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诊断学——肺和胸膜检查(一)

 壹亩莳 2022-05-16 发布于山东

1、胸腔大量积气患者触觉语颤表现的是 
A、增强 
B、减弱或消失 
C、稍增强 
D、正常 
E、无变化
 
2、下列除哪项外均可为正常的叩诊音 
A、振水音 
B、清音 
C、鼓音 
D、浊音 
E、实音
 
3、肺气肿时,肺部叩诊音应是 
A、清音 
B、过清音 
C、浊音 
D、鼓音 
E、 实音
 
4、支气管呼吸音分布于 
A、左锁骨上窝 
B、右锁骨上窝   
C、胸骨角周围 
D、胸骨上窝 
E、肩胛间区
 
5、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分布于 
A、左锁骨上窝 
B、右锁骨上窝   
C、胸骨角周围 
D、胸骨上窝 
E、肩胛间区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胸腔大量积气患者触觉语颤表现的是语颤减弱或消失(B对)。语颤增强或稍增强主要见于大叶性肺炎、大片肺梗死、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AC错)。语颤正常或无变化见于肺部无疾病的患者(DE错)。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胸部叩诊音可分为清音(B对)、过清音、鼓音(C对)、浊音(D对)和实音(E对)。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为清音,逐渐叩向外侧,至肺上界外侧终点时,叩诊由清音变为浊音,叩诊心脏及肝脏等实质性器官时为实音。叩诊胃泡区和腹部时为鼓音。振水音(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见于幽门梗阻及胃扩张。
 
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肺气肿时,因含气量过多,肺部叩诊音应是过清音(B对A错)。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病变,叩诊呈浊音或实音(CE错)。气胸、胸膜腔积气叩诊呈鼓音(D错)。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支气管呼吸音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D对),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均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且越靠近气管区,其音响越强,音调亦渐降低。左锁骨上窝(A错)、右锁骨上窝(B错)为肺部听诊的起始部位,可闻及气管呼吸音;胸骨角周围(C错)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肩胛间区(E错)第3、4胸椎水平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为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正常人于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C对),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E错)以及肺尖前后部可听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左锁骨上窝(A错)、右锁骨上窝(B错)为肺部听诊的起始部位,可闻及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D错)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图片

要点四

鼻部检查


1.鼻的外形  
 
鼻梁部皮肤出现红色斑块,病损处高出皮面且向两侧面颊扩展为蝶形红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鼻尖及鼻翼皮肤发红,并有毛细血管扩张、组织肥厚,见于酒糟鼻;鼻梁塌陷而致鼻外形似马鞍状,称为鞍鼻,见于鼻骨骨折、鼻骨发育不全和先天性梅毒;鼻腔完全阻塞,鼻梁宽平如蛙状,为蛙状鼻,见于肥大鼻息肉患者。
 
2. 鼻翼扇动
 
吸气时鼻孔开大,呼气时鼻孔回缩,是高度呼吸困难的表现。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3. 鼻中隔、鼻腔检查
 
正常情况下,多数人鼻中隔稍偏离中线。如果鼻中隔明显偏离中线,并产生呼吸障碍,称为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见于外伤、鼻腔慢性炎症等。急性鼻炎时,鼻腔黏膜因充血而肿胀,伴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慢性鼻炎时鼻黏膜可因黏膜组织肥厚而肿胀;慢性萎缩性鼻炎时,黏膜组织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宽大,分泌物减少,伴有嗅觉减退或丧失;鼻腔或鼻窦化脓性炎症时,鼻腔分泌物增多,颜色发黄或发绿。
 
4.鼻窦
 
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统称为鼻窦。鼻窦区压痛多为鼻窦炎,同时伴有鼻塞、流涕和头痛。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要点五

口腔、腮腺检查

 
1.口唇  
 
正常人的口唇红润、光泽。口唇苍白见于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虚脱。唇色深红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口唇单纯疱疹常伴发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口唇干燥并有皲裂,见于重度脱水患者。口角糜烂见于核黄素缺乏。口唇发绀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心脏内外有异常动、静脉分流通道,如法洛四联症、先天性肺动静脉瘘。②呼吸衰竭、肺动脉栓塞等。③心力衰竭、休克及暴露在寒冷环境。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口腔黏膜  
 
正常人的口腔黏膜光洁呈粉红色。出现蓝黑色的色素沉着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在相当于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的早期(发疹前24-48小时)特征。在黏膜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见于各种出血性疾病或维生素C缺乏。口腔黏膜贵疡见于慢性复发性口疮,无痛性黏膜溃疡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乳白色薄膜覆盖于口腔黏膜、口角等处,为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体弱重症的病儿或老年患者,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3.牙齿及牙龈
 
检查时应注意有无龋齿、缺齿、义齿、残根,牙齿颜色及形状。牙齿呈黄褐色为斑釉牙,见于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水或服用四环素等药物后。切牙切缘凹陷呈月牙形伴牙间隙过宽,见于先天性梅毒。单纯性牙间隙过宽,见于肢端肥大症。
 
正常人的牙龈呈粉红色并与牙颈部紧密贴合。齿龈水肿及流脓(挤压牙龈容易查见),见于慢性牙周炎。牙龈萎缩,见于牙周病。牙龈出血可见于牙石、牙周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坏血病等。齿龈的游离缘出现灰黑色点线为铅线,见于慢性铅中毒。在铋、汞、砷中毒时,也可出现类似黑褐色点线状的色素沉着。
 
4.舌  
 
正常舌呈粉红色,大小厚薄适中,活动自如,舌面湿润,并覆盖着一层薄白苔。异常舌包括:①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如同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的患者。②牛肉舌:舌面绛红如同生牛肉,见于糙皮病(烟酸缺乏)。③镜面舌:亦称光滑舌,舌体小,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或红色,无苔。见于恶性贫血(内因子缺乏)、缺铁性贫血或慢性萎缩性胃炎。④运动异常:舌体不自主偏斜见于舌下神经麻痹;舌体震颤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⑤其他:舌色淡红见于营养不良或贫血;舌色深红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舌色紫红见于心、肺功能不全。
 
5.咽部及扁桃体  
 
咽部充血红肿,多见于急性咽炎;咽部充血,表面粗糙,并有淋巴滤泡呈簇状增生,见于慢性咽炎;扁桃体红肿增大,可伴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苔片状易剥离假膜,见于扁桃体炎。扁桃体肿大分为三度: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I度与Ⅲ度之间;Ⅲ度肿大时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扁桃体充血红肿,并有不易剥离的假膜(强行剥离时出血),见于白喉。
 
6.腮腺
 
腮腺位于耳屏、下颌角与颧弓所构成的三角区内。腮腺导管开口在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正常的腮腺腺体软薄,不能触清其轮廓。腮腺肿大时可出现以耳垂为中心的隆起,并可触及包块。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触诊边缘不清,有轻压痛,腮腺导管口红肿,见于流行性腮腺炎。
 
细目六 颈部检查


要点一

颈部血管检查

 
1. 颈静脉
 
正常人安静坐位或立位时,颈 外静脉不显露,平卧时可见稍充盈 。如果在坐位 或半卧位(上半身与水平面形成 45°) 见到明显 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静脉 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颈静脉搏动可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2. 颈动脉
 
安静状态下出现明显的颈动脉搏动,提示心排血量增加或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 严重贫血等。

要点二

甲状腺检查


1. 检查方法
 
视诊注意观察甲状腺有无肿大,是否对称。检查时可让被检查者头后仰、双 手放于枕后再观察,并嘱其做吞咽动作,可将甲 状腺与颈前其他包块相鉴别。除视诊外,还应进 行触诊检查以明确甲状腺的大小、轮廓和性质, 注意甲状腺的肿大程度、硬度,是否对称、光 滑,有无结节、压痛及震颤,有无粘连及血管杂音。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
 
2.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肿大分为三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 Ⅰ度;能看见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出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生理性甲状腺肿大见于女性青春期、妊娠或哺乳期;病理性 甲状腺轻度肿大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

要点三

气管检查

 
正常人的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大量胸腔积 液、气胸或纵隔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 管推向健侧;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等,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细目七 胸壁及胸廓检查


要点一

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1.骨骼标志
 
(1)胸骨角
 
两侧胸骨角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接,通常以此作为标记来计数前胸壁上的肋骨和肋间隙。
 
(2)第7颈椎棘突  
 
为背部颈、胸交界部的骨性标志,其下即为第1胸椎棘突。
 
(3)肩胛下角  
 
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手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平第7肋骨或第7肋间隙,或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
 
2.胸部体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锁骨中线(左、右)  
 
通过锁骨胸骨端与锁骨肩峰端连线的中点所引的垂直线,成年男性和儿童,此线一般通过乳头。
 
(3)腋前线(左、右)。
 
(4)腋后线(左、右)。
 
(5)腋中线(左、右)。
 
(6)肩胛线(左、右)。
 
(7)后正中线。
 
3.胸部分区
 
(1)腋窝(左、右)。
 
(2)胸骨上窝。
 
(3)锁骨上窝(左、右)。
 
(4)锁骨下窝(左、右)。
 
(5)肩胛上区(左、右)。
 
(6)肩胛区(左、右)。
 
(7)肩胛间区(左、右)。
 
(8)肩胛下区(左、右)。

要点二

常见异常胸廓

 
正常胸廓上部窄而下部宽,两侧基本对称,成年人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短,两者比例约为1:1.5。常见的胸廓外形改变如下:
 
1.桶状胸  
 
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大,以至与横径几乎相等,胸廓呈圆桶形。可见肋间腺增宽,锁骨上、下窝展平或突出,颈短肩高,腹上角增大呈钝角,胸椎后凸。桶状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亦可见于一部分老年人。
 
2.扁平胸  
 
表现为胸廓扁平,前后径常不到横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锁骨上、下窝凹陷,腹上角呈锐角。见于瘦长体型者,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3.鸡胸(佝偻病胸)  
 
此为佝偻病所致的胸部病变,多见于儿童。外观胸骨特别是胸骨下部显著前凸,两侧肋骨凹陷,胸廓前后径增大而横径缩小,胸廓上下径较短,形似鸡胸。有时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增厚隆起呈圆珠状,在胸骨两侧排列成申珠状,称为佝偻病申珠。前胸下部膈肌附着处,因肋骨质软,长期受膈肌牵拉可向内凹陷,而下部肋缘则外翻,形成一水平状深沟,称肋膈沟。
 
4.漏斗胸  
 
胸骨下端剑突处内陷,有时连同依附的肋软骨起内陷而形似漏斗,称为漏斗胸。见于佝偻病、胸骨下部长期受压者,也有原因不明者。
 
5.胸廓一侧或局限性变形  
 
胸廓一侧膨隆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一侧平坦或下陷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粘连等;胸廓局限性隆起见于心脏明显增大、大量心包积液、肋骨骨折等。
 
6.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常见于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胸椎疾患等。

要点三

胸壁静脉检查


正常胸壁无明显静脉可见。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胸壁静脉可充盈或曲张。上腔静脉受阻时,胸壁静脉的血流方向自上向下;下腔静脉受阻时,胸壁静脉的血流方向自下向上。

要点四

胸壁及胸骨检查


用手指轻压或轻叩胸壁,正常人无疼痛感觉。胸壁炎症、肿瘤浸润、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骨骨折等,可有局部压痛。骨髓异常增生时,常有胸骨压痛或叩击痛,见于白血病患者。

要点五

乳房检查

 
检查时光线应充足,前胸充分暴露,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必要时取前倾位。先视诊后触诊,除检查乳房外还应检查引流乳房部位的淋巴结。
 
1.视诊
 
注意两侧乳房的大小、对称性、外表、乳头状态及有无溢液等。乳房外表发红、肿胀并伴疼痛、发热者,见于急性乳腺炎。乳房皮肤表皮水肿隆起,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皮肤呈“橘皮样”,多为浅表淋巴管被乳癌细胞堵塞后局部皮肤出现淋巴性水肿所致。乳房溃疡和瘘管见于乳腺炎、结核或脓肿。单侧乳房表浅静脉扩张常是晚期乳癌或肉瘤的征象。妊娠、哺乳也可引起乳房表浅静脉扩张,但常是双侧性的。近期发生的乳头内陷或位置偏移,可能为癌变;乳头有血性分泌物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
 
2.触诊  
 
被检查者取坐位,先两臂下垂,然后双臂高举超过头部或双手叉腰再进行检查。先触诊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检查者以并拢的手指掌面略施压力,以旋转或来回滑动的方式进行触诊,切忌用手指将乳房提起来触摸。检查按外上(包括角状突出)、外下、内下、内上、中央(乳头、乳晕)的顺序进行,然后检查淋巴引流部位(腋窝,锁骨上、下窝等处淋巴结)。触诊乳房变为较坚实而无弹性,提示皮下组织受肿瘤或炎症浸润。乳房压痛多系炎症所致,恶性病变一般无压痛。触及乳房包块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及活动度。
 
急性乳腺炎时乳房红、肿、热、痛,常局限于一侧乳房的某一象限。触诊有明显压痛的硬块,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伴寒战、发热及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
 
乳房肿块见于乳癌、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肉瘤等。良性肿块一般较小,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不硬,无粘连而活动度大。恶性肿瘤以乳癌最为常见,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压痛不明显,质坚硬,早期恶性肿瘤可活动,但晚期可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易向腋窝等处淋巴结转移,尚可有“橘皮样”、乳头内陷及血性分泌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