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古稀老人赵 2022-01-19

1955年,张爱玲以中国专才难民的身份,搭乘克力夫兰总统号邮轮从香港经日本抵达美国。

“落地”当日,即10月22日,张爱玲即获得美国移民“绿卡”。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张爱玲的绿卡(地址为旧金山第13区第26港)

当时的美国移民政策是:先申请,后审查资格。被批准后获入境许可,凭此购买机票或船票赴美。落地当日,即可拿到绿卡。在美国住满五年后,便能正式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张爱玲每离开一个地方,都与现实无关,而只与她的心境有关。

在这之前3年,因她的爱人桑弧娶了一个圈外女子,她毅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并再未与桑弧见面。

张爱玲离开香港,也同样因为心境:当时的香港处于世界夹缝间,是多方势力角逐之地。“乱”和“不确定”让张爱玲感觉到不安全,所以即便她在香港有体面的工作(供职于美国新闻处驻港办事处),有不菲的收入,有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陪伴,她也毅然离开了香港。张爱玲想要安全感,要自由,要尊严,她觉得“美国可以给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爱玲前往美国时,揣着梦。世人可以想象,提着行李踏上美国旧金山的土地时,她的脸上定然有憧憬,她的眼里,可能还闪着光。

为了尽快在美国扎稳脚跟,张爱玲很快在美国出版了她的英文版小说《秧歌》。她对这部小说抱了很大希望,它也得到了业界的好评。但遗憾的是:它只叫好,并不叫座!这意味着:它不能给张爱玲带来理想的收益。

从香港带来的钱眼看着花完了,张爱玲心急如焚。不得已之下,她只得申请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救助。正是在这儿,她遇到同样落魄的美国戏剧家赖雅,几个月后,张爱玲与这个大自己29岁的男人闪婚。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大厅

婚后不久,赖雅搬进了张爱玲位于纽约的小公寓,他们的蜗居生涯就此开始。

赖雅未瘫痪前,他们有过一段还算不错的生活。赖雅每天亲自烹制意大利咖啡,并把煮好的咖啡放在英式的精致瓷碟上。每天,张爱玲起床的时候,美味的甜点和咖啡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这样的生活,有点张爱玲喜欢的“小资”味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短暂的“小资生活”很快化为泡影。

赖雅中风后,张爱玲一面要照顾他,一面要码字挣钱为他支付医疗费,她还得学着买菜做饭。“生活是残酷的”,此时的张爱玲终于懂了这句话的意味。

“钱,钱,钱”,张爱玲需要钱,在翻译自己以前作品的同时,她开始整理一些类似回忆录的文字。作品出来后,依旧没被美国的大众接受。他们的生活费总是少得可怜,开销却很大。赖雅的全部收入,是他每月领取的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其他的费用,都得张爱玲支付。

此时,张爱玲刚来美国时的雄心壮志,已经所剩无几。美国的月亮确实很圆,可美国的钱,并不那么好挣。

张爱玲变得非常关心自己稿费收入了,她经常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目的是为测算出哪部作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好。张爱玲已经不再管顾作品的“叫好”或者“价值累积”一类的东西了,她更在意钱。

赖雅频繁中风给张爱玲带来的唯一好处是:在照顾丈夫的过程中,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了,她去杂货铺采办时,甚至有了一点普通家庭妇女的精明劲。

张爱玲曾经的口头禅是“出名要趁早”,30岁以前,她就成了国内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可她在美国的发展,却频繁遇冷。她的英文作品一直得不到美国文坛的认可,很明显,美国人欣赏不了她的“张爱玲式”文笔。

张爱玲尝试过不同题材,也试过不同的写法,可结局总是一样。最让张爱玲难以接受的是,她累到眼睛出血写作的小说《粉泪》遭到美国出版公司退稿,退稿信上的言辞直让她差点掉下泪来,他们说:“小说所有人物都令人反感且肮脏(squalid)!”

张爱玲收到信后,大病了一场,打了好几针维他命后,她才勉强缓和过来。

无疑,张爱玲压根儿就没摸到美国读者的喜好,或者,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根本就无法被美国人接受?这个问题的答案,张爱玲给不出,她只得无奈地摇头。

张爱玲知道美国人对张学良感兴趣,她开始筹划长篇小说《少帅》。张爱玲和张学良渊源不浅,在天津时,她的住所和大帅府毗邻。她想跑到台湾去采访张学良,并搜集相关的素材。结果,她自然碰了钉子。

因为收入实在太可怜,又要给赖雅治病,张爱玲只有搬到了黑人社区的廉价住房……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张爱玲与赖雅

在现实的无情打压下,张爱玲只得靠香港的宋淇、邝文美夫妇帮忙牵线,写一些剧本换钱。张爱玲的这一步也意味着:她暂时或长期地放弃了在美国写小说挣钱的念头。

1961年,张爱玲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前往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等。赴香港前,她将前往台湾搜寻资料。

张爱玲的“捞金”之路坎坷不断,她刚刚到台湾,就收到了丈夫赖雅再次中风的消息。

“这不是好兆头”,张爱玲心里暗暗道。她没有急冲冲返回美国,而是决定按原计划前往香港。毕竟,此时回去,将意味着:她的所有差旅费都是“白费”,实际上,她根本不能回美国,她手上的钱不足以支付回美的差旅费。

张爱玲终于再次回到了香港,此时的她一脸凝重,她脸上的皱纹也明显更多了,她的眼睛里有肉眼可见的红血丝。她已经不似以往那般“轻轻松松”了,她身后还有一个随时需要她安慰、照顾、接济的丈夫赖雅。

可叹,6年前离开香港时,张爱玲曾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可仅仅6年,她就因为在美国混不下去,经台湾、回到了香港“捞金”。

张爱玲在香港的“捞金计划”很快夭折,她沦落到向宋淇夫妇开口借钱。她当时的生活一度拮据到“连买一双较大的拖鞋,也只能等圣诞节打折的时候”。

张爱玲空着手回到了美国,赖雅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期间,他们继续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张爱玲在美国的发展依旧没有任何进展,但她的小说却在香港、台湾等地再度掀起了一阵小热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赖雅一天比一天老,他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弱。

考虑到麻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的环境,更适合丈夫的休养,张爱玲独自带着赖雅悄悄前往。到康桥半年后,赖雅走完了余生。

那一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赖雅死后,张爱玲越来越孤僻了,她几乎很少与人接触,除了写作外,她也几乎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了。

赖雅在时,她还经常做点吃的。赖雅不在了,她又变成孤身一人了。她经常想起小时候吃过的一些美食:天津的鸭舌萝卜汤,香港大学的“司空”,母亲做的蒜瓣苋菜……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合影

这些东西,在美国的街头当然不可能遇见,自然,她连逛小吃店的兴致也没了。张爱玲吃东西,不再考虑自己的胃口,她以营养为第一需求。吃饭已经成了一种应付,一种维持生命的方式。

晚年的张爱玲几乎从不自己煮食物,她每天靠罐头、牛奶等方便食品果腹,日久后,她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了,她的身形,也一天比一天消瘦。

赴美的第12年,即赖雅过世的1967年,张爱玲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她进入了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做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她又有了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了,她终于又可以安心创作了。

两年后,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张爱玲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并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

在加州大学期间,张爱玲却并不如意,她的研究没有任何成果,她对政治实在不敏感,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她的东西总是不能让领导满意。同时,因为她的人际关系很不好,她不得已在两年后离开了。

离开加州大学后,张爱玲此生再未动过“工作”的念头,她开始将全部心力投入到创作上。

再度没有了固定收入后,张爱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窘,她一度不得已领取低保,以维持生计。

雪上加霜的是,张爱玲病了。她闹得似乎是一些“很没文化的病”,比如:牙痛,皮肤瘙痒。张爱玲把自己皮肤瘙痒的原因归结在“虫子”上。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晚年张爱玲

80年代,“张爱玲热”在整个华语世界再度掀起,张爱玲的经济状况也出现了明显好转。而此时的张爱玲,却一直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她的漂泊背后,与躲避“虫子”有关。她频繁在与好友夏志清的书信往来中,讲到自己所遭遇的“虫难”,以及随之而来的“瘙痒”。

在其中一封信里,张爱玲这样讲述她在美国遭遇的“虫难”:

“先些时我又因为逃虫患搬家,本来新房子没蟑螂,已有了就在三年内泛滥,杀虫人全都无效。最近又发现租信箱处有蚂蚁……接连闹跳蚤蟑螂蚂蚁,又不是住在非洲,实在可笑。”

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是这样的:张爱玲曾在三年间,频繁搬家达到了180次之多。显然,虫子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晚年生活质量了。

张爱玲频繁提及的“虫”究竟是否客观存在?这个问题一直未有公论,至今人们仍认为:张爱玲惧怕虫子,纯属心理问题。台湾作家水晶曾在《张爱玲病了》一文中,肯定了世人的猜测,他写道:

“她自去年(1984年)起搬家,即染上了跳蚤。为了省钱,买了一只二手货冰箱,跳蚤即从箱底繁殖,弄得她走投无路,连头发也剃了,每日要洗头,后来只得穿plastic(塑胶)衣服,再脱扔掉……。

三天换一个motel(汽车旅馆)。去看医生,说她是心理作怪,然而每天晚上两足会咬得红肿。”

宋淇、夏志清等,也在为她请了名医后证实:她的皮肤最初确实曾被虫咬过,可后来,她的瘙痒全是心理问题作祟。可即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张爱玲依旧不置可否。

遭受“虫难”的同时,张爱玲也频繁受到记者的打扰。读者们很想知道她的境况,可身在美国的她却极少透露任何。因为张爱玲不肯接受任何采访,有一个记者竟疯狂地翻出了她的垃圾袋,这件事后,张爱玲连夜搬家。

最初前往美国定居前,张爱玲想要的“安全感”、“自由”等等,她通通未得到,她的美国梦,碎了。更加令人唏嘘的是:身在美国的张爱玲,她挣的钱,靠的全是中国的读者。

1994年秋,台湾《中国时报》授予张爱玲“特别成就奖”。张爱玲特地拍了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并寄给了《中国时报》发表。无疑,她此时的事业、成就,全来自中国。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张爱玲最后一张照片

获奖后不久,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张爱玲,特地把各种重要的证件全部整理好,放在手提包内,她还留下了一份遗书,遗书内容颇有点让世人费解:

“1.死后马上火葬,不能让人看到遗体。2.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3.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4.遗物留给宋淇先生。”

这份遗嘱的两个最大让人费解处是:“不能让人看到遗体”和“把遗物留给宋淇先生(她在国内有亲弟弟张子静)”。

1995年,张爱玲的皮肤病再次发作,且侵入了耳朵,连衣服也不能穿,她每天要照13小时的日光灯。为此,她在7月25日写给宋淇夫妇的信中这么写道:

“头发长了更成了窠巢,直下额、鼻,一个毛孔里一个脓包,外加长条血痕。照射了才好些。当然烤干了皮肤也只有更坏,不过是救急”。

有人认为:在美国的张爱玲,身体之所以出如此多的问题,是因为她对美国那片土地有太多的不适应。她晚年患上气管炎后,有人甚至说:

“看吧,在国内好好的,到了美国,气管炎都得上了,美国的土,不养她啊!”

1995年9月,张爱玲被发现独自在家中平静离世。离世时,她给宋淇夫妇留下了270万遗产,这些钱全是她从中国挣得!

她的尸体被发现时,她已经辞世一个星期了。媒体曾这样报道的死:

“她躺在行军床上,脸朝外,头发很短,手和腿自然平放。遗容安详,只是出奇地瘦。保暖的日光灯在被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可叹,张爱玲死前特别在遗嘱中叮嘱“”不让人看遗体”的事宜,终究没实现。张迷们猜测,她死前强调不让人看遗体的原因,是因为:她已预感到,寡居的自己,定会死去很久才会被人发现!

张爱玲弟弟张子静得知“姐姐死后一星期才被人发现”后,不论白天黑夜,都坚持敞开家门。别人问缘由时他说:“我不想重蹈我姐姐的覆辙……”

9月30日,张爱玲生前好友林式同及友人乘船,将张爱玲的骨灰撒向了浩瀚的大海。骨灰飞扬着飘向大海的那一刻,张爱玲的一生,也终于被打上了句点。

张爱玲离世前:留4奇怪遗嘱,不让人看遗体,她是预感到什么了?

张爱玲的骨灰盒与骨灰被撒向大海照

天才张爱玲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人能给出,包括张爱玲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