲剧总是能够深入人心,达到作品最好的效果。但从人生来看,悲剧让人心情郁闷,绝望厌世。

消化不了,便会从此抑郁。

说实话,我有点后悔读张爱玲。

读张爱玲,一定是要在结婚后,或者离婚后。尤其是女子,更适合在这个时候读。

若是青春年少,千万别读张爱玲。

否则你会中毒,你会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婚姻,也会对亲情感觉怀疑和绝望。

若说曹雪芹是把美后面的悲,撕开了给人看,张爱玲则直接把美撕碎了,让你看到美不再是美。

不仅如此,她还又抖落起来。

让寒风吹着那悲,飘啊飘,永远都不落地。牵着你,让你梦里都是那一根丝弦,飘起来,又落下,落下了,又起来,远去了,又看得见,看见时,又不见……

让人看,让人愁。

曹雪芹写《红楼梦》不动声色,人们更多看到了美,很难体会其中的悲。这也就是《红楼梦》曾经被拍成了大家族的热闹戏,少人看哭,多人看笑。

张爱玲没有曹雪芹的功底,却偏又爱学曹雪芹。

写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失落,让人灰暗,让人沉闷……

读完她的小说,你似乎若有所悟,却已经中毒。

你说不出来哪里难受,但却心情郁闷。最终,你失了恋,离了婚,厌了世,眼里看到的都是人间悲剧,心里想着的都是亲情淡漠。

所以,还是建议,尽量少读张爱玲,

尤其是……


《9月3日:屠格涅夫,一个被女人“毁掉”的富二代作家》

【9月4日】向警予,虽是富二代,却未独善其身,用信仰闪耀短暂一生

【9月5日】左宗棠的5个标签:高考落榜,上门女婿,幕僚专家,贵人相助,大器晚成

【9月6日】 500年前的今天,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成功,可惜,发起人麦哲伦却……

【9月7日】《马可波罗游记》,到底是真是假?我们该听谁的?

夏说  而已    

愿你当真    愿你幸福     

转发朋友圈,小编送红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