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与禅的历史典故:禅茶一味

 江夏大心学 2022-05-16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禅茶一味”也是近年广为流传的概念,但它究竟表达了什么,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有些只是人云亦云,或是将“禅”作为品味象征,为茶叶和茶馆找个卖点。事实上,只有将禅的智慧带入茶文化中,把喝茶与参禅相结合,才谈得上“禅茶一味”。如果不能在茶中赋予禅的内涵,那还是和贪嗔痴一味,与禅是了不相干的。
禅是什么?就是觉醒的心,这也是万物的本质。所以禅是遍及一切的,不仅禅茶可以一味,禅饭、禅行也可以一味,包括穿衣吃饭、搬柴运水、待人接物,都可以与禅一味。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这些赏心悦目的所缘中有禅,蝼蚁、瓦砾、屎尿这些令人唾弃的事物中同样有禅,所谓“道在蝼蚁,道在瓦砾,道在屎尿”。在在处处,只有缘起显现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如果你有禅的智慧,就可以在一切事物中体会禅。
在古代禅师的悟道因缘中可以看到,有的因为瓦片击竹,咣当一声就顿悟本心,“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还有的因为看到桃花开悟了,“灵云昔日悟桃花,十里春风树树斜”。总之,心可以通过各种因缘打开,前提是训练有素,心垢很薄,才能把握住那个石火电光的瞬间。我们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验,走路时突然被人打了后背,一惊之下,大脑完全空白。其实这也是体悟本心的时刻,因为妄想空了。但只是一刹那,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往往还没看到就失去机会了。
如何拨开迷雾,体认本心?需要在一切时,一切处,绵绵密密地用功。“茶禅一味”,就是让我们在喝茶的当下体悟禅。喝茶有两个指向,一是进入凡夫心,一是回归本心。如果没有智慧,其实多数人都是进入凡夫心,带着贪嗔痴的串习,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转。端起杯子,只看到器皿好不好,精不精;喝下茶汤,只尝到滋味香不香,醇不醇。这样的喝茶,品得再精妙,再深入,只是世间法而已,和借助喝茶去悟禅是完全不同的。
“茶禅一味”的提法,出自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禅师有《碧岩录》传世,其中记载了百则公案,被誉为“禅门第一书”。所谓公案,即禅师如何接引弟子的案例。这些方式往往独辟蹊径,险中求生,是极难懂的。圆悟禅师能对此作出点评和解读,可见其禅学素养之深。此外,禅师还精于茶道,他的“茶禅一味”正是对本心的体悟,蕴含甚深智慧。在他的法嗣中,有径山寺的大慧宗杲,提倡参话头,同样是禅门巨匠,也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圆悟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由前来中国求学的僧人带回日本,传到名僧一休和尚手中。此后,一休又赠与弟子村田珠光。珠光少年出家,热衷茶事,后随一休和尚参禅,并得其印可。珠光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创立了草庵茶。在此之前,日本茶事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作为一种应酬方式,人们往往攀比排场或名贵茶器,意不在茶。草庵茶一改奢靡之风,回归质朴,并将饮茶与修禅相结合,上升至“道”的高度。珠光还将圆悟禅师的墨迹供在茶室壁龛上,人们进入茶室后先要对此行礼,整肃身心,然后在点茶、喝茶中体会禅茶一味的深意。
村田珠光被称为“日本茶道鼻祖”,他和弟子武野绍鸥及再传弟子千利休,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创立者。尤其是千利休,为茶道集大成者,他所倡导的生活美学,对日本文化有着全方位的影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